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历史名人-埠外 -> 内容
崤函人物/刘向三 曹志坚 张海峰 文建武 刘莱 刘宏声 韩钧 李一民 宋维忠 陈廷贤
2013/7/18 16:50:3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埠外部分(51-60)
刘向三

  刘向三,1910年10月生,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人。早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参加江西宁都武装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十四军无线电队长,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中央军委保卫局科长,第三十军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1934年参加红军主力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长征到达延安,当时陕甘宁边区正在肃反,毛泽东就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3人带1部电台和1个排的兵力,先期到瓦窑堡接管西北保卫局。由董必武、李维汉、博古、王首道、刘向三5位同志负责审理刘志丹案,推倒了强加给刘志丹等人的莫须有罪名,释放了被关押的干部。
  1938年9月,经毛泽东和在中央军委统战部工作的刘向三亲自谈话,党中央决定派刘向三带50多名军事干部到洛阳,和国民党第一战区程潜联系,要求在洛阳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做些半公开工作,同时了解些地方情况,与国民党方面联络。但程潜不允许建办事处,只同意建立八路军通讯处,刘向三任八路军洛阳通讯处处长。同时,在中共河南省委负责人中,刘向三兼任军事部长。同刘向三来洛阳的40余人,绝大多数是经过长征的师级、团级干部,人员剩余,多在待命。刘向三等经过考察,决定撤出30多人去渑池设个八路军兵站。1938年11月,经报请十八集团军总部批准,朱德、彭德怀签署文件,林伯渠写信,刘向三带人和国民党渑池县县长李树德交涉,1938年11月,在渑池县城东北角的小寨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做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公开机构。兵站归属洛阳八路军办事处领导。不久,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卫立煌接任。洛阳八路军通讯处才改为办事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刘少奇同志离开延安,经过西安,来到渑池、洛阳。在渑池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刘向三只参加过了两次会,其他时间,主要负责在渑池布置开会期间的保卫工作,并安排刘少奇的生活。刘少奇离开渑池于1939年1月到洛阳,住一周时间。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也主要由刘向三安排。1939年3月,刘向三调回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延安八路军军委总政治部总务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处长。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吉黑军区后勤部部长、师政委,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哈北地委书记,l946年7月任东北工矿处处长,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煤矿管理局局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向三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局财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业厅厅长、燃料工业部助理、煤炭总局局长等职。1957年后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驻水利电力部工作组组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后任国家水利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刘向三是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杜建成)
曹志坚
  曹志坚(1910~1947) ,原名瑞卿,湖北省天门县乾驿镇人。自幼家贫,全家靠父亲教私塾为生。他13岁便跟人学徒,从小勤学好问,才思敏捷,喜爱习作小说,并写有“长湖满春风,百鸟作歌声“等讴歌大自然的诗句。
  1938年,曹志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中共天门区委书记。是年底,中共天门县委成立,曹志坚任书记。之后数年,曹志坚在天门一带坚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做了很多工作。
  1942年,曹志坚任天门行政委员会主席期间,设抗日民主政府于天东刘集。该地恶霸地主严秉权,是大革命失败后靠“清乡剿共“起家的反动头子,任国民党区长和县清乡委员,掌握有三个中队的反动武装。天门沦陷后,严秉权与日、伪、顽勾结在一起,残酷压榨和剥削天门人民群众,在柴山和河边随便竖禁牌,常常打伤从事正常打鱼、取水、割草、砍柴的群众。人民敢怒不敢言。曹志坚对此无理行为深表痛恨。是年3月,县委发动和组织三民、养黄、卢市等乡农民群众,开展了一场抢割青肥的柴山斗争。严秉权一伙见轰轰烈烈的场面,不敢随便拦阻,却找抗日民主政府告状。曹志坚以县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出庭审理此案,并任首席审判官。当人们把被严秉权打伤的群众抬到会场,并纷纷出庭揭发控诉,要求严办打人凶手时,曹志坚当场宣布:一、恶霸仗势欺人,纠众械斗,毒打割草群众,对此不法行为必须严加追究;二、被打伤致残的群众,必须由主谋和凶手负责送医院治病养伤,并支付全部药费;三、柴山、河湖为国家所有,应由抗日民主政府统一管理,交农会代管,统筹分配水利、割青、砍柴、放牧、捕鱼。这场柴山斗争以农民胜利而告终。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6月26日,中原军区按照中央指示,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曹志坚和各级地方干部一起组成干部团,随北路突围主力部队行动。
  8月2日,李先念率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与巩德芳所率陕南游击队胜利会师。8月6日,中共豫鄂陕边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在卢氏县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在卢氏县木桐沟成立了中共卢(氏)灵(宝)洛(南)县委和卢灵洛县民主政府,曹志坚担任县民主政府副县长。同年9月,在卢氏县双槐树成立了中共卢嵩县委、卢嵩县民主政府,曹志坚担任县长。同年10月,县委、政府领导分三路下乡发动群众,留曹志坚在机关负责工作。由于曹志坚看到部队缺粮,伤员缺药心里着急,就带上警卫员到卢氏五里川红土坡一带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动员青年报名参军。不料途中与偷袭县政府的国民党军队遭遇。为向县委、县政府机关报信,曹志坚主动开火,把敌人吸引过来。终因敌众我寡,曹志坚受伤被俘。为保守党的机密,他化名张振家,自称“新闻记者“,以此与敌周旋。当敌人查明他是卢嵩县长后,倍施酷刑,用担架抬着经内乡送往南阳,向“七县联防剿共指挥部“邀功请赏。途中曹志坚多次想拼死自尽,但因看管太严未能如愿。后南阳反动当局将曹志坚送往郑州监狱。
  1947年2月以后,志坚在监狱中得知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消息,曾多次组织暴动越狱,均未成功。后被单独监禁,受尽严刑折磨,仍威武不屈。6月15日夜,他带领三位难友再次冲出监狱,又被敌人抓回,对他看管更为森严,并用窒闷、饥饿等非人道手段,摧残其意志和肉体。坚强的曹志坚并没有屈服和被摧垮。他通过一个受他教育而感化的看守,弄了些纸和笔,写了不少诗歌和警句在狱中传阅,对难友进行革命气节教育。
  1947年底,当解放大军逼近郑州之际,监狱当局连忙向上级报告:“曹志坚不服狱规,公开宣传马列主义,产生不良影响,请速处决。“不久,曹志坚即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37岁。就义前,曹志坚曾成诗一首,托人赠妻,诗曰:
                                   蜀道险绝路难通,从来豪士不善终。
                                   一生离合浑似梦,廿年奔波不为空。
                                   已无寸绩酬初志,剩有孤魂向萧风。
                                   含笑劝君心莫苦,几世修来嫁英雄。
                                                                                            (雷 燕)
张海峰
  张海峰(1910.10~1998.6) ,原名张润生,河北省衡水县(今衡水市桃城区)旧城村人,1930年8月至1936年6月就读于河北省冀县(今冀州市)师范,1934年4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8月至1941年3月,先后任小学教员,民先队员,抗日游击队负责人、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和县委委员,抗日民主县政府秘书等。1941年4月至1946年8月,历任冀南第五专署秘书主任和专员,1946年9月至1947年7月,在晋冀鲁豫中央党校学习。1947年8月至11月跟随解放军南下,任干部支队副支队长。1947年12月至1949年7月任江汉区鄂中专署专员。1949年8月至1953年2月先后任湖北省荆州专署专员、宜昌地委书记、武昌区委书记。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先后任武汉市政府、市委秘书长和武汉市委书记处书记(其中1955年9月至1956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 1956年8月至1958年4月任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4月至1959年5月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兼党委第一书记。同时,1957年5月至1958年4月兼任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4月至1959年6月,任中共三门峡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7月至1963年1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工业), 1963年12月至1978年3月,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德、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大使馆大使,1978年4月始任外交部副部长,1985年8月离休。1998年6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张海峰在革命战争年代,转战南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艰辛和努力。1956年8月至1959年6月,在三门峡任职期间,恰逢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紧张施工和三门峡市初创阶段,他作为工程局主要领导,组织领导和指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实现截流成功,进而缩短了整个建设工期,使水库提前发挥了作用。同时张海峰作为市委主要领导和市委班子一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发展工农业生产,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经过艰苦创业,终于在一片旷野上建成了一个初具现代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为三门峡市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 耘)
文建武
  文建武(1911~1951) ,原名文佩武,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自幼丧父,后其母改嫁将其带到河南省商城县钟铺湾村周家,在周家长大。1936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至四次反“围剿”及多次战斗。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进入四川。1933年任师参谋长,1934年后历任红三十军参谋主任,红四方面军前方供给部部长、兵站部部长等职。抗战后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一科科长,冀南军区参谋长,新四旅政委,新四军第五师参谋长,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后,文建武奉命率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局及军区机关向西北突围的任务,安全抵达陕南。1946年8月任豫鄂陕军区司令员,率部在豫鄂陕边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持外线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1948年5月,文建武被任命为豫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带病上任,坚持工作,9月又兼任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司令。1949年3月,文建武任新成立的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次年1月任中南军区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1年1月因患胰脏恶性肿瘤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
  1947年11月栾川解放时,当地土匪头子谢润玉纠集散兵游勇、土匪地痞600余人,进占了位于卢氏与栾川交界地带的抱犊山寨。该寨为当地先人躲避战乱所修筑,座落在高2000多米、方圆40余里的抱犊山顶,四周绝壁悬崖,从山下至山顶只有一条通路,易守难攻。谢润玉匪部盘据此寨后,时常出寨下山袭扰百姓,抢夺财物粮食,杀害我革命干群,并与西安胡宗南部保持联系,成为威胁当地政局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祸害。鉴于此种情况,豫西军区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以除去后患。于是组成了以文建武为总指挥的攻打抱犊寨指挥部,文建武率部从军区驻地鲁山来到卢氏剿匪。他一到卢氏,便立即召开会议,了解匪情,并深入实地,仔细察看地形,研究制定攻打方案。而后又亲临阵地,指挥部队发起试探性强攻,结果未能凑效。文建武当机立断,下令对敌人实行“长期围困,相机攻击”的方针,在困围山寨的同时,拔掉了周围陕县、灵宝的几个敌人据点,扫清了外围之敌,使之完全陷于孤立无授之地。寨内敌人由于断了供给,终于支撑不住了,1948年9月22日,匪首谢润玉带领40余名土匪出寨逃跑,被我军围歼。次日,文建武指挥部队经过激战攻入抱犊寨,全歼顽匪,为卢氏、栾川等县人民扫除了匪患。
  1949年6月中共河南省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开封召开。会议确定剿匪为下半年全省的中心工作。根据这一精神,7月2日省委和省军区决定成立陕(州)洛(阳)工委会和指挥部,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任工委书记兼政委,统一指挥清剿豫西地区国民党残匪。文建武率领剿匪大军开进豫西伏牛山区剿匪,他和指挥部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部署和指挥着剿匪战役。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广大民众的支持下,经过解放军广大指挥员的英勇作战,至12月上旬剿匪斗争胜利结束,共计歼灭70余股土匪和潜匪2.7万多人,缴获各种枪支2.4万余支,破获国民党特工小组13个。剿匪斗争的胜利,为尔后的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和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建武带病参加指挥剿匪斗争,先后三进伏牛山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石 耘)
刘 莱
  刘莱(1911. 12~1999. 2),原名刘枝美,字蔚如,河北省阳原县卢子屯村人。1927年秋,刘莱考入山西大同第三中学。翌年考入山西医学传习所(后经国民党中央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1932年6月毕业后迫于生计,到晋绥军(晋系军阀阎锡山统辖的武装集团,也称晋军)军法审判处当帮写。
  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刘莱随晋绥军军法审判处撤至临汾,到第二战区司令部军法处任职。不久,日军进攻晋南,刘莱随二战区司令部后方办事处退至陕西三原。
  1940年5月,刘莱联合几名进步青年,投身共产党。6月,刘莱被任命为山西第三行署路西办事处司法科科长。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参加太岳区党委整风学校的整风学习。1945年7月,经太岳区党委批准,刘莱被吸收为中共同情组(培养入党对象的组织)组员。
  抗战胜利后,刘莱在太岳区参加了解放区的建设工作。1946年7月,太岳区党委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决定深入开展山西省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9月,刘莱被任命为工作组组长,到山西省屯留县石室村领导土改。1947年8月,陈谢大军南下,强渡黄河,太岳区数千名党政干部随军南下,刘莱任后勤部动员部副部长,领导民工运送伤病员,保证粮食供应,为大军的胜利进军提供保障。9月,又先后到河南省灵宝、陕县、鲁山、南召等县开展土改。
  1948年6月,刘莱任豫西六专署副专员。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14日,豫西六专署和桐柏三专署合并,成立南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刘莱任专署副专员,并兼任南阳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
  1950年5月,刘莱被任命为河南省人民法院副院长,参与领导了镇反运动和司法改革运动。在第二次镇反运动中,刘莱先后两次总结出《关于处理反革命和刑事犯罪的几点量刑经验》,他的这两篇量刑经验总结得到河南省委的肯定,省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印发全省贯彻执行。
  1957年10月,刘莱被任命为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代理市长。1958年5月,在三门峡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三门峡市市长。1961年10月,三门峡市降为县级市。1962年1月,刘莱调任中共新乡地委常委、新乡地区专员。9月,调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刘莱遭受迫害,1969年回到三门峡。1999年2月4日病逝。
                                                                                            (韩 霞)
刘宏声
  刘宏声(1911~1986),河北省抚宁县周村人。少年时代因生活所迫,8岁就给地主家放羊谋生,17岁到沈阳一家帽店当学徒工,1943年我军在抚宁县开辟新区时,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人民武装部队长、区长、区委书记。1949年南下时,留在陕州地委任土改工作组组长。1952年6月,受政府委派到义马组建“义马建新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党支部书记、副经理、经理。1953年后,任义马煤矿经理、义马矿务局副局长、党委常委等职。
  刘宏声是义马煤矿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义马工作十多年,对义马煤炭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刚来义马时,私人资本经营的“豫庆公司”生产很不景气,原煤滞销,外债累累,近千名工人没饭吃,生活无法维持。刘宏声看到这种景况,及时向渑池县委、陕州地委汇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积极组织人马,身背风箱带着煤炭到豫东农村搞宣传,找销路,还亲自到渑池、宜阳县农村找村干部搞调查,宣讲义马煤民用的好处,争取他们多买煤。这样,使义马煤很快找到了销路,不仅还清了“豫庆公司”时期所欠的6亿元(合新币6万元)外债,工人工资也有了保障,很快稳定了工人们的思想情绪,调动了积极性,生产也得到了发展。
  1952年,经过反霸斗争,工人们生产积极性更高,刘宏声发现当时大部分工人都是半工半农的季节工,每逢农忙,影响生产,就决定把这批人很快转为固定工。同时,对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改革,由过去每班24小时,改为每班12小时。1953年,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新盖了50间宿舍,使工人从潮湿的窑洞搬进了新居。为了减轻工人体力劳动,提高运输能力,在常村后沟修建了小铁路,不仅节约了运输费用,而且大大改变了牛拉人抬的落后状态。一次,刘宏声和工人闲谈时,听说后沟有一个被封闭的旧窑口,过去出过煤,不知为什么被封闭了。他了解情况后,就找当地农民和老工人调查,并亲自带人下井探索,发现里边条件还不错,及时组织工人排水修通,向上级汇报了情况,要了5万元进行了投资改造,很快投入了生产,使这个窑口每年可产原煤5万多吨。
  刘宏声在义马工作十多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只要不开会,他很少呆在机关,经常身穿工作服,深入井下和工人一起搞生产,对各矿井下情况了如指掌。他待人和蔼可亲,工人们的心里话都愿对他讲,群众称他是“信得过的好干部”。由于工作需要,1964年1月被调到安阳矿务局工作。
                                                                                            (杨志华)
韩 钧
  韩钧(1912~1949) ,原名韩永清,新安县石井乡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深受“五四”运动影响。192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洛阳第八初级中学,因抗争官宦子弟的歧视,第二年被校方勒令退学。接着考入洛阳第四高等师范学校,与同学组织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探求革命真理。1929年春学校以其参加“学潮”为名将其开除。1931年,韩钧到北平,在中国大学当旁听生。1932年春,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到北平郊区组织抗日义勇军。8月,在组织学生义勇军举行抗日游行时被逮捕,关入“北平军人反省院”,俗称“草岚子监狱”。监狱中有因河北省委遭破坏而被捕的一批中共党员。韩钧在狱中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难友们的绝食等对敌斗争。1933年,韩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狱中,韩钧和薄一波、刘澜涛等被判处死刑。因敌宪兵团的撤退,未及执行。
  1936年9月,韩钧被营救出狱。10月,参加了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周仲英等人组成的中共山西统战工作五人委员会。只作公开工作、合法工作。公开工作委员会直接受北方局领导。后随薄一波到太原,改组牺盟会,会长还是阎锡山,组成了以薄一波、董天知、韩钧等为首的新的工作班子。改组后的牺盟会,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韩钧担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军政训练委员会政治部干事。后任军政训练班五连指导员、12连指导员。1937年4月,在祁县、太谷成立8个国民兵军官教导团,韩钧任军训二团政治主任。1936年11月,韩钧担任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二纵队(辖8个团)政治部主任,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
  包括决死队在内的山西新军等抗日队伍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的注意,阎锡山于1939年10月在秋林召开了一次“同志会临时代表大会”,积极进行反共部署。为了防止在会议中发生突然事件,这一次牺盟会和决死队干部多数未参加,,惟有韩钧离秋林较近,参加了会议。一是观察一下阎锡山的动静,二是想做梁化之等人的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韩钧得知阎锡山要杀害他、下令消灭新军时,就夜晚绕道北面走小路过黄河回到了二纵队。韩钧回到部队不久,12月1日阎锡山下令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并令决死二纵队韩钧等为第一线向灵石、霍县段的同蒲路大举进攻日军。但却遭到到国民党军王靖国、陈长捷等的背后夹攻。
  韩钧、张文昂率领决死二纵队全体将士,与陈士榘率领的八路军晋西支队一起,于12月8日组织了“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部”,向王靖国、陈长捷部发起了反击。同时,韩钧从隰县义棠镇给阎锡山发了一个电报。阎锡山收到揭露其阴谋的电报,立即召开高干会议,宣布韩钧“叛变”,委任陈长捷为“讨叛”总指挥。在晋西、晋东南、晋西北向决死队以及所有新军和牺盟会,发动全面进攻。蒋介石也派军队在晋东南进攻新军,并派驻西安的李文部向山西前进,以援助阎锡山。这便是有名的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 . 
  1940年2月,八路军120师主力在晋西北地区配合新军粉碎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 2月下旬,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成立,韩钧部归120师指挥。8月,参加指挥了百团大战。战后,工卫旅和决死二纵队转移至平川,没有大的伤亡。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成立,韩钧兼第八军分区司令员,下辖决死2纵队(韩钧兼纵队司令员)和工卫旅。同时,成立晋西北地委,韩钧为地委书记。后韩钧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韩钧担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秘书长,协助司令员贺龙工作。1942年8月,中共晋绥分局成立,韩钧调回。加强了八地委工作,对各地县委干部也有所调整。
  1944年5月,豫西沦陷,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韩钧任区委委员。在毛泽东主席接见后,率部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收复了渑池、新安等地。1945年1月,成立豫西第二军分区和二地委,韩钧任司令员、地委委员,政委为刘聚奎。收编了上官子平等地方武装为独立第七旅。5月,上官子平等发动了“豫西事变”,杀害共产党党政军干部和战士多人,韩钧迅速调回八路军主力,在陕县、渑池和洛宁一带进行平叛战斗,稳定了局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9月,韩钧所部北渡黄河,担任太岳区河防支队司令员。1946年,韩钧作为军调代表,参加了山西曲沃、临汾等地的军事谈判。7月,回到部队,协助陈赓,粉碎了蒋、阎军队对晋东南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8月,成立陈谢兵团,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韩钧任纵队副司令员,陈谢兵团前委常委。韩钧随军渡过黄河,解放了豫西各县,转战豫西南。12月,担任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参加了两次解放洛阳的战役。
  1948年5月,韩钧到石家庄休养。12月,参加了平津战役。在北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北平,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北平市委,彭真任市委书记,叶剑英任市委第一副书记、北平市长兼军管会主任,韩钧等8人任市委委员。韩钧还任市委秘书长兼军管会秘书长。由于战争劳累,韩钧宿疾发作,于1949年3月去世,时年37岁,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1967年1月,康生、江青一伙一手炮制的“61人叛徒集团”冤案,中组部作出《关于“61人案”的调查报告》,当年住过草岚子监狱的共产党人均被牵连,韩钧等英魂也被卷进“叛徒”的漩涡中……同时,韩钧在“十二月事变”中的作为,也被认为是“破坏统一战线”. 1978年12月16日,韩钧被彻底平反昭雪。韩钧历经考验,虽个性骄傲,脾气急躁,但处事果断,热情干练,富有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杜建成)
李一民
  李一民(1912~1981) ,乳名丙寅,原名宏文,曾用名剑萍、李斌、李毅民。河南省新安县石井乡槐树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了冯玉祥部队在新安县举办的小学教员训练班。1930年,考入省立第一高中商科。1932年秋,李一民由省立第一高中转入北平弘达高中,1933年毕业,到张家口吉鸿昌部抗日同盟军高级干部学校受训。不久,考入了北京私立朝阳大学法律系。1935年,李一民参加了“一二·一六”北平学生爱国运动。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李一民到延安抗大学习,任六大队学习组长。一次,毛泽东主席到校给学员们作报告,将他的名字“李毅民”改成“李一民”,并为他题字:“一民同志:奋斗!”不久,李一民随军到晋东南敌后学习。1939年,化名李斌,调晋西南决死队二中队政治部工作。12月,调晋东南整训。1940年,他到武乡县陌峪村,办决死队干校。后调灵石抗日县政府任教育科长、区队长、排长。期间,曾被日本兵抓捕,被敌人严刑拷打审讯,他始终没有暴露党的任何秘密和自己的真实身份。后用计谋伺机脱逃,来到太岳军区驻地山西省垣曲县。1942年6月,任太岳行署司法处科长。1944年3月,调豫西专署任司法科长。1945年8月,任太岳四专区职业学校校长。1946年8月,任太岳区王屋县农会常委。
  1947年春,豫西工委调李一民任工委干部队队长。8月30日,他随陈赓部队解放渑池县城。次日,李即任中共渑池县委委员、县长,他带领在山西阳城组建的中共渑池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的党政干部进驻县城。组建了区级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了渑池县武装大队(简称县大队,李一民兼任大队长)、渑北大队,各区也建立了区干队,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运动,并积极筹集军粮支援前线、组建农民协会。不久,陈谢大军南下,国民党五十五旅趁机占领渑池,渑池县委和县政府带领县、区革命武装队伍撤到渑北山区。12月,在渑北山区的石门沟建立了“渑北办事处”和“渑北县大队”。在石门沟剿匪运动中,李一民凭着机智勇敢,多次死里逃生。1948年1月,驻守县城的国民党五十五旅一部向渑北山区进犯。29日,中共渑池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干部在北山丁阳沟开会,研究决定:建立渑池县反扫荡指挥部,李一民任指挥长,以渑北山区为依托,将渑池划分成山前、山后两个战区。县委书记李仲敏、县长李一民等带领武装力量坚守在马跑泉山前指挥部,以马跑泉和石峰峪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同敌人周旋。当时马跑泉驻有县大队两个中队70多人,一、四区区干队30多人,翻身队民兵不足70人。其中,李仲敏、李一民带领翻身队和一、四区区干队,把守马跑泉南山的中部。2月15日,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罗列师偷袭马跑泉。危急关头李仲敏、李一民和吴大明三人研究采取应急措施:李一民、吴大明带领县大队、区干部等武装打掩护。李一民指挥战士向五虎庙高地冲击,欲夺取制高点。未冲出多远,就跟敌人短兵相接拼上刺刀,战斗十分激烈。但敌众势强,李一民决定避开强敌马上转移,遂命令赵世贤和杜全胜带部分民兵,迅速占领西北边一个山头打掩护,他带部分民兵和翻身队从东边一个山头突围转移。赵世贤把民兵组成三个战斗小组各把一方,机枪在三个方面轮番射击,手榴弹集中用于近敌,顽强战斗坚持约十来分钟,西面轿顶山上敌人的大炮、机枪都集中射向这个山顶,三面的敌人在重型火力的掩射下蜂拥而上,激战中民兵弹药将尽,李一民同意赵世贤组织撤出阵地。30多个民兵趁机绕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从冰坡滑下去,沿拾柴小道下到山脚下,又迂回攀上另一山头。下午,李一民和赵世贤各带一部分民兵在一个山头上会合,陆续集中我方干部和民兵70多人,在石门沟对面山上休息片刻,李一民鼓励大家说:“为革命就得敢于和敌人拼搏,不怕流血牺牲,现在要克服饥饿和疲劳,以顽强的精神继续前进!”他们天黑下山,晚上到达山后指挥部所在地石门沟北坡村。在这次事件中,有120多位同志被俘和牺牲,渑池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李一民率县大队及其民兵突围,在石门沟稍事停留后,奉命转移黄河北休整。
  1948年3月4日,李一民带领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和县大队渡过黄河,打回渑池。渑池县第三次得到解放。李一民仍担任县长。4月,抽调各区民兵,投入剿匪战斗。7月16日,成立战备指挥部,李一民任指挥长。9月,渑池县政府设支前司令部和支前科,李一民任支前司令部司令。李一民在任渑池县县长的4年多时间里,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匪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发动群众,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对工作积极认真,处事果断,平易近人,为渑池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1年,李一民被误定贪污,受到撤销党内外职务和开除党籍的处分,调河南省法院任复核组长、审判员。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恢复了党籍。1981年,李一民因病去世。
                                                                                   (段法政 上官丛蓉)
宋维忠
  宋维忠(1912~1963) ,原名宋维红,原籍山西沁源县,后迁安徽省金寨县蔡家畈乡龙门村。新中国建立后,迁居渑池县城。
  1928年10月,宋维忠在湖北黄安县参加革命,后在安徽省金寨县加入红军队伍,先后任红二十五军第二大队连部通讯员、卫生员,七十三师卫生部卫生员、一二九团营部通讯班长等职。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总部通讯员,三八六旅部通讯班长等职。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期间任三八六旅警卫排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太岳军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警卫连长。
  1937年5月,因身体欠佳,不能适应部队军事活动需要,调抗日根据地搞地方武装工作,在山西屯留县任县大队连长、县大队游击队长、分区教导学员等职,曾入抗日军政大学短期受训。期间于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冀氏县八区区委会主任、安泽县武委会战训科长等职,在安泽县被日寇以铁滚战术困于山沟,3天未进食。
  1947年6月,宋维忠入山西解放区阳城县党校学习。8月,随陈谢大军渡黄河来到渑池,任渑池县武委会主任,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积极进行剿匪反霸斗争。此时,渑池虽获解放,但县境以西仍为国民党军队盘踞。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开展对敌斗争,宋维忠在1948年6月到1949年底一年多来,经常带领约一个营的民兵到外地配合解放军正规部队军事活动。他身体不好,每到冷天,彻夜咳嗽,不能休息,以至影响到饮食,但他接受和执行上级交办任务时,却十分坚决,从不马虎,从不讲任何条件。1949年陕州、灵宝解放后,解放区范围扩大,民兵在新区活动,困难倍增,有时路途远,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宋维忠的领导下,民兵们艰苦奋斗,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剿匪、解俘等各项战勤任务,荣获陕州分区支前司令部奖旗一面。他还注重下属战士的思想和纪律教育。他所领导的民兵,每撤离一个防地时,当地群众总是依依不舍,有的农村群众还赠给“舍己为群”的锦旗。由于数十年的艰苦战斗生活,使他饱受风霜,积劳成疾,身体有伤病,记忆力也衰减了。1949年12月,因病到河南省干部疗养院休养。1952年回到渑池县继续休养。1963年4月17日病故于郑州。渑池县委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杜建成)

陈廷贤
  陈廷贤(1912.10~1984.1) ,山西省晋城市巴公乡长阴村人。少时流落卢氏,走村串乡,以做小买卖为生。解放后,为县副食品公司职工。
  1985年5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用数百字记载了一个寻常百姓陈廷献(即陈廷贤)帮助红二十五军脱险的不寻常事迹。
  1934年12月3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卢氏县栾川区一带(今为栾川县),是夜宿营在栾川镇。12月4日晨,又击溃别廷芳部和李腾蛟地方武装,到达叫河一带,准备实施省委决定的直奔豫陕边界开辟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当时红军计划从叫河翻山,经汤河到马耳岩、涧北沟一带,从要塞五里川、朱阳关寻路入陕。不料蒋介石已调六十师于12月1日到达卢氏县朱阳关、五里川,抢占了这两个入陕的必经隘口。又抢先一步在汤河、魏王坪、涧北沟一带构筑了工事,部署了重兵。这时,敌“追剿队”主力已从距红军仅六七十里的栾川镇出发尾追。而且国民党四十军、四十四师、九十五师也加紧合围,使红军陷入国民党军几重包围之中,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许多同志产生了急躁绝望情绪,主张和国民党军硬拼,并且多在默默地做最后的准备。全军2000余人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军长程子华了解卢氏山势险峻,盗匪出没,地方武装强大,加上下了大赌注的蒋介石派出的重兵几重包围,故而硬拼只会全军覆灭。因此认为:唯一的出路是抓紧发动群众,多方寻找僻岭小径。然而,由于卢氏一带经常遭受大股土匪洗劫,又没有党的活动,加之敌人反动欺骗宣传,因此许多群众进入地方武装的围寨之中,无法接近。多路侦察部队找不到向导,只好失望而归。军领导焦急万分,就在这“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的时候”,一支远距离侦察部队找到了一个货郎小贩。
  根据货郎陈廷贤提供的新路线,红军按原入陕路线到朱阳关以东15里处佯装主力“号房子”,贴标语,虚张声势,给敌人六十师造成红军准备由此入陕的错觉。主力则由陈廷贤带路,于12月5日黎明从叫河出发,由马印、姬家岭进入香子坪、通河、大石河,顺着一条被称为“七十二道水峪河”的深山峡谷,经过两边皆为悬岩陡壁的“一线天”通道,傍晚走出文峪口,沿洛河南岸前进。当红军主力黑夜到涧西、南窑,隔洛河望见卢氏城内灯火通明,且听到隐隐人喊马嘶时,先行的侦察员回报:城内下午刚驻进国民党正规部队。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绕过县城,沿洛河南岸衙前、照村、营子急行军西进,于当晚赶到横涧河口望云庵一带宿营。12月6日,红军主力在横涧街方向虚晃一枪,而实际向龙驹寨(丹凤的龙驹寨称为西龙驹寨)挺进。当地的反动武装企图阻止,被尖兵连消灭。晚上,红军宿营在黑沟、徐家湾。12月7日,红军多路行进,侧翼从徐家湾、潘河、木桐向灵宝秦池和洛南一带虚张声势,实则往官坡迂回。主力由陈廷贤带领翻大夫岭、茄子河、石门,经香山庙向官坡隐蔽前进。红军在官坡稍作休整补充后,直奔与陕西交界的兰草,在此宿营。12月8日,先头部队直扑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陕军败逃,终于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陈廷贤的义举,挽救了红军,使蒋介石欲聚歼红25军于卢氏的企图成为黄粱美梦。(白旭东)

分享到:
网络编辑:李攀攀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