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甘棠之树
2014/9/28 17:31:06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在三门峡周围的丘陵山坡上,有两种植物不用种植却生生不息,一是棠梨树,二是酸枣树。黄土高坡常年干渴缺水,别的植物总是耐不干旱而枯萎病死,唯独这两种树木顽强生长,并总能在秋天结出果实。尤其是棠梨树,人们还将它栽植于门前屋后,春来雨季可以将主干锯了,嫁接成家梨,滋润家园。自古以来,这里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梨树,夏天在树下乘凉,秋天又收了果实享用,所以人们对梨树很有感情。
  
  话说在4000多年前,武王统一大周之后,由于成王年幼,便由他的伯和叔先协助治理国家。两位长辈用“分陕石”将东西分开治理,召公负责陕以西,周公负责陕以东。两位长辈为了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演绎出了许多千古佳话。
  
  据史料记载,召(shao)公是一个极为勤勉的人,他不停地到处奔波,办理着各种事务。有一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召公来到陕州,坐在甘棠树(棠梨树)下,开始处理地方政事。当地的官员听说召公莅临,急忙谦恭地请求他到衙门里去办公,召公微笑着推辞了;附近的豪绅得知后,也热诚地邀请召公赏光到自己的豪宅中去休息,召公摆摆手拒绝了。他安然坐在甘棠树荫里,不停拭擦着脸上流淌的汗水,认真地倾听官员和百姓诉说疾苦,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纠纷。他听说有权有势的人侵占了百姓的耕地,就命令随从的人给予严厉查处;他了解到久旱中的群众饥饿难饱,就通知有当地官僚赶紧赈济灾民;他看到有些百姓患病无钱医治,就让同行的医士前去诊疗;他发现许多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就严辞要求官府重教兴学……太阳快落山了,前来申诉求助的人群都心满意足地散去,召公这才乘上马车,继续向下一个村落驶去。之后,召公每到陕州,就在甘棠树下办理公务,甘棠树便成了召公的代称。后来,召公辞世,消息传来,百姓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甘棠树下,大家一边回想起召公风尘仆仆、详和可亲的形象,一边吟唱着感怀召公圣德的歌谣,从此便有了记载在《诗经》中那首名叫《甘棠》的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此诗的意思是:枝叶繁茂的甘棠,不剪不砍莫动它,召公曾留在树下;枝叶繁茂的甘棠,不剪不劈莫损它,召公曾憩在树下;枝叶繁茂的甘棠梨,不剪不拔莫伤它,召公曾停在树下。诗中蕴涵着对召公的强烈赞美之情,也是对召公廉洁办案的最高夸奖。
  
  召公于甘棠树下办案无疑是中国最早的廉政故事了。因此,几千年来,当地人一看到甘棠树,就会回想起召公,虽然当年召公在树下办案的那棵甘棠树像召公一样,早已仙逝,但它昭示给后人的亲政廉政精神却一直留在民间。
  
  三门峡的后人没有忘记感念召公的大德,4000年之后一位名叫吴启民的义士,敬慕召公“甘棠遗爱”的美德,专门在陕州风景区新建了“甘棠苑”游览景点,栽下了甘棠树,耸立起召公的塑像,并将召公廉洁故事刻画于苑内,又从全国书画名家那儿将历史上廉政事件撰写成对联或刻于石上,或刻于柱上,以警后人,成为当地廉政教育的基地。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