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二版 -> 内容
上渠村的三次选择开启“三农”问题新思维(接一版)[图]
2013/7/10 0:28:0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他将自己的想法交给村“两委”讨论,部分村干部提出异议,以前村里也种过苹果,效果并不好,这样做太冒险。史留智对村干部们说:只要决策是科学的,不冒险就不会发展。他通过耐心细致的做工作,使村干部们统一了思想。村干部的工作做通了,群众的工作却不那么容易做,想让他们拿出“一亩三分地”种枸杞,可不是用嘴说得通的。史留智并不急于与村民磨嘴皮子。他带着一班人先后4次到河北、宁夏考察,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通过努力,引导群众于2010年冬季栽下了500亩枸杞苗。

  第二年春天,枸杞藤开花挂果了。当年,村民史建峰种的半亩枸杞就收摘干枸杞14公斤,按当时行情每公斤60元计算,收入800多元。枸杞三年后进入盛果期,按每亩收获干枸杞300公斤计算,那么每亩枸杞收入就要超过1万元。这样的收入可比种粮食翻了几番。老百姓终于服了,跟着调整结构。如今,该村现已发展枸杞1200余亩、烟叶300亩、花椒300亩。特别是枸杞的发展,在豫西地区独一无二。 

  在上渠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该村成立了“渑池县熊耳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枸杞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多次请来专家教授到村里现场授课,从枸杞的栽植、管理、收摘、晾晒等各个环节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并将群众收摘来的枸杞全部按市场价收购。史留智本人也承担着管理、技术指导和跑市场等多项职能。他说:“枸杞这个产业,如果没有形成规模、打出牌子,是很难在市场中长期立足的,就像行船一样,只有把船做大了,才能更好地抵抗风浪。”如今,上渠村的枸杞不但注册了商标,而且还注册了“400电话”,为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面对农村现实难题,是知难而上?还是激流勇退? 

  史留智在当地农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农村男青年找对象,女方首先提出的条件是男方必须在城里买房。否则,免谈。然而,面对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许多农户只能是望房兴叹,以致村里的光棍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村干部,史留智深知广大农民朋友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也深感他们因现实问题无法解决的悲哀。怎么办?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势必引起农村家庭诸多不良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村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2011年,上渠村“两委”经过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政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而又大胆的决定:在渑池县城择址建房,让村里人搬到城里去住。

  然而这谈何容易呀?别说是一个没有集体公共积累的乡下穷村,就是一个财力雄厚的富裕村想在县城建房也要三思而后行,因为涉及土地、规划等方方面面的难题可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的。

  这事能弄成吗?干部疑惑,群众更疑惑。这事弄不成,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打了水漂怎么办?这事如果弄成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今后的生活怎么办?村里的地怎么种?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上渠村的上上下下。

  面对这些疑惑,村“两委”首先引导干部提高认识。对干部而言,“我们建设这个社区的目标是什么、规划是什么、路径是什么、措施有哪些、自己怎么做”,首先自己要学明白、想明白,只有这样才能领着广大群众做明白。经过史留智的引导,大家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坚定了建好新型农村社区的信心。村党支部书记赵拴六和村“两委”成员带头报名预订村里在县城准备建的房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85%以上的农户也都报名预订。

  史留智为跑建房手续,县里、市里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陪了无数的笑脸,终于将上渠村在渑池县城郊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手续跑成了。

  2011年11月,上渠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终于破土动工了。这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群众集一点(每户先期交3万元房款)、建筑商垫一点、房屋建成后再出售一点的方式,解决了社区建设前期的资金难题。为了督促进度、督查质量,史留智干脆把“家”从英豪镇搬到了县城,租了处房子“守”在跟前,每天都要到工地转一圈儿。

  如今,上渠村5栋楼房可以容纳218户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即将建成,全村起码有80%以上的农户可以整体搬迁到县城生活。那么群众入住社区后,如何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村“两委”提出了“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  

  2012年冬天,史留智亲自带队出去考察,从宁夏农科所引种了该所最新培育出的枸杞新品种,利用从农户手里流转出来的300亩土地,投资15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集高效、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枸杞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史留智说:“对从群众手里流转出来的这些土地,农户将获得每年每亩400元的租金,除照常领取上级发给的农业直补等惠农补贴,还可以在流转的土地上打工。我们现在按每人管理10亩地每月500元的标准,全年足月给他们开工资。如果五年之后,农户想收回自己的土地,公司可以无偿把进入盛果期的示范园归还农户。”

  这种土地流转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学到了管理技术,得到了实惠。对此,58岁的史保群深有感触。他家共有16亩地,两个孩子都在三门峡工作。过去,史保群和老伴种地,一天忙到晚,也收入不了几个钱。农忙时,还要把孩子们叫回来帮忙。除去各种成本,一年净收入不过几千元。“我也想去外面打工,但是没技术,加上年纪大了,外面不要。”现在,史保群将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公司后,可以从公司领到每亩400多元的租金,加上农业直补和其他惠农补贴,平均每亩地有近700元的收入。现在他在示范园里打工,一年下来的工资就有6000元,而且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

  “以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方式流转更多的土地,进一步扩大示范园的枸杞种植面积。”史留智说。

  上渠村山清水秀,村里一些保存完好的农家宅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两年,上渠村的枸杞产业做得红红火火,吸引了许多地方的人前来参观学习。一些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吃农家饭,游山玩水。这样就起了连锁反应,一传十、十传百,也引起了北京一家影视中心的注意。目前,该影视中心已与上渠村签订了在老村基础上建设影视基地的合作意向,现在各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史留智的困惑

  上渠村有一条从山里流出的小河,水质清澈,常年奔流不息。在史留智的产业规划里,他打算建一个拦河坝,把水引到山上,用以灌溉枸杞。然而,村里的底子太薄,没有钱投入。史留智对记者讲:“尽管我在2011年底村委换届中,通过村民直选又连任了村委会主任,但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感觉到担子更重,压力更大。现在看到枸杞树苗因天旱打蔫,而小河里的水白白流逝,真让人心疼。我往相关部门跑了不少趟,但人家一听说这个引水项目要投资百十万元,都吓住了。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成了我一块心病。我总想,政府部门能不能出台一个农业产业化帮扶资金集中使用办法呀?像目前这种点眼花水的办法肯定不行。”

  史留智对在引水项目上碰到的“钉子”丝毫不气馁,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仍要想着这档子事,有空就到县里相关部门跑一跑。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说:“又是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你不知道我现在从早到晚有多忙,除了解决村里的事,每天都要到(新型农村社区)工地上看看。我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还要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活动。昨天一整天参加了县人大组织的对全县卫生医疗系统的调研活动。今天,我早上去工地看了一下,接下来到农业局、扶贫开发办、财政局、行政服务中心跑了一大圈。现在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累归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群众出一份力,发一份光,走到哪儿只要老百姓说这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党员,我就觉得值了。”

  对史留智的困惑和上渠村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渑池县的一些农村籍市、县人大代表也深有体会,为此,他们联名提出了“集中使用农业产业化帮扶资金”的提案,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

  

  编后: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的事情。上渠村的“三次选择”给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选好配强村干部是决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渠村从实际出发,不在本村小范围内选人用人,探索出了选用经济能人型村干部的有效途径。 

  启示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抓规模、抓特色、抓品牌。没有规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更没有效益。上渠村的枸杞种植面积不仅在渑池县而且在全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他们注册了商标,成立了龙头公司,实现了产销联接,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示三:紧紧抓住当前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实现好的发展思路与群众利益的有效联结,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难题。上渠村把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做,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和人文、生态特色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这也就有了解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农民就业难题的“破题之策”。

  上渠村枸杞晾晒现场 张瑞 摄

  上渠村群众在研讨枸杞种植技术 张瑞 摄

分享到:
作者:马德英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