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历史名人-埠外 -> 内容
崤函人物/史向生 张君英 王舟平 王茶雨 陈先瑞 王仲琪 刘培发 肖来信 薛文高 齐文川
2013/7/18 16:53:01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埠外部分(61-70)
史向生
  史向生(1912~2002) ,曾用名史铸九,祖籍河南省濮阳县甘露集,出生于济源县。幼年入私塾,1931年考入济源县初级师范,次年学校被勒令停办。1933年春,他又考入开封国学专修馆,1935年毕业。“一二·九”运动前后,他先后在登封教书和沁阳农工银行工作,以此作掩护,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民众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5月,史向生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中共济源县委组织部长兼杜八联区委书记,他和县委书记杨伯笙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大力进行抗日救亡活动,迅速组建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并任副团长。他们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政权,进行敌后抗战,积极开辟杜八联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他接任县委书记。同年10月,史向生调任沁(阳)济(源)温(县)孟(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后任中共山西沁水县委书记、晋城县委书记和晋(城)沁(水)阳(城)三县工委会书记,参与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反顽斗争,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5月,史向生调任中共太行区太南地委副书记,后又兼组织部长。翌年调任太行区五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42年至1943年他两次参加开辟林县南部新区的工作,并任豫北工委会委员兼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领导林县、安阳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斗争。
  1944年9月,史向生随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渡过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恢复建立豫西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政权,吸收和培养地方干部,建立与发展地方抗日武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干部教导团政委、中共太岳区四地委常委、中共伏牛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豫西区党委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为开辟和扩大豫西解放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史向生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陕州地委书记,洛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常委兼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兼农委主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第一副书记、第二副院长,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1983年离休。2002年11月8日病逝。史向生对我国水利建设及河南省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生产及水利、林业建设都做了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大跃进期间,对省委所犯严重“左”倾蛮干错误,他多次检讨,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曾参与国务院《农村工作六十条》的修改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史向生曾受到错误的批斗。史向生在1952年上半年任中共陕州地委书记期间,恰逢陕州地区与洛阳地区合并,他领导陕州地委,做了大量的动员说服工作,使广大同志能够支持和积极参与合并工作,从而使两地区的合并得以顺利进行并如期完成,还较好地做了善后处理工作。
                                                                                             (石 耘)
张君英
  张君英(1912~1945) ,又名君膺、均英,乳名石柱,学名华福,河南省荥阳县须水镇水牛张村人。7岁时,父母双亡,跟大伯父张玉林生活。张玉林曾任过汤阴、蓝田县县长,因对当时官场不满,辞官回乡教书,宣传新文化。张君英随其读书,深受其开明思想影响。
  1930年,张君英考入开封第二师范,在校期间勤奋读书,尤其喜欢文史,还学了些武术和音乐。在张君英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和马列著作后,193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尉氏县初中当教导主任。后又到开封,在河南大学旁听,并作党的地下工作。不久转到登封师范当历史教员,后又转到周口师范当教导主任,教授课程同时,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8月,因党组织被破坏,张君英被国民党特务追捕。11月,转移到山西太原,到八路军部队中工作。1940年随部队到昔东县(时为解放区,后改为昔阳县)任县长。由于形势多变,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办公地点随时转移,有时一天转移数次。一天黎明,在皋落县政府办公时被敌人包围,张君英机智地指挥同志们趁黑暗冲出了包围。张君英平日里待人诚恳,遇事敏捷,身先士卒,吃苦在先,晚上经常要求同志们休息,自己站岗放哨。1942年张君英回延安参加整风,后转战于华北等地。
  1944年,随太岳军区18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1945年2月第一次解放渑池后,张任副县长。县政府驻地在上官庄。这一期间,张君英和县委副书记陈冰之对上官子平的作为已有所警惕。除多次向地委和军分区汇报反映外,还组织动员了十几个青年看押犯人,并请求公安处发了十几支枪,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大力发动群众,搞赎地斗争。张君英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物,就连自己用的手枪也是光溜溜的未用布包,后经陈冰之多次劝说,才到财务科拿布包上。当时县政府驻在上官庄村,张君英经常和群众促膝谈心。在张君英牺牲前的当天晚上10点多钟,还在上官庄村南场开群众会,告诉群众说:“近来情况不正常,夜里如有枪响,你们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门。" 
  1945年5月26日夜,上官子平突然发动叛乱,张君英壮烈牺牲。第二天村上各户农民自觉集钱,买来棺木,把张的尸体暂寄在村东沟窑里。1950年春,渑池县人民政府盛殓了张君英烈士,在县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把张君英安葬在渑池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
                                                                                           (杜建成)
王舟平
  王舟平(1913~1945) ,乳名连,字奉运,曾用名王培章、王子升、王子平、王文襄,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王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贫,1928年在本村私塾里半教半读,后曾到湖北襄阳一家私人开的印刷所里当过童工,不久就逃出以乞讨为生。
  1931年,王舟平由于勤奋好学,在族长王可亭的荐举下,到开封的河南通志馆帮助工作,期间参加了南阳一些爱国学生在开封组织的“旅汴同乡筹赈委员会”和“同乡会”,主张打倒贪官污吏,呼吁赈济南阳灾民。
  1932年7月,王舟平回南阳省亲,积极参加了南阳自治自卫运动。后因旧势力复辟,自治自卫运动失败。王舟平充满着愤世的苦闷,暂到南阳第四区中心小学教书。在此期间,王舟平受到共产党的影响,读了《乡情集》、《苏俄文学理论》、《社会科学概论》和《中国革命的几个问题》等进步书籍,思想受到启蒙,认识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知道了无产阶级革命。
  1934年春,王舟平在学校经曹芸阁(中共党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党支部组织委员,支部发展党员10余名。1935年至1937年,王舟平仍以南阳小学教师的身份,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并破除庙宇、兴办学堂、宣传剪发放足,组建南阳中心县委。后因白色恐怖严重,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离南阳到北平,受中共华北联络局委派,王舟平以流亡学生战地服务团名义,到国民党孙殿英部队(冀察游击队)做统战工作。1938年,王舟平担任了新五军留守后方部队政治指导员,积极在官兵中宣传抗日。
  1940年1月,王舟平化名王子平,由中共河南省委派到鲁山县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公开身份是鲁山下汤区四棵树清水营私立小学教员(由进步的校长梁松年等举荐),其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同事及师生的关系都很融洽。在鲁山,王舟平接任了临鲁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分别在所管辖的鲁山、宝丰、嵩县、临汝等五县开展了共产党的活动。王舟平与各支部取得了紧密联系,发动群众,吸收党员,壮大了党的力量。6月,王舟平利用开明士绅,除掉了反动的清水乡保长周某、保队长高庭秀。鲁山西马楼乡一带严重干旱,当局却强让农民“出官车”(为国民党军队运送物资的车),乡长李超凡又私自加派,借运送物资残害百姓。王舟平就组织发动鲁山西马楼一带农民2000多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官车”斗争,捣毁区署,拥进县城,又上书省政府,斗争持续一个多月,最后迫使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和第一战区司令部向鲁山国民党县政府发了“查鲁山西马楼一带,李超凡非法妄为,应依法惩处”的电报,并减轻军粮43.2万斤。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关系更加恶化,地下党组织遭破坏,鲁山清水营小学的校长梁松年(已被发展为共产党员)也被捕。形势十分危急。王舟平奉命调回了延安,由陈云介绍到中央党校学习,后调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任干事。
  1944年4月,日军侵犯豫西,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党中央即派遣抗日部队从陕甘宁边区出发,向豫西沦陷区挺进,王舟平随八路军南下。1945年2月抵达渑池,任新改编的独立第七旅政委兼中共渑池县委书记。任职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赎地运动,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同年5月26日,独七旅旅长兼渑池县长上官子平发动叛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豫西事变”。事变首先在旅部发起。夜晚10时左右,王舟平和参谋长白云在旅部所在地耿村,被叛匪捆绑。被敌人押至村北场时,王舟平面对匪徒严厉痛斥:“我们来到渑池,是为了抗日,是为了解放渑池12万人民,我们没有对不起渑池人民的地方!……”叛匪下了毒手,将王舟平、白云杀害。王舟平时年仅32岁。翌日,驻杨村八路军武装赶到,将王、白二人盛殓。
  1951年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追认王舟平为烈士。中共渑池县委于1966年为烈士修建了陵墓。
                                                                                    (赵建民 杜建成)
王茶雨
  王茶雨(1914~1976) ,四川省广元县旺苍坝小分水岭吴家营老四村人,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给地主放牛维持生计。16岁时到当地地主开办的小煤窑挖煤,靠出苦力挣来的钱也难以摆脱生活的拮据。1933年4月,当川陕红四方面军成立之际,受党的影响,王茶雨抱着“消灭剥削阶级,让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愿望,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奔上一条光明之路。193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王茶雨参加红军后,随部队东征西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七团五连副班长,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了多次战役,并多次立功受奖。特别是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发生的路线斗争中,王茶雨虽然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但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英明决策,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另立中央的“南下”决定。他三过草地紧跟中央不掉队,表现出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团二营五连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娘子关战役和太原保卫战役。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中央决定把整编部队化整为零,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1941年7月,他任太行分区三十二团连长。他带领小分队深入敌后,在当地民兵武装的配合下,扒火车,搞机枪,炸碉堡,进入敌人的心脏搞情报,打鬼子,杀汉奸,救同志,开展群众运动。1941年秋季,为了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和日本鬼子发生了遭遇战,这次战斗很残酷,牺牲了几名战士,王茶雨也受了重伤,但他忍受巨痛完成了阻击任务,使群众安全转移。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1942年8月被选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多次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45年组织派他担任辉县独立二连连长。当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时,王茶雨任辉县五区区支队政委,建立基层革命政权。在屡次作战中,他英勇顽强,多次负伤,先后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一次。
  全国解放后,王茶雨于1950年10月到平原军区军队干校学习。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开始后,为了保家卫国,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奔向了抗美援朝战场。1951年4月他任二十八团二营副营长。回国后,任叶县武装部副部长。1955年1月转业,结束了军旅生涯,到河南省西天煤矿保卫科任科长。同年5月调任义马新井筹建处保卫科科长,后任省营义马矿务局武装部部长,中共义马矿务局党委委员、常委,武保组组长等职务。
  在煤矿工作的20多年历程中,王茶雨始终保持着军队干部的优秀传统,为矿山的保卫工作做出了贡献。适逢解放初期,义马煤矿百废待兴,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他为了矿山的安危,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组建了义马矿务局民兵师,规范化地组建了全面武装保卫系统,为发展煤炭事业,振兴义马,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王海军)
陈先瑞
  陈先瑞(1914~1996) ,河南省商城县麻河岗大阎家湾村(今属金寨县)人。1929年5月6日,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在商城县南部地区举行了立夏节起义。先瑞的父亲被选为村苏维埃主席,15岁的先瑞被选为儿童团长。同年7月,先瑞参加了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团一分队班长。1932年10月,陈先瑞在行军途中,患病掉队。12月,他病愈后找到了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被分编进特务四大队。不久,担任班长、分队长。后特务四大队改编为红二十五军手枪团,陈先瑞担任手枪团第一中队队长。1934年5月,陈先瑞任第二二四团一营政委。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陈先瑞调任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后又兼任一营政委。12月初,红二十五军主力沿着深山峡谷,直奔卢氏县城。在通过县城时陈先瑞左腿中弹负伤。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陕南庾家河召开会议,决定以鄂豫陕三省边区为立足地,建立中共鄂豫陕省委,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2月下旬,伤未痊愈的陈先瑞奉命带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三团七连离开主力红军,在鄂豫陕边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不久,组建了第三路、第四路、第五路、第六路、第七路、第九路等游击师,建立了一些区乡苏维埃政权。为统一领导,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建立特委和游击总司令部。陈先瑞为游击总司令,七连扩大为总部战斗营,随总部一起行动。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后,乘胜转向外线作战,北出终南山,到陕甘革命根据地与红二十六军会合。9月9日,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村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为鄂豫陕特委,将游击武装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陈先瑞任师长,全师近700人。
  在鄂豫陕特委的领导下,陈先瑞率部从1935年7月到1936年12月,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斗争。在与上级领导失去联系,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区的24个县,经历了大小战斗上百次,打破了敌人3次围攻,歼灭敌人正规部队与地方反动武装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3000余支,取得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的胜利。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按照中央指示,红七十四师改编为抗日南路军(对内仍称七十四师),陈先瑞任军长,全军共1700余人。根据周恩来副主席命令,抗日南路军开赴灵宝、潼关之间,履行三方联军(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拟定的作战纲领,阻止国民党中央军兵进潼关。1937年1月,抗日南路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商州,协同友军作战,对制止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进攻西安,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2月8日,抗日南路军对外恢复了红七十四师番号。4月,红七十四师奉命移驻长安县大峪口整训,全师2100余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陈先瑞任留守处主任。不久,一一五师留守处又改编为西北留守警备第四团,陈先瑞任团长,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
  1939年底到1944年10月,陈先瑞先后任警备第一旅司令部兼漉甘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警一旅副旅长兼警四团团长。并一度在抗大学习。
  1944年10月至1947年1月,陈先瑞历任河南区党委委员,豫西抗日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豫西三地委书记、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豫中地委副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独三旅旅长,第二纵队第十五旅政委、武当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
  1947年1月8日,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在卢氏县五里川正式组建了野战纵队,第二、第三、第四分区主力5000余人为第一野战纵队。部队即向南召、鲁山地区挺进。为使内外线作战能机动配合,边区党委和军区决定,将各军分区在内线的部队由陈先瑞和韩东山统一指挥,向西行动,牵制敌人。2月4日,边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军区主力撤至黄河以北休整,留游击队坚持内线斗争。2月14日,陈先瑞和韩东山带军区、行署留在内线的机关和几个分区的内线部队在河南卢氏县与陕西商县一带活动。这时,接到上级指示,陈先瑞和韩东山迅速把内线部队集结起来,组成第二野战纵队,陈任司令员,经过与敌周旋,陈率部从卢氏出发,经洛宁、渑池而后北渡黄河。至此,第二野战纵队在陈先瑞率领下,完成了坚持豫陕边的斗争任务。
  1947年8月,陈谢兵团8万余人挺进豫西,陈先瑞任三十八军副军长。兵团决定,以三十八军和第二十二旅为右纵队,在茅津渡以东渡河。
  8月22日晚8时,陈先瑞率第一梯队在茅津渡强渡黄河。这时,正值秋季,加之连日大雨,河水猛涨,浪大声喧,渡河部队趁对岸敌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机会,乘几十只木船和油布包,迅速冲向对岸。当解放军向国民党阵地实施冲击时,敌人才发觉。乘敌慌乱之际,登岸部队一鼓作气,冲入敌纵深。后续部队迅速跟上。陈先瑞带先遣部队过河后,马上组织部队占领沿河阵地制高点,以防敌人反扑,并集结兵力,乘胜向陇海路出击,于23日攻占陕县会兴镇,炸毁车站大桥,占领了上村、横渠之线。与此同时,左纵队在东线也于23日拂晓,突破黄河天险。一夜之间,陈谢大军将东起洛阳西至陕县150多公里的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全部突破。25日,我右纵队全部渡河完毕。
  陈谢大军渡河后,按照兵团的指示,三十八军第五十五师从会兴镇沿铁路线东进,破坏陕县至观音堂之间的铁路和桥梁。8月28日,攻占了观音堂车站,并在陕县至渑池间向南发展。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向西到灵宝与阌乡之间,并突袭了大营火车站。同时还击退自灵宝向陕县进攻之新一旅2个团、青年军1个团,完成了包围与监视陕县之敌、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
  10月中旬,陈先瑞率三十八军十七师在卢氏县官坡、兰草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整训运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1月3日,十二旅兵分三路,在十七师和三十八军教导团掩护下,从卢氏县五里川出发,再进陕南腹地。11月5日,敌六十五师分路合围十七师。十七师留五十团副团长陈光舜带领二营掩护主力转移,坚持敌后斗争。师主力则从官坡地区出发,经大河面、大坪等地,直奔伏牛山区,以新的姿态投入到豫陕鄂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之中。
  1948年1月,陈先瑞受命指挥豫西剿匪。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建立了临时剿匪指挥机构,召开了剿匪部队会议,并把剿匪任务分为两个清剿区:一是以伏牛山区为重点,派出精兵强将,分区分片进行清剿;二是对隐蔽在解放地区的散匪进行清剿。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剿匪斗争,豫西的大股土匪大部肃清,共歼灭5000余人,投降自首5000余人。
  6月,陈先瑞任陕南军区副司令员。次年5月,陕南军区主力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陈先瑞任副军长,12月陈先瑞担任汉中军管会主任。
  1950年5月至1955年2月,陈先瑞先后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副政委。并赴朝作战,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2月,陈先瑞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7月,调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中将,1957年6月又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1月至1979年底,陈先瑞为北京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成都军区党委书记,兰州军区顾问。
  陈先瑞先后被选为中共九大、十大、二十大代表、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1月,离职休养。1982年任红二十五军战史修改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82年9月,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83年4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陈先瑞因病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1996年1月逝世,享年82岁。同年5月,陈先瑞将军的部分骨灰撒到鄂豫陕苏区的山山水水,未留任何标志,他将与革命老区人民永远在一起。
                                                                                            (白旭东)
王仲琪
  王仲琪(1914~2006) ,河南省商城县余集镇石桥村人。幼时家境贫穷,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6人挨门乞讨,艰难度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仲琪接触到了进行革命活动的农会,农会积极动员他参加农会组织。在农会,他渐渐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从普通的会员成长为骨干,并动员其他贫苦群众起来向地主革命。在艰苦的斗争和时代的洪流中,少年王仲琪逐步成长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1928年,党把他从河南派到安徽、湖北工作,以扩大农运声势,发展农会力量。1929年5月,党组织送他到湖北新集参加了王树声领导的红军队伍,辗转战斗在鄂皖革命根据地。后被编入鄂豫皖红一师。1931年党中央从上海派遣张国焘任鄂豫皖苏区书记,由徐向前、王树声分别任正副总指挥。王仲琪先后在七十三师二一五团任警卫员、班长、排长,后又担任八十八师连长、交通大队长。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省,打下了十几个县城,两年后王仲琪担任了李先念政委领导的红十军警卫团团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艰难的情况下,王仲琪所在的红军部队3次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沉重代价。次年6月,在川西北懋功两河口镇,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央组建西路军,穿过甘肃走廊,向位于大西北的新疆挺进。国民党胡宗南和马鸿逵的部队对西路军步步紧逼。在甘肃高台县,三十军两个师与敌决战,弹尽粮绝,李先念率三十军余部西进新疆。王仲琪受重伤被困李家营。战友们都牺牲了,他走进沙漠。敌人追赶,他就扒沙把自己埋起来或钻进草丛躲藏。他走到甘肃凉州,又到了与内蒙古接壤的黄河边上,不幸被国民党的地方团队抓住,投入了监狱。因为王仲琪个子低,被捕时穿着便衣,就像农村放牛的孩子,敌人看他也不像红军,就把他关押在外边,干些往狱中送水送饭的差事。而狱中则关押着查明身份的红军,有的戴着手铐,有的戴着脚镣。其中还有两名师级干部和两名团级干部。王仲琪利用自己进出狱门送饭的便利条件,迅速与被捕的红军将士取得了联系,准备组织暴动。大家商议后,决定由王仲琪任暴动总指挥。1936年10月,王仲琪领导暴动取得了成功,暴动以2名战士牺牲为代价,68名红军将士神奇地冲出牢笼,到达了陕北。中央工作组对这批战士审查时,将士们异口同声地汇报了王仲琪在这次暴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央当即决定恢复王仲琪的党籍。
  1938年,王仲琪被调到延安中央警卫团。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让他到第一警卫分队工作。一分队具体负责对毛主席的警卫工作,王仲琪被指定担任三班班长,二班班长是张思德。这使王仲琪更感到党中央、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毛泽东得知王仲琪不识字,亲自教他识字,给他改作业,帮他学文化、学知识,用他那博大的慈爱之心关心着年轻的警卫战士。王仲琪对主席的警卫工作更是细致认真。
  在中央警卫团,王仲琪和警卫战士深入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央领导还派出高级军事教官给警卫团讲课,讲如何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武装头脑和敌人展开坚决斗争。这些都为王仲琪后来南征北战、战胜敌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抗战时期,王仲琪在毛主席身边整整8年,和领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他又不甘心一直在后方。1945年8月,王仲琪告别了毛主席,从中央警卫团到太原军区四分区担任连长。在战场上,王仲琪怀着对领袖的忠诚浴血奋战,冲锋陷阵。
  1948年,王仲琪所在的部队来到南阳。当时解放军南下打淮海战役,南阳有敌军3万余人,敌我力量悬殊。上级命令王仲琪迅速撤退。王仲琪说:“听到敌人多就跑,我不喜欢,我请示上级把西峡、内乡两县的老弱病残者及儿童撤走,剩下的青壮年留下跟我打游击。”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王仲琪乘敌大兵压境,迅速招兵买马,集结了1500多人,成立了南阳军分区西峡独立团,并担任团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拉起队伍与敌人打起了游击战。这支队伍神出鬼没,难觅踪迹,一旦抓住时机就闯进敌营猛杀一气,一进村就严密包围,一个敌人也不放出去。一次他们突然闯进敌人军部,打死一名副军长,杀伤一大批守敌,打完拉起队伍就走。有时一晚上转战十几次,极大地消耗了敌人,也壮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王仲琪的独立团每个连3个排,每个排3个班,班班都有一挺机枪,十几个连里总共有140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2门迫击炮,每个班都有一头牲口专门负责驮运重武器,干部都配备手枪和冲锋枪两种长短武器,独立作战能力很强。王仲琪运用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在伏牛山站稳了脚根,令敌人闻风丧胆。国民党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别廷芳心狠手辣气焰嚣张,1949年春,他乘解放军南下作战之机,纠集土匪数万人,杀人放火四处骚扰,使北山一带尽成匪区,桑坪、米坪、丁河、丹水一带匪患极为严重。为彻底消除匪患,王仲琪既用强攻战,更重攻心术,以匪剿匪,以毒攻毒。他经常命令便衣队抓捕土匪的小头目,经过教育后令其捉拿匪首或干一件事立功赎罪,然后再放掉暗中控制,通过几擒几纵,使其心服口服。王仲琪还采取离间战术。
  在土匪骚扰的伏牛山区,王仲琪千方百计保护党的干部和战士家属。他将干部战士家属交代给土匪家属,令其给土匪捎信,不许伤害,否则对土匪家属采取相应措施严加制裁。这样以来,土匪及其家属心惊胆怯,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干部战士家属的安全。就这样,王仲琪凭着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和敢打敢拼的坚强决心,率领独立团转战伏牛山区,至同年冬,配合主力部队一七三师肃清了南阳全境的土匪,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王仲琪调任暂编十一团团长。1952年到南京高级步校学习,回来后任开封地区公安纵队支队长。1953年到灵宝县任武装部长。在武装部长任上,仍保持着革命的优良传统,认认真真地工作,清正廉洁地做人,始终恪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1955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向他颁发了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同年又向他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1988年7月30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再次向他颁发二级红星荣誉勋章。2006年1月13日,王仲琪同志病逝于灵宝市。
                                                                                            (王国庆)
刘培发
  刘培发,1914年4月12日出生,山东省单县人,1935年6月7日参加革命工作,曾任红十五军团战士,延安市公安派出所指导员,山东省公安总局科员,河南省淮阳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商丘专区公安处科长、副处长,永城县委书记处书记,宁陵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1965年调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任保卫处长,1980年12月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
                                                                                           (高俊兆)
肖来信
  肖来信(1914.12~2003.12) ,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一方面军五师战士、通讯员,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通讯员,八路军129师386旅机要科译电员、组长、股长,热河十九分区独立一团一营政治教导员,168师卫生部政委,水电天津总局、钻探总局副政委,水利部水利二师医院政委,郑州黄委会医院副院长,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医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水电十一工程局局直机关总支书记等,1980年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2003年12月13日病逝。
  肖来信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国家的水电建设事业,在三门峡工程局工作期间,长期担任局医院领导,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肖来信曾任三门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当选三门峡市人大代表。
                                                                                     (高俊兆 石 耘)
薛文高
  薛文高(1914~1945) ,山西省芮城县泉沟村人,1934年7月,考入山西省运城第二中学。1937年4月,考入“牺盟会”,编入军官教导五团三营十二连当学员。积极下乡宣传抗日救国,筹集粮款,组织地方游击队,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太原失守前夕,薛文高参加地方工作队,到农村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同年12月,参加“决死队”,决心以死报国。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决死队”改编为八路军,薛文高任连指导员,后又调任一营教导员。1940年冬,参加“百团大战”。翌年初,薛文高调任五十九团政治部主任兼一营教导员。同年秋,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合围太岳纵队,五十团担负掩护总部转移任务,部队被围困在大林区,营长临阵逃脱,薛文高挺身而出,指挥全营和敌人战斗,在高山密林中坚持半个多月,阻击近百倍于我之敌的围剿,胜利完成掩护太岳军区司令部安全转移的任务。1942年,薛文高带领机关干部战士,参加大生产运动。1944年12月初,薛文高被派往陕县,开展建立地方政权工作。陕县当时为沦陷区,日寇、汉奸、伪顽、土匪猖獗,环境恶劣。薛文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会。1945年3月中旬,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东李村区成立,薛文高任县长。建立政权后,根据广大群众要求,开展打倒旧田赋运动,当众焚毁旧田赋册子,农会当家做主,重新丈量土地,实行新分制,李村一带成为比较巩固的根据地。5月28日,混入陕县抗日民主政府警卫中队任队长的周子涛,配合渑池上官子平发动叛变,薛文高组织县政府工作人员突围。当时,薛文高正患疟疾,他拖着虚弱的病体,挨门催促同志们赶快行动,当同志们走出屋后,他带头往外冲,冲到离大门口还有十几步远时,发现叛匪已经封锁大门,他指挥和帮助同志们跳墙突围。同志们都跳过墙,他才最后一个带领警卫员撤离。跑了十几里路赶到鱼脊岺村时,他一头栽倒在地,口吐鲜血,昏厥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杜丙铎 刘安璋)
齐文川
  齐文川(1915.1~1991.5) ,原名齐庆顺,河北省获鹿县(今鹿泉市)宜安镇牛山村人。1923年至1932年,先后在本村小学、河北省井径县城高小和正定七中读书。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次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期间先后当过小学教员和织染厂工人。1937年12月至1940年8月,先后任井陉县三区、四区区委书记,县政府科长,1940年8月至1944年11月历任河北省建屏(后撤销改为获鹿县)、正定两县县长和建屏县县委书记,1944年11月至1946年3月,任晋察冀四地委城工部部长,1946年4月至1947年11月先后任晋察冀四地委副书记和四专署专员,1947年11月至1948年5月,在正定县开展土改和整党工作,担任县委书记,1948年5月至8月,随解放军南下,任大队长,1948年8月至1949年11月任河南省漯河市市委书记,1949年11月至1951年11月,任洛阳市委书记,1951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郑州纺织机械厂党委书记,1953年1月至1955年7月,任河南省建筑工程局局长,1955年7月至1955年12月,任河南省委工业部副部长、省委委员,1955年12月至1963年10月历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局党委代书记、书记,1960年10月至1961年10月任三门峡市委书记。1963年10月至1976年12月,历任洛阳拖拉机厂党委书记、副厂长,1981年至1984年12月担任该厂顾问,1984年12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离休,享受副省长级待遇,1991年5月1日,在洛阳市病逝。
  齐文川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主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带领群众剿匪反霸,建立地方革命政权,筹粮、筹款支援前线,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齐文川从事工业建设和党政领导工作,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工作了7年多,先是主管物资供应工作,后又兼管施工生产。他能联系实际,灵活处理生产上的问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提出实行三班倒、昼夜施工的办法,使三门峡工程得以提前竣工。后调任洛阳拖拉机厂工作,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石 耘)
分享到:
网络编辑:李攀攀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