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图]
2015/9/22 22:17:11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张永信写的《我与第二故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1967年,我们听到了毛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发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上海第一医学院一批学子自发组织“指点江山”医疗队,奔赴黔东南最贫困的山区。在黄浦江边长大的年轻人,何尝不知道黔东南的艰苦?但在他们炽热的心里,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们义无反顾,要去“指点江山”,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一待就是10年,在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的山区,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山区群众。

  半个世纪过去了,世殊事异,我们这一代人也从青年、中年步入了老年。不过,“指点江山”医疗队的青春激情和奉献精神,仍然时时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认为在任何时候,全社会仍然需要弘扬“指点江山医疗队”的精神和品格。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本书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无动于衷,抑或觉得他们“很傻”?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上辈人重提往事的怀旧而已?即便是我们这一代人,当想到深处时,有时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当年他们那样做值得吗?

  我想,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历史现实。是的,当时“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政策。但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恐怕没有什么错,即使到今天,农村依然是我国医疗卫生的薄弱环节。当年,在校的上医学生奔赴黔东南山区,也许有冲动和盲从,甚至还有无奈,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是带着激情去的,他们是要去“指点江山”的,是奔赴最基层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与当时少数人软磨硬泡待在城里、终日无所事事相比,哪一个更值得、更有意义呢?

  如果从精神层面来看,对他们的行动就更能理解了。对此,我有着切身的体会。1968年,我从上医毕业后到陕西农村最基层工作1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当地淳朴的农民群众,同时收获了人生境界的升华。记得刚到农村工作的时候,接诊一个垂危的新生儿肺炎患者。我把母女俩安置在自己的床上,在简陋条件下,抢救三天三夜,终于救活了患儿。前年,我故地重回,他们全家老少近20口人列队迎候我,让我感受到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还有一个中学生得了阑尾炎,因为贫困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并发化脓性腹膜炎和脓毒血症,送来时已经奄奄一息,我救活了她,还为她支付了医药费。病愈后,她表示“要做韩叔叔那样的人”,现在她已经是南方一所大学的数学教授。我当时培训的一位赤脚医生,后来给村民看病一直坚持不收注射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当时带我们为村民看病,什么时候收过人家的钱呢?”所有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不同的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确实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尽己所能为公众与社会服务,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更好诠释。“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同志们到了最需要他们的贫困地区后,说坚守也好,说既来之则安之也罢,他们没有虚度光阴,而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奉献精神,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收获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谁能说他们的付出不值得呢?

  “指点江山”医疗队虽然已是一段历史,但我衷心希望它所体现的青春激情和天下精神,能激励我们更多的年轻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张永信)

  跋山涉水,送医送药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