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战时“通胀”让公务员不敢进商店
2015/8/4 23:22:10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政府税收减少、战争支出猛增、货物供不应求、敌人破坏等原因,中国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胀”波及了大部分民众的生活,甚至连政府中的中层公务员亦无法幸免。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庶务处秘书的陈克文就曾在日记中哀叹:“公务员真没有走入商店问问价格的勇气。”

  重庆图书馆近年来从台湾搜集的史料,详细描述了通货膨胀对当时中下层公务员生活的影响。据重庆图书馆研究员唐伯友介绍,其中目前公认信息量巨大、可信度最高的《陈克文日记》,对此有大量记载。

  1939年,全面抗战的第三年,陈克文已经敏锐捕捉到露出苗头的通货膨胀。7月13日的日记写道:“下级公务员,尤其是书记这一阶级,生活实在太苦,太干枯了。他们的收入既少,现在物价飞涨,除了办公、睡觉之外,一点娱乐的地方都没有。”

  1940年,通货膨胀进入急性发展阶段。陈克文日记记述无奈的哀叹也越来越多。

  1940年7月30日的日记写道:“给小孩买了三磅的勒吐精代乳粉。克宁代乳粉是买不到了,勒吐精也卖到24元一磅,比战前大约贵了10倍。”

  到了1943年,通货膨胀已几近“失控”。1月2日的日记写道:“生平喜欢吃而又差不多四五年没有尝过的甘草榄(橄榄),也在那里无意中看见,只可恨法币5元,仅还买不到20枚,战前却不过是0.1元的价值。”

  当年,喝咖啡用的一小罐炼奶价格从战前的0.1元涨到30余元,翻了300多倍。物价增长的速度之快,一天之内也能翻倍,昨日才卖1元1斤的白菜,第二天的时候,价格已经涨到3元。

  日记还记录了变相涨价的情况。“最简单的早点,豆浆油条,不只涨了价,分量也减少了,豆浆从大碗改为小碗,价格从1元增为2元。最节省的吃法,一个月前2元左右可以果腹,现在已涨到4元。”

  然而,收入却没跟上物价飞涨的步伐:“比较战前的全收入,则低级人员约为30倍,中级人员约为10倍,高级人员约为五六倍,视物价之高涨平均约百倍,相差自然还是很远。”

  当然,较之他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就更为艰辛了。

  但这并没有磨灭抗战大后方人民的意志。一次惨重的大轰炸后,陈克文如是描述路边避难的人群:“他们正在那里收拾安顿,建筑房舍,情形无疑是十分凄凉。可是大家都有一种咬定牙根,从困苦中建起未来伟大事业的精神。他们没有颓丧,没有失望,他们都在动手做,都在奋斗。”              (据新华社)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