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南沟村的除夕[图]
2014/2/6 23:07:1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任守廷为自家的院门挂上大红灯笼

  

任孟仓在贴窗花

  

任孟仓边唱边舞,还不影响剪纸

  

任根廷家的年夜饭

  挂上大红的灯笼,贴上金灿灿的对联,包起白生生的饺子,贴上乌黑发亮的窗花……农历大年三十,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中,村民正满怀喜悦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独特的尚黑文化

  偌大的地坑院里,孙爱英在窑洞里包饺子,任苏静在窑洞前给窗棂上贴窗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应用最多的一个种类,从南到北,整个中国几乎各个地方的民间都有贴窗花的习俗,窗花的颜色大多是象征喜庆的红色,而南沟村的窗花却以黑色为主。

  从任苏静记事时起,村里的窗花就是黑色的,当地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也多用黑色。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发现的黑色剪纸主要分布在陕县张汴、西张村、菜园等乡镇的三道塬上,别的地方极少见到。

  南沟村人为什么喜欢黑色,这个问题任苏静答不上来。南沟村剪纸协会会长任更厚说,专家考证夏代尚黑,都城就在河南省的登封,南沟村人喜黑可能是夏代尚黑文化的遗存。

  但记者认为,南沟村尚黑的民俗应该是这里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的。

  形成地坑院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干旱少雨。黄土高原地处内陆,较少受湿润的季风影响,因此常年雨水较少。而黄土地土质坚硬,又极难保有水分,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地坑窑院才能不受洪涝灾害影响,百年屹立而不坍塌。

  干燥造就了地坑窑院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而干旱少雨也成为这片土地的本色,不难理解,长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对水的渴望。据任更厚说,解放前仅南沟村就建有8座用于祈雨的庙宇,后来悉数毁于“文革”破“四旧”时期。

  在中国五行学说中,水属黑,在古代的祈雨仪式中,或许黑色是整个仪式的主色调。雨水代表着丰收,祈雨活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甚至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也许正是由于南沟村的祖辈千百年来对水的渴求,从而形成了当地崇尚黑色的传统民俗。

  剪纸富了百姓

  我们来到任孟仓家时,任孟仓老两口正在贴窗花。

  任孟仓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老伴是市级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孟仓说,因为剪纸手艺,他们两口子临到老了还吃上了“公家饭”。陕县对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给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和200元。不过,这些补助并不是老两口的主要收入。这几年,南沟村剪纸的名气越来越大,任孟仓的剪纸作品也卖得越来越好,一方剪纸作品每年下来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任孟仓觉得,这比年轻人打工强,“坐在家里就把钱挣了”。

  剪纸收入目前已经成为南沟村百姓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南沟村像任孟仓一样卖剪纸作品挣钱的还有30多人,年收入最高的超过10万元,全村每年剪纸收入超过百万元。

  任更厚也是村里的剪纸创收大户,他一年要到全国各地参加80多场剪纸表演活动。任更厚说,现在南沟村剪纸出名了,上门来买剪纸作品的人也多了,每年都有很多地方邀请村民前去表演,不但车接车送,还管吃管住。

  南沟剪纸取材于生活,民间艺人剪纸不打图稿信手拈来,而它的另一特色就是边剪边唱,整个剪纸过程极具有观赏性。

  任孟仓老人现场表演了边剪边唱的功夫。只见他左手握一方红纸,右手持一把剪刀,曲子唱的是《十二月剪花》,唱腔是豫西民间盛行的眉户调,身段、台步、指法都类似于豫剧的花旦。任孟仓边舞边唱,边唱边剪,一曲唱毕,左手五指间就“盛开”了一朵鲜艳的大红花。

  任孟仓说:“剪纸嘛,高兴了随口唱上几句,唱什么剪什么,唱着唱着就有了灵感……”

  “凭本事赚钱,怕啥?!”

  来到任根廷家时天色已经擦黑,任根廷一家四口正围坐在饭桌旁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饺子,还有牛肚、肉冻等几个凉菜。

  任根廷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拿手绝活是做肉冻。

  据说,从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起,任家做肉冻的名声就已经很大了,任根廷就靠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儿挣钱。

  “一年收入,一二十万吧。”任根廷说。

  “你就不能不吹牛?”话音未落,媳妇就开始数落他。

  “凭本事赚钱,怕啥?!”任根廷瞪了媳妇一眼。

  去年冬季以来,任根廷就开始忙碌,几个月下来加工了30多头猪,卖出了上千盒肉冻。对他来说,2013年是个丰收年。

  “现在只要肯干,都能挣钱。”任根廷认为,守着田守着地,不愁吃不愁穿,距离城市又不远,创业比城里人都有底气。

  城市化的冲击波

  夜色渐渐笼罩了大地,空旷的村道上偶尔闪现几个顽皮的孩童,结着伙儿放着鞭炮,他们笑着闹着消失在村头巷尾。稀稀落落的炮声没有让南沟这个古老的村子显得更加热闹,反而更加衬托出古村的寂寞。

  五十岁的村民王花玲向老板请了半天假,急匆匆地回到村里给自家院子贴了对联,放了鞭炮,又急匆匆地骑着她的电动车赶回城里过年。在南沟村,像她这样的很多。还有许多年轻人匆匆回到家里,向父母送上新年的问候,又在除夕夜前匆匆地回归到自己已然熟悉的城市生活。

  南沟村户籍人口2400多人。但是村里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不到一半的村民在村里常住。据了解,目前南沟村下地务农的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很少见年轻人。

  在未来的某一天,那些我们熟悉的乡村,熟悉的乡土生活,是否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呢?

 

分享到:
作者:李海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