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透视“名校独木桥”
2012/6/11 23:53:0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上大学要上好大学”——“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如何理性看待和选择名校?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招办主任。

  名声好但合适才真的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只认名校,但成才取决于众多因素,并非只有上北大、清华才能成才。”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表示,虽然全国高考人数4年连降,但与考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招生的人数相比存在极大差距,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考生和家长应该调整心态。

  “大家蜂拥考名校,既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介绍,国外大学特色鲜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定位目标性较强。而我国高考考生更多的是看学校牌子。“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招收学校适合培养的、真正有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学生。”

  “同济大学的土建、汽车、交通、环境等专业优势非常突出,我们非常希望能招收到对这些专业有兴趣的人才,而不是冲着学校的牌子来今后转行。”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表示。

  生源选拔将更加自主和多元

  秦春华坦言,为了抢夺高分生源,不少高校不惜拿出好专业和高额奖学金,跟学生和家长“谈交易”。“与海外公办高校侧重公平,私立高校倾向质量不同,中国大学必须兼顾公平和质量,既要选拔优秀人才,更要兼顾社会公平。”

  记者了解到,针对高考人数的减少,不少重点高校纷纷控制招生人数、提高师生比、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大学一方面将高考作为录取重要途径,通过在分省计划的制订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等方式促进公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学、多元选拔人才,例如实施领军计划、大师面试等。

  “生源是高校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基础。”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我国高校在人才选拔上遭遇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和国际接轨,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不断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看学习过程、看综合素质、看学习潜能,而不是一分之差千人之下。”

  面对全球竞争既要坦然也要反思

  随着世界一流高校纷纷向我国留学生敞开大门,相当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出国,国内名校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生源竞争。陶正苏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高校既要反思并改进不足,也应坦然面对,“在国内读大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便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学生选择海外求学。”

  “要客观看待生源外流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回来报效祖国,这肯定不是坏事;同时,对国内名校来说,打破原有的垄断,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于涵透露,清华大学去年有20名左右的录取考生放弃报到前往海外留学,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名校的录取名额,需要政策层面的科学调节。

  将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和衔接

  “现在,许多中学把将学生送入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我接触的许多中学把学生训练成见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地得出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如果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打破,未来我们的人才选拔将陷入荒芜的境地,招不到创新性人才。”秦春华表示,基础教育一定要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并不是考试,而是人才培养的一贯性、一致性。”丁光宏表示,高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高考只能衡量一部分的知识,不能全面体现能力和素质,学生对高校不了解,高校对学生也不了解,初三、高三的多数时间用来复习应考,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同济大学为此推出了“苗圃计划”,廖宗廷说,中学、高校一起培养苗子,教授到中学开讲座、兴趣班,或把高中生请到大学校园,使他们提前对专业、对教师有所了解和选择,用好时间、早日成才,对学生、对中学、大学都是多赢。

 

分享到:
作者:新华社记者 仇逸 李江涛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