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人在囧途之民国名人春运路
2015/1/7 22:25:40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一票难求、人山人海、辗转颠簸、各种意外,这不仅是在外游子即将面临的春运,也是八九十年前民国白领的回家历程,只不过他们可能更惨,有的还没到家,盘缠就用光了。

  “春运虐我千百遍,我待春运如初恋。”走,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前辈的春运故事,顺便自我安慰下:原来我们还不是最痛苦的。

  从北京回上海 冰心辗转四天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在北京教书的冰心正忙着打电话订船票,准备回上海过年。

  为什么去上海呢?因为冰心的父母这时候都在上海定居,所以冰心每次回娘家都得去上海,而不是回她的祖籍福建。为什么不订机票或者火车票,而要订船票呢?不订机票是因为中国航空起步太晚,在1929年还没有出现航空公司,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机票;不订火车票则是因为战争切断了北京和上海之间的交通线。

  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然后再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

  冰心先通过北京的旅行社订船票,旅行社的人告诉她,年假快到了,回家过年的人特别多,这几天船只非常拥挤,最快也得等到12月19号才有舱位。冰心斩钉截铁地说:“那就订19号的,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窝,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就这样,她订好了船票。

  轮船在12月19日出发,所以冰心必须在12月18日赶到天津。她去车站买18号的车票,发现火车站很拥挤,二等列车和三等列车的票早卖完了,于是她花高价买了一张“平津特快”的票。

  12月18日下午4:50,冰心登上火车,当天晚上7:00抵达天津。从天津车站出来,冰心乘坐公共汽车去国民饭店开房休息,等候第二天的轮船。

  12月19日下午2:30,冰心上了船,进了自己的舱位。她买的是“官舱”,是收入较高的乘客才会乘坐的包厢,低收入群体一般买“统舱票”,几百号人挤在一起。但是冰心发现官舱也很拥挤:一个小舱,居然安排了上下两层四个卧铺,而且除了冰心是独自一人外,其他乘客都带着孩子,箱子、篓子堆满一地,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

  冰心在自己的铺位上蜷曲着休息,孩子的哭骂声、茶房的吵闹声、机器的轰鸣声,夹杂着油味和脚臭扑面而来。到了夜里10:00,那艘船才缓缓开动,直到12月22日晚上6:00,才抵达终点站:上海浦东。也就是说,冰心在船上整整待了3天。如果加上冰心坐火车去天津的时间,以及在天津等船的时间,那么她在路上总共花了4天时间。这4天是在拥挤和嘈杂中度过的,用冰心自己的话说,“这一百钟头之中,我已置身心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从北京到绍兴 鲁迅用时一周

  从北京去一趟上海,走海路得花4天时间,但这还不是最落后的,毕竟上海和北京都是大都市,都是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如果回小城市过年,旅程会更加艰辛。比如说鲁迅吧,当年他在教育部上班,1919年在北京买下第一所房子以后,赶在年底回了一趟绍兴老家。他的春运历程是这样的:

  凌晨启程,雇人力车去北京前门车站,挤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当天下午抵达天津。

  在天津换乘津浦列车,一天零一夜以后抵达浦口。

  在浦口雇人力车来到码头,坐上轮渡,渡过长江,又雇人力车去南京火车站。

  在南京车站挤上开往上海的火车,一天以后抵达上海。

  在上海找了家旅馆,睡了一夜,第二天凌晨雇人力车去车站,挤上去杭州的火车,中午抵达杭州。

  在杭州找了家旅馆,一边休息,一边打电话订船票,又经过一天零一夜,终于把船票拿到手,然后又在旅馆等船。

  一天以后,轮船开行的时间到了,鲁迅雇人力车去钱塘江码头,坐上了去绍兴的轮船,又过了整整一天,船只抵达绍兴。

  鲁迅下船,雇轿,坐轿回到绍兴老家。

  这一路上,鲁迅不停地更换交通工具,先坐车,再坐船,再坐车,再坐船,光火车就换乘了四次,全程花了将近一个星期!

  从前看《鲁迅日记》,发现鲁迅自从1912年去北京工作以后,一直到1926年辞掉铁饭碗,当中只回过两次绍兴,很奇怪他为什么回去得如此稀少。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回一趟家太累。

  郁达夫没等到家就把路费用尽了

  更多的民国人还没有冰心、鲁迅回家顺利呢。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教书的沈从文夫妇从不回老家过年。为什么不回去?沈从文给大哥写信的时候说:“苦难处并不是别的,只是无那么一笔钱罢了,只怕路上用钱多,超过了我们的预算,回不来可不好!”(《沈从文全集》卷18)。

  再往前追溯,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定居的郁达夫也从不回家过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旅途艰辛和路费太贵。曾经有一年夏天,郁达夫一咬牙,从北京回了浙江富阳老家,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不得不步行出城”。(郁达夫《还乡后记》)。

  还有四川文学家吴虞,他在北京住了5年,每年春节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而他的妻子和几个女儿则远在成都老家。为什么他不回去跟家人团聚?因为回去一趟实在太难了——先坐火车到汉口,再从汉口坐轮船到宜昌,再从宜昌换小轮船到重庆,再从重庆雇船到嘉定,再从嘉定步行回成都。1922年夏天,吴虞鼓起勇气回了一趟老家,6月8日从北京出发,到7月3日才抵达成都,全程居然花了25天!这25天连船费带车费再加上饭钱和住旅馆的费用,总共用去两百块大洋!(详见《吴虞日记》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两百块大洋是多少钱?郁达夫的小说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提到过,一个在上海卷烟厂上班的女工,全年不休息,每天工作10个小时,刨除伙食费,一个月只能挣到5块大洋,如果她想攒够从北京去成都的单程路费,得努力近4年时间。          (李开周)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