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黄河明珠三门峡
2014/12/4 10:22:13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图为南涧河上的大岭路桥
  
  三门峡市是因了黄河三门峡大坝而诞生的。城市不大,也很年轻,但她时髦、青春、有活力。
  
  三门峡的前身叫陕州。陕州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地处崤函古道,是东西战略要地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新中国成立后,这儿又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国家将在黄河上修建大坝,陕州城处于淹没区,所有机关和人员都需要搬迁。那时候,根据安排,农民西迁到甘肃南部和敦煌一带,机关和商铺等顺着南涧河搬到了上游,加上全国各地来此施工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留驻,一座新的城市就这样诞生了!
  
  据了解,由于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国家原计划将三门峡市建成一座跨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雏形照着武汉市设六个区,大致上有湖滨区、西站区、平陆区等,级别定为像现在深圳特区的副省级规格。后来,由于大坝施工中泥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前苏联与中国交恶,撤走了所有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一期的三门峡大坝工程差点成为废坝。这样,城市的规模缩水了,只设一个湖滨区,变成了地级市。1960年,三门峡又被降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
  
  三门峡的市政建设在当年属于高起点。火车站因为是苏联专家设计的,颇具欧洲特色,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古朴典雅;市中心宾馆也是欧洲风格,一排排点式小楼内铺着桦木地板,外形雅致室内讲究,那是依照上世纪50年代北京饭店的规格装修的。三门峡大坝由于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当时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支援三门峡,东北和上海来三门峡的人最多。中央领导对大坝工程也极为关切,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过这里。这些领导同志还多次在此召开动员会、调查会,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郭沫若、贺敬之等上百位文化名人也来此实地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文艺作品。
  
  当时三门峡只有一条主干道黄河路,它东起火车站,西至向阳村,约10公里,人口七八万。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1987年根据市政建设需要,依涧河平行修建一条行政大道,名曰崤山路。之后,办公机关从黄河路下迁,于是三门峡变成了两条东西主干道,人口慢慢增至目前的近30万。
  
  行政区划调整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城市建设,先后搬迁了陕县城区,美化了陕州公园,增建了植物园等。在扩建城区的同时,不断完善辅助设施和美化城区道路,使黄河路、崤山路两条主干道层次分明,六峰路、上阳路、大岭路、甘棠路等先后创建和改造,使三门峡成为一座十分优美的袖珍城市。如今的三门峡市,一年四季街道整洁、绿树掩映、鲜花怒放,成为河南省辖市中最为干净美丽的城市。加上市区周围有很多悠久的文化景点,每年来此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进入21世纪后,三门峡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连续被国家命名“双拥模范城”和“综合治理先进市”。
  
  今天的三门峡市,根治了南涧河道,修建了宽广的陕州大道连接西站和陕县城区,加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重视工业项目的引进,使许多投资商落户三门峡,每年的经济增速一直位居河南省前列,真正成了黄河明珠。


  
  绿树掩映的崤山大道


  
  郑西高速铁路三门峡南站夜景


  
  三门峡市鸟瞰图一角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