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谁来管“中国情人节”?
2004/8/24 20:35:02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每年的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又名“女儿节”或“乞巧节”。这一传统节日在近年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能够在“西方情人节”之外,比世界其他国家多出一个本土的情人节,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购物、促销的机会,商家巧立名目刺激消费也好,老老少少借节日享受生活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件值得所有人高兴的事。因此,“七夕节”本应该焕发青春,激发所有国人的热情。   然而有些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七夕节”这个“中国情人节”却总是遭到冷遇: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似乎都意兴阑珊,始终没有像西方的情人节般广开财源,也没有东瀛白色情人节般令少男少女们热衷。 是不是因为年轻人的崇洋心理在作祟呢?恐怕不见得。   当年聪明的日本巧克力商把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搞成了全体女子向青睐者投送巧克力的群众运动后,更聪明的糖果商们则巧妙地将3月14日定为“WhiteDay”———用糖果、饼干回复或是拒绝异性在一个月前的巧克力进攻。一番漂亮的节日载体制造工程之下,巧克力和糖果这两种本来与情人节毫无关联的食品,成了这两个节日最畅销的商品,为商家获取了无数的利润,同时也使日本的全体民众多了一个极具娱乐性的本土情人节。   再看我们的“七夕节”,没有一个人人认可并且心领神会的特定商品作为节日载体,仅仅只是炒他人情人节的鲜花、巧克力这几盘冷菜,自然让喜好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审美疲劳;而要勉强恢复传统节日中诸如荷包、红线等习俗,又似乎太陈旧,无法为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青年所接受。   由此看来,要想让“中国情人节”能够被大众关注,所谓的“历史意义”也许并不适合担此重任。说教是不能使一个节日受到欢迎的,而只有商业化才是使一个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社会的最有力因素。   因此,如何能够真正充分利用“七夕节”这个本土节日,是中国的商家应当考虑的事情。比方说,日本人有以包装精美、口味甜美著称的糖果,我们也有做工精美、质地柔顺的丝绸方巾,最符合“穿针引线”意思的十字绣……谁能够真正挖掘自己产品同节日的结合点,然后切切实实地在民众中进行推广,谁就会主宰“中国情人节”的消费市场。
分享到:
作者:★原祥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