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走南闯北三门峡人 -> 内容
邵玉铮:书法新探 传世之作
——访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邵玉铮教授
2013/6/17 15:40:2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发布时间:2012/11/25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本报记者/尤黎明
  

  对于书法研究,邵玉铮教授乐此不疲,也觉得很快乐。
  
  最早就知道邵玉铮的名字,因为十多年前我就在灵宝采访过他。而当见到一些景区景点挂着他题写的门头、匾额或书法作品,便又被他圆润飘逸、纯正美观的书法艺术所征服。一问方知,他祖籍灵宝,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后来,在三门峡市区一些单位,又陆续见到邵玉铮题写的书法作品。每每见之,便停步细品,爱之有加。但无缘一见。
  
  10月25日晚,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邵玉铮教授从北京回灵宝参加一个会议,返回时路过三门峡,问我是否有采访的兴趣,我当即欣然同意。于是,在朋友引见下,26日,记者在三门峡市区一家宾馆,对邵教授进行了采访。
  
  一
  
  一见面,满头银发的邵老便快言快语道:“今年5月份以来,我收到了你们办的《三门峡日报》,办得很好。尤其是从报纸上看到三门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和在京的老乡们都感到非常振奋。”他提到记者曾报道过的张丁华、南振中等人的事迹时,说:“我都认真看了,很亲切,也很感人。”说话之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外地一位朋友向他索购一套他主编的新书——《字林》。
  
  放下电话,他取出两本沉甸甸的精装书放到床边,一边翻看,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全家发扬东汉许慎父子历时22年编撰的《说文解字》的治学精神,倾7年之力,夜以继日、持之以恒地完成的工程,很不容易!”
  
  此前,邵玉铮已出版了《邵玉铮书法选》《邵玉铮隶书老子道德经》《书道探幽》《邵玉铮隶书大唐圣教序》《五体千字文方圆一格通》等著作。
  
  他在全国各地入选碑刻超过百通,最大的碑刻为首都绿色文化碑林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他积极参与组织第一届全国林业科普展览,任文字总编和评审组组长。他所撰的《森林消失之后》一文,曾获全国林业科普创作二等奖。1990年,他被评为全国林业科普先进工作者;1992年,又被评为“80年代以来科普编创成绩突出的农林科普作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流传至日本、韩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
  
  作为一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他不愁吃喝,而且家庭幸福温馨。退休之后,邵玉铮完全可以过一种潇洒自在的晚年生活,可他为何会“自讨苦吃”,昼夜研究,为书法教育之事劳力费神?
  
  二
  
  邵玉铮自幼随父习书,以颜楷入门,60多年来临池不辍,业余时间广览名碑法帖,诸体兼及,尤以隶书及行书见长。作为学者型书法家,他的座右铭是“学着写,写着学”。在教学工作中,邵玉铮发现了一个令他忧心忡忡的现实:在电脑和网络以几何倍增的速度闯入数亿中国人的生活,在不断呈现五彩缤纷的全新世界的同时,许多人渐渐迷失了自我,更有人形成了所谓“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许多大中小学的师生“外语学得呱呱叫,汉字写得乱糟糟”,不少人还提笔忘字,几乎对电脑、手机形成依赖。有的教师或教授因羞于板书,只好用课件授课,还美其名曰“这是与时俱进”。
  
  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汉字文化,岂能随着网络普及日见式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国书法教育与教学。邵玉铮开始呼吁此事。但另一件事又深深地刺痛了他。
  
  2001年,《邵玉铮隶书老子道德经》受到台湾书法界人士的推崇,彰化县艺术学会等机构邀请邵玉铮前往台湾举办个人书法展。这使他成为大陆首个只身入台办书法展的书法家。经过台湾方面繁琐的审批,邵玉铮书法展终于成行。但开展在即,主办方提出一个问题:你的书法展展标(名)不能用,因为启功(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题写的是简体字书法。还告诉邵玉铮:“你们大陆把汉字简化坏了。”邵玉铮只得自己题写了展标。
  
  在台湾展出活动33天,反响强烈。但令邵玉铮受刺激的,还是换简就繁的经历。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决心弄清汉字的演变历史与奥秘。
  
  三
  
  这一研究不打紧,邵玉铮面前出现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汉字世界,其内心也涌现出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景仰与尊崇。
  
  “汉字非常有智慧,也非常美妙!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字大都是缺少意蕴、曲里拐弯的线条符号,唯有汉字既有智慧飞溅的意形,又有姿态万千的写法,可谓魅力无穷。”邵玉铮兴奋地对记者说,“一个汉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聪颖悟性。这在古代书法中,看得非常明显。”
  
  他举例说,像“秋”“区”“岸”“柳”等许多常见字,在书法上就有多种写法,古代大书法家的碑帖中随处可见。一个汉字多几笔、少几笔,或左右换成上下,或上下移到左右,都体现出古代书法家对书法艺术的执著探索与审美升华。
  
  访谈邵玉铮教授时,一位拜访者讲了他近日亲历的一事,并向邵玉铮请教:“三门峡市区一家饭店墙上挂了一幅字,‘飘逸’的‘逸’字少一点。当时吃饭的一桌食友,不知对错,莫衷一是。这是咋回事?”
  
  邵玉铮告诉他,唐朝时,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是这样写的,是书法,没有写错。稍顿,他说:“这也许正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妙趣所在。”
  
  关于在台湾受到的刺激,邵玉铮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我原来是教外语的,书法不是我的专业。这些年搞汉字书法研究,我才发现,简化字并非大陆的自行其是,而是古已有之,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罢了。可惜去台湾时,我还没有做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他举例说,启功为他书法展题写的展标,那个简体的“启”字,明代大才子唐寅的书法作品就简写过了;而“书”字,在唐宋时期书法大家张旭、米芾的碑帖中也可见到。后来,他发现了大量类似的情况,如“网”字在甲骨文时期就简化了,“目录”的“录”字,“有无”的“无”字,在汉朝时期就简化成了今天的模样。“报纸”的“报”字,王羲之早已写过。邵玉铮还发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怪事:
  
  一些书市里摆放的汉字字典、汉字书法大字典等工具书,是由一些正规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却错误百出,或张冠李戴,或“缺胳膊少腿”,或混为一谈。一看就知道,这是由社会上一些人拿着剪刀和糨糊,剪贴拼凑出的所谓“工具书”。他们赚了昧心钱,却贻误了青少年,且不知会误导多少大众!
  
  这让他有些震惊。他担心众多中小学、大学师生及语言文学工作者、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等会因此误入歧途,影响学习与进步。
  
  于是,邵玉铮决心在两个儿子的协助下,认真编一本厚重、精致、能传承下去的书籍。他一个儿子叫邵青,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园林工程师,书画、篆刻、摄影爱好者;一个叫邵春,北京大学毕业,工程师,为方圆有道系列碑帖副主编。他表示要“呈现给国人一部书法精品,也为汉字书法保护工程尽一些绵薄之力”。
  
  2007年,邵玉铮带着一家人到著名的愚公移山所在地汲取精神力量,他们对古代河南仓颉的造字、殷墟甲骨文的绝妙、李斯小篆的精美、许慎父子的毅力等传统文化肃然起敬,并极力赞叹我们河南人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
  
  要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搜寻、提炼、甄别并编撰出一部科学、规范、实用、美观的汉字书法字典,谈何容易!
  
  邵玉铮以不服老的乐观态度,以蚂蚁啃骨头的挑战精神,以及刻苦治学的踏实行动,在汗牛充栋的汉字堆里“挑三捡四”,像大赛选美一般苛刻,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执著。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里,邵玉铮却能耐得住寂寞,盯紧目标,夜以继日,学海泛舟。为了研究方便起见,他专门订购了一个下边带轱辘的书架。白天,他小心地把书架推到窗台前,取书、找字、甄别、选字;晚上,他又慢慢地把书架推到台灯前,继续研究和探索。
  
  他每天工作到零时,连吃饭都得让夫人韩凤英催来催去。饭做好了,老伴叫他吃饭,他光答应“马上就来”,却迟迟出不了书房,以至于饭菜热来热去,惹得夫人十分不快。偶尔,韩凤英还会“严重警告”他:“你再不出来,我就把饭菜倒了!”直到这时,邵老才走出来,坐到餐桌前。
  
  为了选出最美的一个字,邵玉铮会查遍屋里所有的工具书。他光购买各种版本的大字典和学习资料,就花了近万元。如果还不满意,他会到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凭着专家教授工作证,进入珍藏馆查看线装本。“光一个‘宴’字,我就不知跑了多少回图书馆,把我折腾得够呛!”邵玉铮摇摇头说。
  
  五
  
  有老乡进过邵玉铮的书房,觉得特别凌乱,桌上摆放着七八本打开的各种大字典,占了一大片。
  
  可老乡不知道,邵玉铮70多岁了,他要仰着脖子,从高高的书架上慢慢取下沉甸甸的大字典,“每本都有3公斤多”,小心抱着,慢慢放到桌子上。等挑选好了,就用厚纸板垫到选中的字体下,用刀子划四刀,让儿子邵春用扫描仪严格扫描后,再复印剪贴,在旁边写上注解。而他家里的大字典,大都被这样“破坏”了。用过之后,邵玉铮再缓缓地抱着大字典,放回书架原处。有时候书本厚而重,接连取放几本书,也会累得他“气都喘不上来”。
  
  如此折腾一天,即使是年轻人也吃不消。最紧张那段时间,邵玉铮说:“我抱书抱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这几年紧张的研究工作,导致邵玉铮今年首次出现了颈椎疼痛的毛病,学校体检时,发现颈椎血管有凝结块儿。即使如此,每天也只能选出几十个或十几个“美”字。虽然比较累,但邵玉铮觉得,随着“选美”字数的不断增加,“我每天都增加一份快乐。我深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他制定了严格的进度表,每天必须完成既定任务,以至于有两个除夕,邵玉铮一家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
  
  有时候也窝工。一次,因电脑硬盘出故障,一个月的活儿白干了;还有一次,正逢春节,电脑主板烧了,邵春抱着电脑到中关村去修,但过年放假,得等一个月,急得他到处找计算机专家帮忙……“这活儿干着挺苦。2010年,光筛选、剪贴汉字字符,就用了8个多月;两台扫描仪不停工作,扫了一个半月。手指关节疼痛,我就贴上伤湿止痛膏继续工作。因为成天熬夜,眼也难受,便每天都要点抗疲劳眼药水、贴护眼贴,一个月花掉近千元。不少异体字,字库里根本没有,只能拼造。但造字非常难,需要点击很多次才能组成一个字。”忆及编书的艰辛,邵春不禁感叹唏嘘。
  
  六
  
  有苦就有甜。当邵玉铮拿着一家人辛苦编撰的书稿,送交有关部门审阅时,专家感动地盛赞:“现在社会这样浮躁,邵教授能甘坐冷板凳,编出这么厚重、规范、实用的书法集萃,真是太少见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李当岐教授、北京文史馆馆员苏适先生等,也都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青年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等闻讯后,都希望出版这套书。最后,他们觉得还是交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更贴切一些。责任编辑在通读完书稿后,称赞道:“这套《字林》,真乃旷世之作!”
  
  2012年5月,全精装的《字林》正式出版了,共收字目3930个(不含异体字、繁体字),五种书体合计达31338字。上下两卷,计1600多页,重9斤多。该书是邵玉铮等多年来对汉字形态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其国家专利方圆有道系列碑帖中的集大成者。
  
  中国文史出版社在该书的封面上专门作了醒目标识:“中国首部国家专利传统书法集萃——《字林》。”在扉页背面,印着邵玉铮自悟并以隶书写下的回文诗句:“人立德者德立人,文而化之化而文。精至细也细至精,神有韵乎韵有神。”其后一页则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写着一句温馨的话语:“谨以此书献给国内外所有的书法爱好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字林》题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台湾籍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刘艺也称赞该书并题词:“字林精妙,书道高明。”
  
  中国将军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尹成富为《字林》题词:“盛德大业,革故鼎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高山也如此称赞《字林》的成就……
  
  七
  
  的确,自《说文解字》后,不断有新的字典、碑帖出现,如《康熙字典》《三希堂法帖》《中华大字典》《实用书法大字典》等。
  
  为了尽快提高国人的书写水平,广泛促进中国书法的普及,他们全家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多方参考历代碑帖和前人辑录的成果,悉心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修正了一些明显失误。同时,对所有收录的字都精心做了必要的清理、缩放,并注明其时代与出处。对所有字目,均特意在书口标注了拼音和声调,必要时略加注释。尤其在附录中,首次编入了《古代简体字形态一览》和《古代书法家异写摘编》,被行家誉为“例证之源”。这对了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对认字、写字及书法教学和创作,均大有裨益。
  
  难怪一些名家如此称赞:“这套带有注音、注释的《字林》大典,查阅起来可真太方便了。”
  
  沿着邵玉铮一生的书法研究轨迹,我们发现:
  
  他正式改进了沿用千百年的“永字八法”。
  
  他率先总结出了“楹联落款十六种模式”。
  
  2003年、2005年,他先后申办了“方圆米格”和“方圆田格”两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分别适用于毛笔和硬笔各体书法的研习,在教学中已取得良好效果。
  
  2008年,经奥组委授权,在全国首发了以中国印为主票、以邵玉铮书法作品为副票的个性化奥运邮折。
  
  作为家乡人,谁不为邵玉铮教授的治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所感动?谁不为他在国家历史文化传承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心生敬意?
  
  “匆匆七十春,岁岁忙耕耘。迟迟不成器,碌碌一凡人。”这是邵玉铮教授当年的自嘲之语。然而,谁相信他是一个闲得住的凡人?
  
  

分享到: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