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七版 -> 内容
最佳编剧奖难掩中国电影创作困境
2013/5/28 22:46:06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戛纳电影节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本届电影节,只有三部华语片与戛纳产生了关联。一部是杜琪峰的最新商业片《盲探》,与竞赛无关,更像是一次营销;一部是中国香港新锐导演刘韵文的《过界》,入围一种关注单元,颗粒无收;最值得关注的,只有贾樟柯的《天注定》,这部影片以一种不可想象的高调态势,获得最佳编剧奖。尽管没有让中国人再次感受到金棕榈的魅力,但贾樟柯仍像孤胆英雄一样向法国人宣布了中国艺术电影的一丝脉搏,只是这次宣示来得过于悲壮,它可能很快就被新上映的商业片所替代。

  这几年国产商业电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以冯小刚、张艺谋为代表的商业片格局,转向了不断涌现的“新人”导演,他们都是在电影业积累了大量经验的工作者,又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与好莱坞影片相融合。在这一点上,对商业电影的价值自然非同一般,我们总不能只看某几个导演的作品聊以自慰。可它们始终代表不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

  另外,艺术电影停滞不前。在欧洲电影节的主流里,华语导演仍旧是以王小帅、贾樟柯、娄烨为代表的第六、七代导演,我们实在看不到新面孔,更不要提所谓第八代导演是谁。这些步入中年的创作者保持着自身的态度,面对最困难的环境,坚守艺术,可作品始终未被观众接受。我们应该强调观众欣赏电影的品位,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正视,我们看到的许多艺术电影,并不是观众真正所需要的。艺术电影绝不应该过分纠结在自己的情结里,正如《天注定》,它们需要冷静地观察这个时代,为电影赋予更有力的叙事。接受观众的赞誉,也要接受观众的批判。市场需要为它们提供更独立的空间,作品也需要得到观众的广泛支持,这样才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不能让艺术的坚持变成乌托邦。

  投资者的问题在于,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电影的基本功差,没有讲故事的能力。可是他们所认为的讲故事的能力,更多的是在针对一些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文艺片。这些电影貌似在叙述现实,实际却与商业电影并无不同。

  创作者另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妥协。更多的人在尝试如何找到平衡点,既可以让市场接纳,又可以保持自己的艺术本色。这是一种更可怕的自我审查。面对电影节品位的改变,面对主流市场的冲击,这些曾经信誓旦旦的导演,却变得中庸,变得谨小慎微。套用《中国合伙人》里的台词,究竟他们是想改变世界,还是已经被世界所改变。

分享到:
作者:◇王沐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