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中国式婆媳关系为何存在感这么强
2015/11/2 22:45:13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不论是德国,还是美国的调查报告,都显示婆媳关系在母婿、翁婿、公媳、婆媳四种关系中是最不和谐的。但是,像中国这样,婆媳关系成为主流话题,确实少见。那么,归根结底还是由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大家庭模式决定的。

  婆媳关系,本质上还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只要存在这种人际关系,矛盾一定不可避免,只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的差别。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困扰?一般而言,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这样解释的:传统中国家庭,重亲子关系,轻夫妻关系。而年轻一代,接受现代教育,把爱情为纽带的夫妻关系视作家庭的核心。两种观念,必然产生冲突。

  观念上的冲突,是一定有的。问题在于,婆媳矛盾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而成的,是一个个细节固化爆发的,是建立在父母对已婚子女婚姻生活“入侵”的基础上的。是什么给了大家庭“入侵”小家庭的空间?

  婚礼、买房、装修、育儿,在这四件大事上不独立,是婆媳矛盾得以爆发的根源。

  年轻夫妻在领证后,要经历四件大事,分别是婚礼筹备、买房成家、操办装修、生儿育女。这四件事,不论是从物质还是非物质的角度来看,新婚夫妻都需要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来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而这种责任的承担,恰恰替婆媳矛盾埋下了一个巨大伏笔。

  在这四件大事中,我们择其二具体谈谈。先看买房。“中国年轻人过早买房”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一份房地产蓝皮书的数据,中国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这一数据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要靠自己的积蓄完成首套房的首付款,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所以,自然也有了下面这样一组数据:据某市住房公积金网2013年的调查显示,有72%的年轻人买房时受到了父母的经济资助,而在同一年,美国只有27%的首套房购买者接受了父母的资金援助。

  中国的父母常常对子女说“我不图你任何回报”,这句话在说的时候,肯定是真情流露。但在具体执行时,难免会走样,“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同样会发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具体体现在,因为父母对小夫妻的购房有充足的贡献,可能会提出要一起合住的要求,而夫妻双方即使都不愿意合住,也丧失了回绝的底气。

  看起来,父母和子女合住会带来麻烦,只是一个生活习惯带来的问题,是可以化解和缓解的。但这种经济投入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一种更厉害的逻辑:由于小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是靠父母获得,在面临家庭重大事务抉择时,父母享有重大发言权甚至决定权。比如在房市低迷时,夫妻俩想用卖房的钱投资,如果当初买房的钱是父母帮助的,那你卖房就要争取父母同意。

  再来看育儿。也有不少父母在支持子女买房后,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意和小夫妻同住。但是,一旦他们生了孩子,这一关是肯定躲不过了。孩子生下来后,除了父母自己承担抚育之责外,往往还要由老人协助。而这个协助的工作,由男方父母参与的可能性更大。从此,因育儿理念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自是不计其数。更关键的是,做儿子的看不惯自己父母带孩子的方式,还可以直接说,甚至吵几句也无妨,做媳妇的只能忍,小矛盾最后憋成一个大纠纷。目前看来,这一问题还无解。年轻夫妻也没有充足的资金雇人给自己带孩子,由父母辅助的模式,还会持续下去。

  在相关社科院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年轻人过早买房的第一因素就是“结婚需要”。结婚需要,显然更多是指向女方的。“丈母娘推高房价”不是戏言,没有房就不结婚,是女性给自己找的一个最大的婆媳矛盾根源。一个人不可能把什么好全占了,既想男方父母爽快掏钱买房,又想婚后生活不受干预,这很难做到。要想完全不受婆媳矛盾困扰,唯一可能的解决方式,是经济完全独立。

  除此之外,还有折中一点的办法,但这需要把责任往小夫妻这边多压一点。具体来说,如果夫妻不能放弃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则需要做到两点:1.降低对“婆媳矛盾”的敏感程度,以避免争端扩大化;2.用礼物式的小经济投入,回报父母的大额资金支持。

  有人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来形容婆媳关系,可能还比较恰当:婆婆和媳妇都是好相处的人时,两者最好是同事关系、关系较好的朋友关系;不好相处时,媳妇把婆婆当成领导就可以了,留一份敬重,少一点接触。

  (依米)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