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历史名人-埠外 -> 内容
崤函人物/赵光荣 王进先 柯洛略夫 王海顺 杜学然 赵福江 席宝山 鲁金水 王如珍 刘孟合
2013/7/18 17:01:02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近现代部分(91-100)
赵光荣

  赵光荣,又名赵永福,1929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乡,1948年8月参加工作,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光荣历任观音堂煤矿掘进工人、组长、青年掘进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及五号井副井长等职务。1955年2月出席了河南省工业、基本建设、卫生、金融战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年4月出席了全国煤炭战线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同年7月又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2月出席了河南省工业基建、交通、手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年9月出席了中国煤矿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1959年4月出席了河南省工业、交通、邮电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10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0年7月随中国旅行团赴苏联、东德、波兰参观访问。
  1960年后,赵光荣先后担任过观音堂煤矿副矿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等领导职务。1975年奉调任河南省安阳矿务局副局长兼龙山煤矿党委书记、矿长、工程师职务。1979年后担任河南省洛阳地区煤炭局副局长,党组书记,洛阳市煤炭局局长等职务。
                                                                                      (冯 丽 刘大顺)

王进先
  王进先,山西省天镇县人,1930年1月出生。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5月参加工作,曾在永定河、浑河、陡河和官厅水库工地施工中立过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尖兵,1956年参加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先是筑坝一分局开挖一队的风钻工,后担任钻工突击组组长,工人工程师,后调陕南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工作,1983年2月退休。
  王进先在参加三门峡水库建设期间,还是一个技术革新能手,尽管他来到三门峡工地时,还是一个刚刚摘掉文盲帽子的青年钻工,但富有实践和对工作的热爱促使他搞起了技术革新。当时一部老式手风钻打台眼就得三个人来操作,且需付出超强体力,1958年王进先大胆尝试,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了手风钻自动推进器,带有自动推进器的手风钻,变过去三个人打一部钻为三个人开两部钻,拦局钻进效率50%以上,同时也解决了钻口的超强体力付出问题。在三门峡工程建设中,王进先带领的钻工突击组,多年一直保持着先进集体的称号,曾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先进突击队,被誉为开挖一队的一面红旗。1959年王进先被评为河南省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同年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即“群英会”) . 
                                                                                            (石 耘)

柯洛略夫
  A·A·柯洛略夫,前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根据当时中、苏两国政府的商定,由柯洛略夫出任苏联援华专家综合组组长。1954年1月,他率领苏联专家综合组一行7人来华,帮助中国编制黄河规划。来华的苏联专家综合组成员有:水工结构专家谢里万诺夫,水文专家巴赫卡洛夫,施工专家阿加拉科夫,工程地质专家阿卡林,灌溉专家郭尔涅夫,航运专家卡麦列尔。
  柯洛略夫一行来华后,首先是参加了黄河查勘团,1954年2月23日从北京出发,查勘了黄河入海口到兰州的河道,历时110多天,行程12, 000多公里,于6月中旬结束,其间,同年3月27日,在查勘团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上,柯洛略夫明确指出:黄河从龙门到邙山所查勘的全部坝址中,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在谈及关于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偏大的问题时,柯洛略夫提出:任何一个坝址,为了调解洪水所必需的库容,都是用淹没换来的。他所主张的:“用淹没换取库容“的观点,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1954年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11月29日,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邀请,柯洛略夫就上述报告的基本情况向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作了专题报告。
  1955年柯洛略夫担任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1957年2月,国家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柯洛略夫等苏联21位专家参加了审查会。会上,柯洛略夫做了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说明》的报告。在三门峡工地工作期间,柯洛略夫应邀于1958年11月21日向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职工作了《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技术设计》的报告。报告中阐述了枢纽的布置、静力计算、混凝土分块等问题。还向三门峡工程局职工作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供水及排水系统》的专题报告。
  柯洛略夫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提前一年基本建成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石 耘)

王海顺
  王海顺(1930.11~1990.7) ,河南省郾城县人。1953年毕业于河南师专中文科,到陕县一中任教师。1954年9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王海顺调至陕县高中,初任教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主任。1959年,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陕县高中更名三门峡市高中(1960年又更名为三门峡市第一高中),王海顺仍担任教导处主任。他治学严谨,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1960年,他所执教的60届4班42名学生,7名是共产党员,35名是共青团员。有2名在全省作文毕业会考中进入前十名。1965年,三门峡市第一高中高考升学率达到30%以上,为豫西佼佼者。由于教绩斐然,他被评为教育战线全国先进工作者,1960年6月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又称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5年被评为三门峡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树为全市十面红旗之一。
  1969年4月,王海顺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受“左”的思想干扰严重的市第一中学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逆风溯浪,整顿校纪,维持正常教学秩序。1972年3月,调任市文教局教研室主任,潜心教学研究工作。1978年9月复入校园,出任市第一中学副校长,1980年担任校长,大刀阔斧整顿学校,恢复良好教育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2年,王海顺调任三门峡市第一高中校长。他努力带好一班人,极大调动师生积极性,树立:“团结、求实、勤奋、进取”校风,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84年,他任校长后,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数学、物理两科人平分数列洛阳地区第一。外语、生物、数学三科列单人单科第一,54名学生考入高校,占报考人数的36%.1985年至1989年,市第一高中被高校录取学生643人,分年计算均占报考人数的70%。由于教绩卓著,1985年市第一高中被省、市委和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王海顺受市人民政府记大功奖励,晋升一级工资。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教育先进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王海顺积劳成疾,于1990年7月16日病逝。
                                                                                      (三门峡市志办)

杜学然
  杜学然,河南省叶县邓里乡杜杨村人,1931年12月出生,高小文化程度。
  杜学然出身贫寒,1956年3月,他来到了千秋煤矿参加工作。工作中脏活累活抢着干,深受职工群众信赖,后担任组长、班长、队长。1958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杜学然在工作中爱动脑筋。1959年,他带领全队青年经过数月的摸索、调整、试验,完成了以27分钟移一部溜子的惊人速度,使工作效率提高了6倍多。当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11月,参加煤炭工业部在开滦举行的全国移溜子比武大会,他被评为全国移溜子二级标兵。1960年,他又创造了快速移机头的先进经验,比过去又提高了4倍;1961年,他综合了多层漏斗式、巷道式、正台阶、倒台阶、三无工作面等采煤法的优点,成功创造出适合于千秋矿煤层的“六零综合采煤法”,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0年4月,他被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任命为“采煤工程师”, 196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他为“工人工程师”, 《河南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并刊发了他的照片。1965年,“青年采煤队”更名为“八一”采煤队。杜学然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68年任千秋煤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71年任千秋煤矿党委副书记,1974年任义马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同年,任洛阳地委常委、工会主席、省工会常委等职务。在洛阳地委工作的几年里,他依然兼任千秋矿“八一”采煤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曾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本矿开会,晚上加班,外出开会,回来加班。据统计,从1956年到1976年,他二十年下了二十五年的井。
  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杜学然带出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能征善战的职工队伍。八一采煤队曾三次创下了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月产最高纪录。1975年,八一采煤队被煤炭部授予“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光荣称号,在全国煤炭战线上被树为“十面红旗之一”. 
                                                                                            (冯 丽)

赵福江
  赵福江,天津静海人,1932年出生。高小文化程度。1951年(一说1952年)参加工作,1955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6年从官厅水库工程转战到三门峡工程。曾任三门峡工程局筑坝二分局混凝土队班长、分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1964年参加援建非洲几内亚金康水电站工程任土建队队长,1966年11月调四川龚嘴水电部第七工程局工作。
  赵福江是一名混凝土专业工,他在三门峡工程局筑坝二分局任浇筑班长。1959年1月,工程局发出了“大干一百万”的号召,即全年完成浇筑混凝土100万立方米的任务,赵福江当时是混凝土浇筑队二大班十小班班长。浇筑过程中,赵福江班首创台班浇筑288立方米,继而兄弟班创360立方米、450立方米,赵福江班奋起直追创出508立方米,随后又有一兄弟班创出627.2立方米。面对兄弟班的战绩,赵福江又高兴又不服输,他相信,只要全班齐心协力,还是可以再创新纪录的。经过总结经验、合理分工和组合,终于,赵福江班创下了大干一百万劳动竞赛以来的第九次新纪录,台班浇筑686.4立方米,这是当时大坝浇筑的最高纪录,赵福江成了一个不断创造新纪录的人,他曾立下誓言:“三门峡大坝不建成,不娶老婆不回家”,他率领的施工班组,以吃苦耐劳和敢于打硬仗而著称,在三门峡大坝混凝土浇筑高峰期工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赵福江曾奉命组织和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抢在洪水来临之前完成了浇筑任务。他曾多次获得工程局、三门峡市和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59年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0年7月,赵福江被破格提拔为混凝土工人工程师。
                                                                                              (石 耘)

席宝山
  席宝山,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人,1934年4月18日出生。席宝山自幼上学,高中肄业。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经动员参军,因患眼病未被部队接纳,遂于1951年1月转入临汝县委土改工作队,同年调任临汝县第十区(杨楼)区政府财粮干事。1953年任临汝县第八区(大峪)区政府秘书。1954年后席宝山先后任临汝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员、秘书。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由组织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1964年毕业后,席宝山任临汝县人民法院秘书、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文革”中因抵制“四人帮”错误路线,反对武斗,被错打成“反革命”、“阶级异已分子”, 1969年下放劳动改造(粉碎“四人帮”后彻底予以平反). 1970年后任临汝县文工团(原曲剧团和豫剧团合并)党支部书记、团长。1973年撤销“军管”,法院建制恢复后,席宝山又调回临汝县法院。1976年他被借调到洛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参与清理积压未决的重大疑难案件。1978年席宝山负责清查当时所谓的河南省“五大案”之一的“陵头事件”,担任清查办公室主任(简称“5.11办公室”) . 1981年任洛阳行政公署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副处长兼政法干校校长。1983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当选为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洛阳分院检察长。1986年撤销洛阳地区建制,三门峡市升为省辖地级市。席宝山调任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同年12月,在三门峡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8年2月经河南省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任命席宝山为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11月,在中共河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河南省省委委员。2004年5月23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退休。
  席宝山在担任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期间,恰逢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千头万绪,席宝山带领全院职工克服困难,顺利地筹备并组建起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但为日后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石 耘)

鲁金水
  鲁金水(1935~1987),中共党员,河南省伊川县人,1954年参加工作。担任千秋矿八一采煤队党支部书记,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八届工会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英雄。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鲁金水在关键时刻冲得上,抢险救人舍得命。一次采面煤仓堵塞,他不顾个人安危。绑上保险绳下到深50m、坡陡六十度的煤仓去捅溜煤眼。煤眼捅通了,他身上的保险绳被强大的煤流冲断,被埋在煤仓里。经大家火速抢救,才幸免于难,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又跑进工作面大干起来,当班又处理一起冒顶事故。
  多年来,他就是以这种拼命精神,力排艰险,勇挑重担。1966年,采西四盘区1022工作面水大,他和工人一起天天跪在水里挖煤。整整大干半年多,战胜了有名的“水帘洞”,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69年,采东翼上山2002工作面时煤层自燃。他多次被高温浓烟熏倒,但爬起来仍继续干,胜利闯过了“火焰山”。在地质多变、工作面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他连续恶战73天不休班。带领大家穿碴带、过断层,显示了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本色。
  鲁金水不仅是苦干、实干的硬汉子,也是心灵手巧的有心人。为了多出煤炭,振兴中华,他和老工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改革采煤工艺。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试验,把一日一循环改为一日多循环,使原煤产量比原来提高50%. 
  鲁金水为革命公而忘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个人和家庭困难。入矿20多年没有缺过勤。一次,他胳膊上生疮,肿的穿不上衣袖,还照常上班。1980年4月,他家5口人全病了。家中几次来电报催他回去,他写信说服家人,硬是没回家,留在矿上搞生产。
  鲁金水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同志伤病住院,他都要挤出时间去探望,使其安心医治休养。他听到有的工人家里有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不吭声把自己的钱寄给有困难同志的家里。他看到工人天冷时缺衣服,就把自己的毛衣、棉衣让出去,或买新的送给同志们穿。同时,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3000多元钱接济给家庭困难的同志,使他们安心在煤矿第一线搞生产。
  在鲁金水的带领下,全队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八一队四次创造全国炮采工作面月产最高水平,三次被评为甲级采煤队,1975年,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被煤炭工业部树立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一,命名为“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 
                                                                                     (张登魁 李玉波)

王如珍
  王如珍,女,1942年12月6日出生,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人,中共党员。1961年9月考入西北农业大学农机系,1966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宜阳县机械厂(后更名为宜阳县油泵厂)工作,任技术员。1971年1月至1984年9月任洛阳地区工业局技术员、科长、副局长、局长等职。1984年9月至1986年2月,任洛阳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同时三门峡市升为省辖地级市,王如珍调任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前,市政府领导均以负责人名义进行工作). 1986年12月,在三门峡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市长。1990年7月至1995年11月,任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1995年10月至2004年2月,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任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2月至今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王如珍是中共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八届执委会委员。
                                                                                             (石 耘)

刘孟合
  刘孟合,河南省滑县人,1953年3月出生。1969年4月入伍,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作训参谋、连长、营长、团参谋长、作训处长、团长、军分区后勤部长、预备役师副师长(主持工作)等职。1986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南轮战,1998年10月至2004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三门峡军分区司令员、军分区党委副书记,2004年3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刘孟合入伍以来,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任三门峡军分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期间,2000年9月被济南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 2001年6月被济南军区党委评为“优秀党委书记”, 2003年7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三门峡军分区全面建设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石 耘)

分享到:
网络编辑:李攀攀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