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一版 -> 内容
跌宕人生 戏比天高
——专访从三门峡走出去的著名剧作家张新秋
2014/11/5 22:17:01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年过八旬的张新秋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
  本报记者 尤黎明 摄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身在北京的著名剧作家张新秋看了电视新闻后十分激动,给多个文友打电话,交流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对戏剧充满深厚感情的作家,张新秋一直崇尚为了审美、为了人民而写作。他虽已高龄,却始终为了戏剧发展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度。
  
  张新秋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写出了一部部饮誉八方的剧本,他本人对此却不以为然:“我这一辈子写了不少剧本,却没有写出一个好剧本。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剧本,却写不出这样的剧本!”大半生都与戏剧结缘的张新秋,对自己的戏剧创作作出这样的评价,这谦虚质朴的话令人感动,更让人体味到他热爱戏剧艺术的梦想与追求。
  
  坎坷浮沉 剧本人生
  
  张新秋祖籍河南开封,他对戏剧的挚爱是在开封的戏台子下面萌芽的。年少时囊中羞涩,他就去“蹭”戏,或拿着吃饭的钱去看戏,饥肠辘辘却沉浸其中。
  
  1948年冬,张新秋刚满16岁,解放军在河南大学礼堂上演的一场戏《赤叶河》让他眼前一亮。6个月后,他参加革命,穿上了军装,并登上灯火辉煌的舞台,开始了终生为伴的戏剧事业。那一天,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新秋,既是为了庆贺,也是为了铭记。
  
  在张新秋眼里,戏剧才是第一位的。可是现在很多剧作家的戏剧作品并不是为了艺术的审美,而是为了得奖,甚至把摘金夺银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现在,高级编剧越来越多,几乎超过了几十年前的总和,好作品却越来越少。金奖银奖满天飞,可是好的戏剧寥若星辰。有些戏剧家写戏不是因为自身对生活和戏剧的热情,也不是为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更不是为了戏剧的艺术美,而是竭力去迎合评委的胃口,写一些思想空洞、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短命精品’。”张新秋不快地说。
  
  为了正本溯源,保持戏剧独特的美,张新秋写了观点尖锐的《剧作家为谁写戏?》,将这些阻碍戏剧发展的“毒瘤”公之于众,引起了戏剧界的广泛重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张新秋看到了“戏剧发展的春天”,他激动地说:“说到底,戏剧是为了审美,是为人民创作和表演的。”
  
  风雨患难 情系崤函
  
  1956年,张新秋响应国家号召,到三门峡支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张新秋说他忘不了三门峡,自己在三门峡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
  
  当年,张新秋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三门峡,被分配到陕县文化馆工作,“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到陕县张村参加“劳动改造”,这期间,张村的村民让早已弃戏的张新秋重拾对戏剧的热情。“村民都说我是忠臣落难,淳朴的乡亲们帮助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救了我的命。”张新秋深情地说,“我的价值观也是在三门峡形成的。我和村民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演戏,每次演出时村民眼中闪现的光彩让我难忘,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戏剧,这影响了我后来的戏剧创作!”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乡亲们的淳朴形象已经永驻张新秋的心中。2007年,他将张村十几名乡亲分两批接到北京,带他们在北京到处走走转转,以表达内心对乡亲们深深的感谢。
  
  说到“最美基层文化人”刘安璋,张新秋悲伤不已。当年他在陕县时就和刘安璋是好朋友,两人在工作上互帮互助,后来他离开了三门峡,与刘安璋多年未见。“没想到一别就是永远!”张新秋话语有些哽咽。为了宣传刘安璋先进模范事迹,张新秋不顾80多岁的高龄,和陕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奔波,终于让刘安璋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
  
  谈起现在的三门峡,张新秋高兴地说:“三门峡有太多太多的文化资源,现在的三门峡比我刚去的时候好了太多太多!我去过一次黄河公园,真漂亮啊!绿化得太好了!相信三门峡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张新秋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因敌我实力悬殊,文工团无法开展大型演出活动,张新秋只能和其他文艺战士一起化整为零,深入前线为组织小型演出,同时还要做战场上的机动人员,扛炮弹、抬伤员、传达命令。他和战友们只能在战斗之余排练剧本,战斗一打响,大家就互相提醒:“这一仗打完咱们接着排练!”可是每一仗下来,都会有“角色”受伤或牺牲。“死的死、伤的伤,再也不可能聚齐了!”忆起当年,张新秋一脸悲伤。战争结束后,张新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他和副连长,后来,他根据真人真事,写出了处女作《迟到的金达莱》。
  
  艺术为本 戏入人生
  
  张新秋写剧本追求源于内心的真,不矫揉造作,有感而发。张新秋对上官婉儿研究颇深,对其评价非常高,而男权思想和封建道德对上官婉儿的评价让张新秋很是愤慨。为了向大家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上官婉儿,让大家正确地评价她,张新秋创作了《粉黛冤家》和《乱世才媛》,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至今仍受到业内的肯定与称赞。
  
  张新秋为人处事平和淡然,但只要和戏剧扯上关系,他就变得颇为执拗,认真而倔强,甚至六亲不认。
  
  曾经有个著名导演想拍张新秋撰写的《乱世才媛》。基于对这个导演团队的了解,张新秋觉得他的团队不适合演这个剧本,就回绝了这件事。可是这个导演不死心,张罗了一个研讨会来论证他的团队可以演好这部戏。研讨会结束后,这个导演直接带着合同和3万元订金找张新秋签字,张新秋不为所动,婉言谢绝:“这个戏真的不适合你来拍,不是对你有偏见,也不是钱的事!”
  
  张新秋就是这样,对待戏剧从不敷衍将就,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阿谀附会,也不拐弯抹角,敢说真话,从不怕因戏得罪人。有个圈内好友为评奖写了个剧本,想通过张新秋加点参评的砝码,却被他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你写的这是什么?这也能叫戏?”
  
  张新秋常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了能让戏剧艺术发展得更好,我怕啥?”他评剧本、看演员,都只出于公心,实事求是地评说,圈内人都称赞他是德艺双馨的剧作家。
  
  张新秋对戏剧界的新秀则不吝赞美之词。他曾评价几位京剧艺术新秀“已不输师辈”,当时有人提醒他“过头了”,张新秋却不以为然:“人家唱得就是好,为什么不能讲事实?后来居上是铁律,师承前辈不假,但人家唱得好,有创新,难道不应该鼓励新人吗?戏剧发展难道不靠这些新人吗?”

 

 

分享到:
作者:尤黎明 王志强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