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黄河截流石
2014/5/29 11:45:0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图为矗立在三门峡市开发区广场上的黄河截流石
  
  在三门峡市开发区的黄河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巨型的水泥墩子。水泥墩子呈三角形,像一座铁塔,重重地压在台座上。来此游玩的人开始很惊奇并产生疑问:多数城市在中心广场竖立着人物、动物的形象,以此来说明城市的历史或发生在城市中的典故,而三门峡市为什么弄个水泥墩子放在这儿,且这样郑重?但走近看完了它的说明,立刻就会明白,原来这是一块功碑,是当年为了将汹涌澎湃的黄河截流住而研制的人工合成石。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半个世纪前。
  
  1958年夏天,黄河三门峡大坝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经过开挖坝基、开凿导流孔等准备工作后,决定于当年的11月15日至12月15日为工程截流时间。由于黄河以凶猛而著称,又地处三门险峡,河水更是凶猛无比,加之当年汛期水大,把中间准备好的闸墩冲倒,所以给截流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取得各项数据并在试验截流进程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做水工模型进行试验,参加截流的人员分批到西安交大参观。试验结果显示,在最后截流阶段,由于河道越来越窄,水流变得越来越急,将所有抛投入河的填充物吞进去后,刹那间就冲走了。工程人员着急了:像这样的情况,一旦截流不成功,不但使提前几个月准备的8万立方米石碴和上千块巨石瞬间流失,而且在强调政治第一的年代,无法向国家交代。
  
  参加施工的苏联专家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为此昼夜艰辛地研究截流办法,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设计出了一种重达15—25吨的四面体三角形混凝土块。这种四面体的原理是将它丢在湍急的河水里,无论如何下水,总有一个大面落入水底,而三角形朝上,对水的阻力小,既稳固不被冲走,又可以使第二块、第三块“四面体”的三角形形成交叉互补的作用。经过试验,效果明显。于是,施工人员加紧备战,共在鬼门岛上浇制了140多块,以备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
  
  1958年11月20日,三门峡大坝总指挥部决定先对神门河进行截流,一车一车的石碴连连抛进了急流,接近最后时刻,抛下了80块截流石。这次截流原计划为12天时间,施工人员却只用了不到6天的时间就截流成功,提前完成了任务。12月10日又开始对鬼门河进行截流,仍然按照预案进行,关键时刻,截流石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终使整个黄河截流成功。
  
  混凝土“四面体”是中苏两国工程人员以最短时间研制出来的,它为大江大河截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后的刘家峡、龙羊峡、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等重要工程的施工截流中,均运用“四面体”做最后堵水。“四面体”成为了我国江河截流史上的功臣。由于它在三门峡大坝施工中首次使用,为纪念它的功绩,上世纪90年代三门峡市在修建经济技术开发区休闲广场时,决定将没有用完的一块“四面体”作为功碑树立在广场上,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三门峡的建设史。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