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虢国阳燧耀中华
2006/10/27 9:00:5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阳燧是我国古代先民们利用太阳能取火的一种工具。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火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人类一般都居住在洞穴之中,由于没有火,抵挡不了严寒的侵袭,吃着生冷的食物,在漫漫黑夜中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因此对火的需要尤为迫切。最初人类从雷击闪电、火山爆发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森林大火中取得火,并当成天火、神火加以崇拜,如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花纹中就有一种典型的火焰纹,它是居住在豫、陕、晋三角地带的炎帝族人所崇拜的图腾。   至于火的使用,在我国很早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韩非子·五蠹篇》中写道:“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苦。有圣人做钻木取以火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也有普罗米修斯偷取天火的故事。其他民族中也有许多关于火的神话传说。它们从多种角度折射出远古时期,人类为了取得火种与大自然进行的严酷斗争。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学会了钻木取火、摩擦取火以及后来发明的阳燧。   根据考古资料记述,早在170万年前,我国云南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用火的痕迹。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遗址中,已发现大量的被火烧过的石头和骨头。这说明在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用火烤食物了,并且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在与火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了火,熟悉了火的性能。   阳燧的出现,自然是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的一种升华。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中期,先民们就已发明了阳燧,并有了专门以阳燧取火的司煊氏。而在当时,世界上的许多民族还在采用钻木取火、摩擦或击石取火的方式,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所发明的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无疑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按《周礼·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周礼·秋官》也载:“(司煊氏)掌以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由此看来,在西周时期阳燧出现后,主要在祭祀礼仪中使用。正因为阳燧使用的这种神圣性,在人类后来的体育运动中把它与点燃火炬仪式结合起来。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现了6面西周时期的阳燧。其中,在陕西扶风周原、扶风庄白、长安张家坡和北京昌平白浮各出土了1面阳燧,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则出土了两面阳燧。这6面阳燧中,有4个为素面,两个背后有纹饰。除上村岭虢国墓地太子墓中出土的这一面阳燧外,其他的均不清楚属何人所有。这6面阳燧中,制作最精美的还属虢国墓地太子墓中出土的这面阳燧。太子是虢国未来的国君,其地位决定他在祭祀时可以担任主祭,用阳燧采集火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虢国太子生前使用它,死后也将其作为陪葬器埋于墓中,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仍享有这样一种生活。 这面阳燧呈凹面,圆形,直径7.5厘米,正面银白色,虽有绿色锈斑,但表面十分光洁。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怪鸟组成的图案。图中,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与虎搏斗;怪鸟怒目圆睁,张口卷尾,奋力迎击。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画面创作精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充分体现了虢国人崇武尚勇、不畏强暴、驱邪伏魔、英勇称世的精神风貌。 从2004年3月开始,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和60多次反复试验,于2006年1月成功研制了直径达1.4米的特大型虢国阳燧,并顺利地安放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院内。特大型阳燧的研制成功及顺利安放,不仅让虢国先民的高科技成就得以展现,也能让海内外游人充分体验古代先民的取火方法,意义十分重大。
分享到:
作者: 田双印 刘洁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