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历史名人-近现代 -> 内容
崤函人物/李子奎 蔡尚信 张豁然 章申 李静宜 肖毓英 陈氏兄弟 王麟趾 张明仁 杨忠良
2013/7/18 16:44:5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近现代部分(31-40)
李子奎

  李子奎(1907~1950) ,乳名闲娃,1907年生于灵宝县北坡头乡马家寨村,本姓马,后因生母亡故,1岁时过继到焦村乡辛庄村李可奇膝下为子,改姓李。18岁时即拉杆绑票,鱼肉乡里。1930年刀客窝反,李下山投靠县人民自卫团大队长李学正。后来李学正队伍整编为国民党正规部队开往豫南,李子奎任灵宝县自卫团河防队队长,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保安团第一营少校营长。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很快攻克了渑池、灵宝、阌乡等县城。豫陕交通被打通。为进一步扩大战果,10月,陈谢兵团实施战略东移,李子奎乘机纠集灵宝地方反动武装残杀农会干部和翻身农民数百人。同年11月23日被国民党西北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委任为灵阌自卫军指挥官,气焰更为嚣张,在灵宝、卢氏、阌乡扩充队伍,派粮派款,若不出壮丁者,则要农户以每人每月500斤小麦顶替,故被群众讥为麦牛儿队。1949年,李子奎所部被整编为国民党暂三纵队第一团,李任团长。6月10日,暂三纵队司令刘希程率部在灵宝起义,李子奎口头上表示愿意起义,却又暗中纠集地方反动武装5000余人偷袭灵宝县城,致使整个起义计划遭到破坏。6月12日,解放军陕州军分区的部队解放了灵宝县城,李率所部逃进朱阳山区。7月,人民解放军一二五师进山剿匪,将其包围。李只身逃脱,后隐藏在马家寨一窑洞中。12月7日凌晨,阌乡县大队战士卢文焕在战友协同下深入虎穴,勇擒李匪。1950年2月23日,灵宝县人民政府在虢镇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李子奎。
                                                                                           (赵赞慈)

蔡尚信
  蔡尚信(1908~1999),乳名蔡家焙,陕县大营村人。1933年陕县师范速成科毕业后,在大营镇高等小学任教三年。1936年11月,参加红军,在红二十军团当兵,后转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九团三营九连当战士。1939年9月26日参加平型关大战,作战英勇,立功一次。战斗结束后,部队到五台山休整。根据党中央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命令,随部队往返鲁南、鲁西、皖北直抵苏北泗阳县,历经陈道口、黄桥、草店大战告捷,击败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开辟了盐阜、淮海两个根据地。部队改编加入粟裕部队,番号改为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九团,并在一支队任书记。后又参加攻打淮阳、阜宁、响水等一系列战斗,在沭阳潘洼与日军扫荡遭遇战斗,头部负重伤入院治疗。伤愈后响应组织号召,于1947年6月复员在江苏沭阳县落户。
  蔡复员后参加地方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曾任东福高级社社长、大队长等职。1959年9月,由县组织部安排到沭阳县文化馆任名誉馆长,享受正厅级待遇。1978年秋天,赴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国老红军会议,受到华国锋、叶剑英、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授予“共和国功臣”荣誉称号。1979年8月,经沭阳县委特批入党。1981年离休,1999年去世。
                                                                                     (杜丙铎 刘安璋)

张豁然
  张豁然,字通甫,1908年生于灵宝市西阎乡大字营村。自幼学习勤奋,后到河南省会开封求学,1928年毕业于黎明中学。旋考入河南大学农学院,四年结业。1934年秋,河南省第十一区区立农林学校在陕州成立,被遴选为校长,为各县建设局及所属苗圃培养了大批农林技术人员。1942年秋在陕州菜园乡创办第十一区联立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因日军犯境,学校曾先后迁往洛宁和阌乡县,抗战胜利后迁回陕州城里。张对豫西教育事业多有贡献。1945年秋,任阌乡县参议会议长,后被选为省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3月作为河南省国大代表参加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后即在南京教育部任职。1949年移居台湾,任台北市国立大学校长、教授。1976年和1986年出席台湾国民大会。80岁高龄曾到香港与在故乡的家人相会,一表怀乡之情。1989年在台湾编印《河南阌乡县志》. 
                                                                                            (伍 正)
  
章 申
  章申,原名张森,学名效俊,字少英。1909年10月出生于灵宝县大王乡神窝村。幼年曾在西安市上小学。1923年入河南省立中州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25年“五卅”运动中,在开封参加反帝示威游行。1927年4月,又参加学生对奉系军阀的斗争,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之后辍学回乡。
  1930年到灵宝县教育科任职,曾组织举办灵宝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百余名师生下乡宣传抗日,后到路井村创办县立第三小学并任校长。1932年冬到西安市,在杨虎城部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特务二团中尉书记,又入西安绥靖公署第三期步兵训练班军官队。期间与该处共产党地下党员多有联系,深受抗日救亡思想的影响。1935年春返乡任灵宝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该校有一批倾向进步的教师杭有秩、赵雨农和郭仪安等。他们密切配合,锐意革新,开展学生运动。学校以北新书局的进步刊物《北新活页文选》代替国语课本,大多讲授鲁迅等进步作家的文章。建立二四0二童子军团,进行系统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结合建校30周年庆祝活动,多方募捐,翻修校舍,修筑少英桥,开展文艺活动,唱义勇军进行曲,组织战声剧团,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1936年秋带领童子军团到南营村棉花试验场采摘棉花,为绥远抗日壮士募集寒衣。组织小队长训练班到弘农涧河训练游泳,到函谷关上畅谈志向。他们在函谷关活动的照片刊登在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七七”事变后,学校将二四O二童子军用品社改为书报杂志社,由进步学生亢杰主办,经售《西北文化日报》、肖三的《毛泽东传》、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及廷安出版的周刊《解放》、《新生》等。带领学生到柏王庙和龙王庙等庙会上,宣传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消息。章申在灵宝城关一小任职期间,受当时在灵宝县的东北军骑兵第四师驻灵宝办事处共产党地下党员王光伟和其他进步人士的影响,坚定了抗战救国的志向,曾两次去西安秘密联系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事宜。
  1937年寒假,辞去小学校长职务,奔赴陕北。1938年2月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实现了投奔光明抗日报国之夙愿。这是抗日战争初期灵宝县前往陕北投向革命的首批人员,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后到延安入陕北公学任第一队队长。4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调淳化陕公分校任军事教员。1939年1月返回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第五大队参谋训练队。3月调军委战地工作团到华北前线进行考察,在冀中任军区教导团团长,在晋西北任新军整军工作团军事科长。7月到八路军军事学院任训练处干事和研究室研究员。1941年3月调军委秘书厅任研究员,9月任中央情报部三室五局一科副科长。1942年6月任留守兵团政治部秘书主任。1943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入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深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开辟东北解放区,辗转张家口、承德等地,到佳木斯任合江省军区富锦军分区副参谋,后任军区警卫团参谋长和军区参谋处处长。1948年任东北解放军独立八师参谋长,参加围困长春的战役,进行敌前练兵,总结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经验,受到围城指挥部通报表扬。10月19日收复长春后,独立八师改为160师,隶属第四野战军12兵团序列。辽沈战役结束后,参加平津战役。在工作中受到13兵团和47军军部的通报表扬,并被授予锦旗一面。十多年战斗生活的磨炼,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部队政治工作者。
  1949年元月31日和平解放北平后,160师改为207师,隶属华北军区,由中央社会部指挥,承担中央的警卫任务。8月,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中央纵队成立,下属公安第一、二两个师和中央警卫团。207师改编为公安第一师,章申任公安纵队参谋长兼第一师参谋长。
  1951年1月起,先后担任公安军司令部军训、作战和内卫处长。其间参加编写《公安部队军训工作文件汇编》,主编《公安部队业务条例》、《战地纠察条例》、《内卫勤务规则》、《反空降特务手册》、《军犬教材》和《内卫业务汇编》等六辑材料,并编纂《公安部队军战史》. 1954年初内卫处党组织向公安军司令部提供章申立功材料。中央军委任命章申为防空军副参谋长(军级职务,未到职). 肃反运动中被诬陷,1958年3月转业到北大荒密山农垦局,接待十万解放军官兵到农垦战线。后到宁夏垦区创办磷肥厂。1959年10月调中央农垦部计划局任计划处长。1963年至1965年带领工作队到牡丹江、新疆和海南岛等直属垦区进行调查研究,就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和橡胶林段劳动管理责任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1968年至1971年,受“文革”冲击,到江西省永修县农垦五七干校种菜烧锅炉。1972年到农林部干校留守处学习。1975年第二炮兵党委在章申同志历史问题复查决定中指出:“原结论事实不符,定性处理不当,是个错案。" 1979年11月调任国家水产总局办公室负责人,为“四清”运动中的400名渔工落实了政策,开拓了水产系统的档案工作,为国家水产科技档案奠定了基础。
  1982年7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离休后,积极投入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整理出《抗日战争前期军委战地工作考察团纪事》,参与编辑《围困长春--一个特殊类型的战役》。应第二炮兵政治部编纂研究室之约,编纂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的公安军部分。任中央水产系统老年书画组干事、农业系统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参谋和农业部西单老干部活动站文书等职。并坚持12年兼管北京月坛北街绿化工作,被誉为义务园林工。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把平反后补发的一万元工资交了党费。为建设家乡函谷关碑林捐款1000元。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水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农牧渔业部为他在继续发挥余热方面成绩卓著而特予表扬,1988年中央农业部授予章申“老有所为精英奖”. 
                                                                                          (张 一)
  
李静宜
  李静宜(1909~1955) ,卢氏县栾川区栾川街(今属栾川县). 1928年,遭受匪患,其父被杀,药铺被焚。地方恶霸乘机滋事欺压。时年19岁的李静宜离家出走。遂到临汝县西北军当兵。21岁晋升为副团长。1930年,李静宜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张之朴,受到革命教育。1934年8月,静宜到南京内地新闻周报社任副社长。不久,发生了晨光报社记者刺杀汪精卫事件(未遂)。反动派疯狂报复。后查到两报社关系密切,且有进步倾向,遂被勒令停刊。1935年3月,国民党当局以“政治嫌疑”及“刺汪案嫌疑”借口逮捕了李静宜。
  1938年6月,经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李静宜加入中国共产党,打入河南自卫军第四路军任副司令兼第一大队大队长。为解军费困难,经老母慨允,卖掉家中40亩好地,以资军用。
  1939年4月,第四路军奉命开进鲁西南东明地区。静宜与河南党组织失去联系。1940年春,第四路军司令范龙章率部降日。李静宜毅然率本大队参加八路军,改编为冀鲁豫支队新四路军,并任司令员。是年5月,由杨得志、鲁绍武介绍,李静宜重新入党。历任二、六、九、四等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1946年1月,李静宜担任军调处执行部新乡第十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在首席代表黄镇领导下,迫使蒋方七易代表,出色完成了谈判任务。1946年7月,国民党非法扣留了黄镇,他又奉命出面营救,终于使黄镇安全获释。1947年8月,李静宜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被任命为第九纵队副参谋长。同年10月16日,李静宜率二十五旅旅部及七五三团攻克卢氏县栾川镇。10月21日组建了中共栾川县委、栾川县民主政府。李静宜为分区司令员。
  1948年夏季,豫西军区决定解放抱犊寨,为全面剿匪扫清道路。李静宜为前线指挥。8月29日,各参战部队2000余人发起了总攻。由于山寨险要,加之天突降暴雨,攻寨部队伤亡较大。李静宜根据卢栾的实际和群众的建议,提出了长期围困,诱敌出寨,在运动中围歼敌人的作战方案。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召集围寨指挥部成员讨论通过了这一方案。经一个多月的围困,土匪在求援无望,困守难保的情况下,于9月22日午夜仓皇弃寨出逃。分区部队于黎明占领抱犊寨,并在张布政沟包围歼灭逃敌。
  1948年11月,李静宜调任中原军区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1949年2月,调任二野后勤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兵站部部长。4月,二野渡过长江,解放南京。静宜兼任南京军管会副秘书长。8月,李兼任二野驻沪办事处主任。11月,调任二野司令部军政处第二处长。在进军西南途中,兼任二野司令部直属队第二梯队司令员。1950年2月,升任野司军政处处长兼作战处处长、办公厅主任。5月,任西南军区军政处处长。6月,修建成渝铁路,军区直属部队组成军工筑路第一总队,李静宜兼任总队司令员。11月,西南军区组建运输司令部,他又兼任司令员。1951年3月调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创建了重庆警备机构。1952年6月,又调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参谋长。1955年11月,李静宜同志在成都辞世。
                                                                                          (白旭东)

肖毓英
  肖毓英(1909.10~2000.11) ,灵宝市西闫乡肖家湾村人,少年时期常年在外做雇工。1936年11月到陕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当战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第八路军115师686团1营1连,先后任班长,排长。1937年9月,随部参加平型关大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任115师司令部供给员,负责军备军粮供给工作,并参加了白彦反“扫荡”等无数次战斗。1941年8月转入山东省抗日联合政府工作。之后,又改任崂山县监察委员会委员。
  肖毓英一生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阶段,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入死,为山东省抗日联合政府的经济保障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65年5月退休(1979年改为离休)后,被易地安置到青岛市台山区。他不顾年老体弱,下察民情,上呼民意,在台东区赢得了广泛赞誉,多次当选为中共青岛市台东区党代会代表和青岛市台东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当选为青岛市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5月1日,经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地(市)级待遇。2000年11月病逝。
                                                                                             (伍 正)

陈氏兄弟
  陈阅明(1909~1966) ,又名公素,1909年生于灵宝县川口乡赵吾村。原福建医学院副院长,内科三级教授,福建省政协常委。从小在北京上学。中学毕业后,随姑夫施今墨先生学中医。学成后即在北京悬壶行医,小有名气。1938年入北平大学医学院学西医。1931年在校期间,2月即出任施今墨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中医学校华北国医学校教务主任。1933年1月创办《北平医刊》. 1934年7月北大毕业后,东渡日本进入九州为专攻生,跟著名医学专家小野等教授学习内科,期间完成了三部医学专著。《内科诊疗医典》曾风行全国,《救护与急救》曾在抗日战争救护工作中发挥过作用,《内科诊断》因遇“七七”变故,未及刊行。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放弃即将授予的博士学位,回国参加抗战。先在河南省巩县兵工厂当内科医生。1939年2月至1948年9月,先后在福建省立医学院、广西省立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广济医院等处,分别任内科主任、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和院长等职,期间曾在桂林开业行医年余。1948年10月到福建医学院任内科教授。1949年拒绝去台湾,在福州迎接解放。1953年由中央教育部任命为福建医学院教务长。1957年4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副院长。他在掌握德、日、英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俄语和法语。为照顾全局工作,1956年主动放弃了经施今墨先生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所所长的机会。1957年反右斗争后,翌年2月改任医学院图书馆副主任。1961年,陈的右派之名平反。“文革”开始,莫须有的罪名铺天盖地而来,慨叹难容,竟于1966年6月4日自尽。一代医宗多建树,教学科研志难酬。其事迹已载于福建省十位名医传略-书。
  陈阅增,又名为山。著名原生动物学家,北京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教授。1915年9月23日生于灵宝县赵吾村。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此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1944年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有尾草履虫的交配型》. 1947年赴英国留学,攻读动物学。1950年获剑桥博士学位,不久即回国,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当年在《微观科学季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杆囊生物学研究》。此文获得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开辟了原生动物肉食性营养研究的新途径。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北大生物系任教,并担任系的行政领导工作。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物科学方面的人才。1980年辞去系主任工作后,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专长于原生动物学,曾对草履虫、棘尾虫、杆囊虫和金滴虫等各种原生动物的形态生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80年代中,在中国《动物学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关于四膜虫和金黄滴虫论文若干篇。现在,除继续原生动物研究外,还在研究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并撰写有关的论文。主编《青年自学生物学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至1986年多次再版。译著有《生物细胞学》(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细胞生物学》(高教出版社1983年版)。现为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事迹载入1982年出版的《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 
  陈阅聪,1917年2月25日生于北京。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化工系。40年代曾任东北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历任检验科长、焦油厂厂长和轻油精炼厂厂长等职。后任中央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焦化、燃气研究专业。著作有《二氧化碳站设计参考资料》 (1974年), 《钢铁企业燃气专业规划设计参考资料》 (1981年)和《氢基保护气体资料汇编》 (1983年)等书,1985年离休。
  陈阅德,1920年10月7日生于北京,自幼求学京师。抗战爆发后辗转大西南。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毕业。翌年,即在昆明国际电台当技术员,后为代理工程师,又改任电信局发讯台主任。1948年为北平广播电台技术员。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负责天安门广播事宜。1952年任北京大学讲师兼实验室主任。后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编有全国高校统一教材《电子线路》两册(1962年版). 
                                                                                            (伍 正)

王麟趾
  王麟趾(1909~1973) ,乳名趾娃,渑池县笃忠乡南昌村人。年少时,在学校上学被土匪拉票,并割伤了耳朵。后伺机在途中逃跑,在外地乞讨,向西南辗转流浪到了四川。1928年,由中共地下党介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属红四方面军。随部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担任过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中央警卫连连长。抗日战争时,随新四军在山东、江苏一带抗击日寇。抗战和解放战争,他身经百战,多次负伤,身上有伤数十处,其中身体深处有子弹两颗,到逝世时还有一颗因接近肺部未能取出。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1952年,王麟趾担任临颍县武装部部长。其妻金兰英也是老红军,曾任过营教导员。1956年王麟趾转业返回了渑池县。曾多次给中小学师生做报告,讲红军斗争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王麟趾历经20余年战斗生涯,身残体弱,加之患肺结核病,1973年10月病逝。中共渑池县委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其遗体安葬在烈士陵园。
                                                                                          (杜建成)

张明仁
  张明仁(1910~1935) ,陕县会兴镇(今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街道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春,张明仁辍学投军,在吉鸿昌部历任宣传队员、宣传队长、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在此期间,受共产党员刘秉琳(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人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秋,国民党以张明仁在军政治部刊物上“宣传赤化”,以共产党嫌疑罪名解职逮捕,投入开封监狱。后经吉鸿昌大力营救出狱,介绍到西安杨虎城部改任文职。1931年任陕西省汽车总站副站长。在西安期间,他与龙凤舞结婚(龙凤舞后改名张如之,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5月病逝于北京,生前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他们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在参府巷一号(现菊花园十五号)购买一处住宅,作为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联络站,接待许多去西安的革命工作者和在西安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如:吴波、宋文梅、张希钦、李象九、孙维和等。1934年9月,张明仁受地下党组织委托,赴陕北黄陵山区地方割据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是年冬,与地方割据武装部队领导人梁明高、杨三纲、郭宝珊等率两个团(一说是三个团)起义,开入陕北根据地。起义部队改编为“民众义勇军”,张明仁任司令员。1935年春,张明仁在陕西省黄陵县小石崖战斗中牺牲。
                                                                                     (席天民 沈实勇)

杨忠良
  杨忠良,1910年生,陕县张汴乡庙后村人,1931年加入红军。1932年被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当通讯员,随军北上抗日。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难险阻,表现出了一个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慨。长征途中,部队曾在川北天泉县和国民党部队相遇。敌军占住山头,凭借地形及兵力装备的优势,妄图截击红军。杨忠良奉命带领一个手枪班,身先士卒,巧妙迂回,从侧面冲上山头,抄了敌人后路,击毙数十人,余者慌忙逃窜,确保红四方面军得以胜利通过。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延安后,经过休整,杨忠良被调入总政治部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后到太行山区抗日两年余。1940年随部队返回延安,在总政治部管理科任连级管理员。1949年退役,被组织安排在延安市北关。
  1952年,杨忠良返回陕县张汴老家,参加生产劳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没有向政府提出什么过分要求。1980年,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享受红军待遇。
                                                                                    (杜丙铎 刘安璋)

分享到: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