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3分钱的冰棍儿凉快的的确良
2015/8/3 22:23:11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不少家庭来讲,空调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电风扇、电冰箱也才开始普及。那时的夏天虽然难熬,但却不乏滋味,它可以是一根解馋的冰糕,是一方缀满繁星的天空,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7月27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追寻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消夏”记忆。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窑洞绝对是消夏“法宝”,它冬暖夏凉,夏天晚上睡觉有时还得盖被子。市民李萍是一位“60后”,童年的她就曾住在湖滨区原刘家渠村的一间窑洞里,“天气热了,大家就用草编凉席,晚上睡觉挺凉快。但窑洞比较潮湿,夏天容易滋生蚊虫,大家将敌敌畏洒在收麦剥下的麦麸麦秆上,到离屋子远点的地方点燃,当蚊香用。”李萍回忆。 

  没有花哨的包装、繁多的口味,简简单单的冰棍成了那个年代夏天里最甜蜜的回忆。那时小贩们推着自制的小木推车,车上的箱子被厚厚的棉被包裹着,里面装的就是让无数孩子嘴馋的冰棍。“开始是3分钱的冰糖冰棍,70年代末又有了5分钱的奶油冰糕,后来才有红豆、绿豆之类的。”李萍讲,“那时3分钱可不是小钱,只有受到奖励时家长才会奖励买一根冰棍,能吃到冰棍别提有多开心了!”

  此外,一条蓝裤子也是李萍夏日里的“独家记忆”。在物资匮乏的当时,家长买来一块蓝色的确良布匹,为她裁剪了一条裤子,轻薄凉快,她就从当年夏天穿到下一年夏天,再配一件白衬衫,清清爽爽,非常好看。

  “那时的天特别干净,星星很多,晚上看得一清二楚,天空很深邃。” 1970年, 余润出生于三门峡枢纽局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对夏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属院夜里满天灿烂的星星。余润家里共有4个孩子,夏天夜里,她经常和兄弟姐妹们爬到屋顶乘凉,或者在院里支一张小床,挂上简易的蚊帐。头顶是灿烂的星河,耳边回响着蛐蛐、知了的叫声,大人们围坐在树下唠着家常,收音机播放着评书《杨家将》,孩子们摇着扇子就在这些声音里慢慢进入梦乡。“那时人人拿一把大蒲扇,小姑娘爱俏,就拿纸质折叠扇,小巧美观。”余润说。

  平时,父母上班前会拿个大木盆接满水搬到院子里,被热辣辣的阳光晒上一天,晚上就有现成的热水洗澡了,西瓜则放在水龙头下的水槽里,被清凉的自来水一泡,吃起来清爽解渴。在她的童年中,那时市区公园路有一个很大的游泳池,“大家都去玩水避暑,一到夏天人多得像下饺子似的。那会儿没人讲防晒,我们都不涂防晒霜。”余润笑着回忆。

  那个年代,对于广大劳动者“战高温”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一到夏天工人们十有八九都会出痱子。”今年75岁、曾任市机床厂车间党支部书记的翟龙潭老先生回忆。据他介绍,当时机械化水平低,产量低,即使夏季高温,上班时间也没变,工人们没有丝毫松懈,依旧干劲儿十足。在辛苦的工作中,消暑方式十分简单,每天在家里烧一壶白开水放凉之后装一大杯带往工厂,如果实在太热,就到院子里用水龙头的凉水冲冲凉。有时铸造车间开炉,就能发冰糕吃,每到这个时候,机床厂职工家庭的孩子们就早早排队等着领冰糕。翟龙潭的老伴曾在银行工作,她回忆道:“‘四人帮’被打倒后,银行开始每月发4斤白糖,和现在的高温津贴差不多,1980年家里花190元买了一台龙门牌落地电扇,当时这可是不小的开支啊,有了它省事儿多了,再往后啊,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采访中,几位市民都表示虽然现在夏天过得更为轻松,但那些年曾经的夏天记忆将永远留在心底。

分享到:
作者:刘玮 翟昊阳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