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历史名人-近现代 -> 内容
崤函人物/符元亮 李瑞亭 王斌吾 朱景武 刘建造 尤继贤 荆以化 秦生富 张汝光 史紫忱
2013/7/18 16:47:51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近现代部分(41-50)
符元亮

  符元亮(1910~1988) ,原名符慎寅,卢氏县三川镇(今属栾川县)人。1926年,考入卢氏县高等学堂。1927年5月,冯玉祥部新一旅攻占卢氏,政治部主任余心清、武官范同常为学生上课,宣传革命思想,使符元亮受到了革命启蒙。
  1928年夏,符元亮考入省立开封一中。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任共青团开封市委委员。中共河南省委派符元亮打入驻扎在临颍县的国民党部队七十师,开展兵运工作。同年秋,按上级指示,准备在临颍县发动军事暴动和农民暴动。符元亮与打入的其他共产党员共同商议了暴动方案。但在暴动前夕,被国民党发觉,符元亮等脱险后,连夜奔回许昌。同年底,任共青团豫中特委委员。
  1931年3月,符元亮受命重新组建中共临颍县委,并担任书记。6月,返回信阳工作,先后任共青团豫南特委书记和中共豫南特委委员。
  1932年1月,符元亮奔赴光山县新集参加了鄂豫皖省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4月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遵照中央分局指示,决定改组中共豫南特委,符元亮任代理书记。12月底,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省委书记吕文远通知符元亮为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全省团的工作。一次,符元亮在执行护送中央特派员进入鄂豫皖苏区任务时,连续几次大咯血,生命垂危。经中共河南省工委批准,符元亮回到伏牛深山的卢氏县三川镇柳子村老家疗养。1934年夏,吕文远派人到卢氏县探望符元亮。是时,元亮仍病情严重,行不离杖,难以工作。后由于一些党组织领导被捕叛变和省委主要领导人先后调离,省委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符元亮和省委失掉了联系。
  1938年,长年卧病的符元亮竭尽体力所及,奔赴卢氏县城。经同学引荐,得到了同情抗日的国民党卢氏县长李万里的支持。李依靠符元亮和东北进步青年揣得为等人为核心的卢氏进步势力,大力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使卢氏城乡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热潮。
  符元亮和揣得为在卢氏开办了“抗日救亡训练班”。共收学员87人,符元亮为教务主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因而被国民党陕州专署列入逮捕黑名单。
  1947年10月,陈谢大军在卢氏县的栾川区建立了中共栾川县委和栾川县人民民主政府。为解决干部队伍的不足,县委决定筹办干部学校,任命符元亮为副校长。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符元亮协助党和政府为各条战线培养了一批干部。
  1949年春,符元亮调任陕州专署文教科副科长,主持全专署的教育工作,主办专区干校和专署短期师资训练班多期,为恢复和发展陕州地区的文教事业,培养和充实新解放区的干部队伍作出了贡献。
  1980年2月,符元亮任栾川县人民政府顾问。1984年5月,符元亮离职休养。1985年8月,经中共洛阳地委批准重新入党,党龄从1949年1月算起。
  1988年1月31日,符元亮病逝于栾川。
                                                                                           (白旭东)

李瑞亭
  李瑞亭(1910~1946) ,女,卢氏县横涧乡衙前村人,出身于书香人家。她聪慧好学,知书达礼,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但是,在落后的山区,弱女子又怎能摆脱命运的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她成了大石河封建地主李家的少奶奶。这门亲事,以世俗的眼光看,可谓门当户对。然而,婚后瑞亭才感到,同一个虚有其表、志趣庸俗者生活在封建、沉闷的小天地中,是毫无幸福可言的。在旧中国,一个女人一旦委身于人,想再嫁人谈何容易。瑞亭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的转变上。
  1932年,红三军战略转移途经大石河,两年后,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也在此地住过。红军两次过境,给当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也给瑞亭带来了新的希望。她经常与红军掉队人员吴庭贤、进步青年许守谦在一起交流进步书刊,谈论时事。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红军男女平等,耳闻目睹的一切,使瑞亭感到新奇,感到兴奋。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抗战的进行,人们逐步认识到国民党空谈抗日,共产党爱国抗战。陕北延安成了革命青年向往的圣地。许守谦、吴庭贤等决定投奔延安。瑞亭向往革命,却被孩子拖累,就动员丈夫去延安报考抗大。
  为阻挠进步青年投奔延安,敌人对通往陕北的道路盘查甚严。瑞亭把介绍信谨慎地缝在行李中,五个青年上了路。到西安后,因日机轰炸,又找不到介绍人,半月后只好返回卢氏县。瑞亭好不容易说服丈夫上了路,指望从此有个出息,没想到,延安去不成,还差点丢了命。丈夫把怨气、怒气全撒在瑞亭身上,叫她不再跟许守谦、吴庭贤等人往来,给瑞亭的工作增加了许多阻力。
  1939年5月,从陕西公学毕业的赵致平被中共豫西省委派到灵宝、卢氏一带巡视工作。不久,赵致平被任命为中共陕灵地委宣传部长兼中共卢氏县委书记,到卢氏作组织发展工作。7月,在南苏村桃园,李思靖、张大伦、许守谦等五人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与此同时,许守谦把瑞亭的情况向赵致平作了介绍。8月,县委书记赵致平主持了李瑞亭的入党仪式。入党后,瑞亭信仰坚定,工作积极,成效显著,被县委任命为大石河地区地下党负责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又阴谋把河南地下党一网打尽。因此,党中央决定河南地下党区级以上干部撤往延安。为传达中央指示,省委两次派人到卢氏山区。是年5月,中共卢氏县委在范里镇召开会议,确定撤干名单,瑞亭是其中唯一的女同志。但瑞亭因为丈夫阻挠,孩子拖累,没能走成。
  1943年,“伏牛山工作团”进入卢氏,和地方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大肆破坏地下党组织。是年7月,瑞亭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往叶县集中营。1944年夏,日军发动中原会战,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集中营看守人员押着瑞亭等难友撤到西峡时,瑞亭乘机逃跑。到家后家亦不存在,两个孩子一个被狼吃掉,一个活活饿死。丈夫早已分道扬镳。瑞亭还未从悲痛中摆脱,就又被特务盯上。为了能找到组织,瑞亭翻山越岭,奔向栾川区。栾川区的党组织已拉走准备暴动,无法寻找。为了站住脚,方便同组织联系,经人介绍,她与栾川罗庄保公所会计吴卓华结了婚。
  1946年,敌人在栾川设立了九县联防区指挥部,开始搜捕地下党员。吴卓华以前干过栾川区十大连排长和事务长,思想反动,坚决阻止瑞亭和共产党联系。瑞亭斩钉截铁回答:“办不到!”吴卓华知道瑞亭的脾气,感到无法阻挡其革命活动,又怕连累自己,遂凶残地杀害了瑞亭。1950年镇压反革命时,人民政府处决了血债累累的吴卓华。
  1983年清明节前夕,李瑞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迁安于栾川烈士陵园。(雷 燕)


王斌吾
  王斌吾,又名建业,1911年生于灵宝县阳平镇张村。30年代在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回阌乡县任县立小学校长。1936年夏应约赴北平,由杨在洲等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阌乡后,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师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后被国民党特务发觉,遂于1937年秋赴豫南参加新四军第8团队,先后任股长、营长等职。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后到太行山区抗日前线工作。1944年到豫西,投入开辟新区斗争,任陕州专署民政科长和秘书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太岳25团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任中共阌乡县委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至广西,历任全州县委书记、桂林地委组织部长和桂林地委书记,被选为广西区党委第一届委员。1959年被打成“右倾”分子,1961年平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1966年以后,在“文革”中被批斗多年,1979年任区农委顾问,1985年离休。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伍 正)
  
朱景武
  朱景武(1911~1950) ,陕县菜园乡菜园街人。出生地主兼工商业主家庭。1933年,毕业于汾阳军校。
  1944年夏,洛阳沦陷。驻扎菜园一带的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高树勋,委任朱景武为陕县游击支队长。不久,朱勾结亲信侯俊相(县保安团中队长)和张得胜(地方团队中队长),于9月25日,包围了陕县县政府,打死任世荣等6人,并夺走了县政府财产和县印,迫使县长盛际孝自杀。事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以“杀官劫库”罪通缉朱景武。
  朱景武通过日伪自卫团长杨国良向日军今井队长投降,并由驻会兴镇的松奇司令亲自接见,授“东乡人民武装自卫团”团长。他还把一批青年送到会兴镇接受日军训练,并接受松奇司令的检阅。
  1945年春,朱景武见抗日形势发生变化,便调动兵力,把前去掠夺菜园街的日军团团围住,经过一场激战,打死日军21人,并生俘日军小队长太田真一。日军遭到意外的打击,于农历四月初一,集结2000多人,对朱景武部进行围歼,朱败退到黄岩山竹园村一带,又与陕县国民兵团尤继贤部对抗。同年7月初,尤部包围了朱景武部,朱越墙逃窜,部下30多人被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朱景武当了陕县保安团大队长。1946年6月间,专员李群峨委任朱景武为十一区保安团二营营长,以对付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9月,陕州城第一次解放,专员李群峨被击毙。朱景武跑到西安绥靖公署找靠山,并捞到一个“豫西剿匪总队少将司令”的官衔,企图联络陕、灵、洛一带的反动团队,负隅顽抗。
  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西进,第二次解放陕州城,朱景武带100多人,逃窜到张村沟时,被我军全部歼灭,朱景武也被活捉,送到鲁山集训,半年后被释放回家。他回到陕县,虽被人民武装的领导人蔡迈轮召见并教育过,但本性难改,多次进行暗中或公开活动,企图东山再起。这个思想顽固、民愤极大的反动头目,终于在1949年12月,被人民政府重新逮捕入狱。1950年8月,在陕县菜园公审处决。
                                                                                     (杜丙铎 刘安璋)

刘建造
  刘建造(1913~1980) ,陕县会兴镇(今湖滨区会兴街道办马家坡村)人。1935年毕业于陕县师范学校,后在陕县宫前、张村镇、凡村当小学教员。1937年6月,因受进步思想影响,向往革命,毅然告别家人,离乡背井,与进步青年结伴,步行千余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刘建造很快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于1939年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结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一团六连政治干事。后调入野战军某部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刘建造历任河北省武安县公安局长、山西省长治专区农场场长、山西省农业厅副处长等职,为巩固人民政权,发展农业生产而辛勤工作。1954年6月,刘建造调任华北第二工业学校校长,以后历任太原第一化学工业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太原机械学院副院长、国营卫东化工厂党委书记、太原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刘建造担任华北第二工业学校校长时,该校还是一片荒原,他积极带领一班人负责筹建和开展基建工作,日夜深入工地,带头参加劳动,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基建任务,保证了按时招生开学。刘建造在长期从事党的国防教育事业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狠抓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防建设人才。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建造遭受迫害打击被免职,愤然成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职务,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抱病投入教学领导工作。1980年9月,在太原市病逝。 
                                                                                     (席天民 沈实勇)
  
尤继贤
  尤继贤(1913~1986) ,原陕县老城(今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1930年,杨虎城率十七路军经过陕县,正值尤继贤贫困失学,迫于生计,参加了杨的部队。
  1936年西安事变中,尤继贤在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队工作,负责抓捕了警察总局局长马志超。1937年,调国民党三十八军十七师九十八团三营七连任连长,驻扎在三原县西阳镇,与红军接触较多,受到共产党的教育。同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尤继贤随军北渡黄河,抗击日军侵略。1942年尤继贤调三十八军军部特务连任连长。1944年至1945年,尤继贤任陕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在此期间与中共豫西二分区沟通联系,积蓄力量以策应国民党十七师起义。后率部与豫西二分区陕洛独立团会合,尤任团长,渡河北上,后参加了上党战役。
  1947年,尤继贤任十七师参谋长,随三十八军于8月中旬从陕县会兴茅津渡强渡黄河,参加了解放陕县、灵宝等县的战斗。后任豫西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1948年他率二十六旅先后参加了解放郑州等战斗和淮海战役。1949年春,渡江南下,率部突破了敌江防天堑,继而直插江西景德镇到达上饶。进军江南后,尤调任十五军后勤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尤入南京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
  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尤继贤任十五军后勤部长。特别是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斗中,他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运输任务,保证了后勤供应,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中央军委通令全军学习上甘岭作战和后勤供应工作经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尤继贤“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勋章”各一枚。
  1953年至1979年,尤继贤先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副主任、院务部副部长、训练部副教育长、三医大和七医大副校长等职。并主持编写《上甘岭战例后勤工作经验》、《朝鲜战争后勤工作基本经验》、《第一方面军后勤历史经验提纲》等重要军事教材,积累了宝贵的军史资料。
  1981年10月尤继贤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1986年11月,病逝于北京。 
                                                                                    (席天民 张光声)

荆以化
  荆以化,又名允中,1913年出生于灵宝市大王镇老城村。194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西安市第一中学教员。1943年,任陕西宝鸡建华中学校长。1944年,任开封高中教员。1946,任河南省立陕县师范学校校长。1949年,任陕甘宁边区西安高级中学教员。1950年,任西安西北中学校长。1952年,在西安人民革命大学教育研究班毕业。1953年,任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1955年,任西安市广播学校高中部语文讲师。1965年,任西安教育学院研究员。1981年离休后任西安大学讲师。1984年,任西安市教育局教育咨询服务中心理事。1986年,任西安市老年人书画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荆以化为灵宝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人之一,又是河南省立陕县师范学校(在灵宝老城)创办人,又是首任校长,为发展灵宝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为西安市教育事业和书画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马培芝)

秦生富
  秦生富(1913~1950) ,字润普,陕县宫前乡马圪塔村盘头坡人。民国时期先后任保长、县自卫队第二大队队长、专署情报员。1941年,日军占领山西省中条山,秦投靠山西国民党吴仲六部,任第一战区第六纵队第二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执法队长、代理支队长等职。
  1944年,日军占领陕县,秦生富5月由山西返陕,同国民党地方武装头目锁兆英、贺安顺,勾结日本特务,被委任为河南省灭共建国第二军司令。秦将锁、贺二部编为第一、第二两个支队。同年年底,扩军到6个支队,共1400余人。秦与日本勾结,攻打驻守在观音堂的八路军。不久,国民党又委任秦生富为冀鲁豫边区挺进军第四纵队少将司令,横行于陕州、观音堂一带。1945年5月,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派军事专员史紫忱策动秦生富对陕县的共产党组织下毒手,秦派特务马乘龙到陕县抗日根据地李村区柳沟村暗中活动。5月28日,突然袭击抗日民主县政府。当日晚,又派贺安顺在观音堂策动混入陕渑抗日独立大队,大队长史汉山叛变。29日、30日,秦生富亲率两个支队袭击宫前、头峪等解放区,中共宫前区委书记兼区长张志杰等人遇难。
  1947年8月,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委其为陕、灵民团纵队司令。秦勾结张汴卢涌泉,配合国民党骑四团向会兴、陕州城的解放区反扑,并指令其部署侵犯陕县东部解放区。1947年11月,秦任河南省陕渑指挥部指挥官,配合渑池县国民党县长王开基部约3000人,向驻观音堂的解放军出动围剿。1948年1月18日,秦生富任国民党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保安副司令兼保安二团团长。同月28日,秦指令兰修已、杨成珍部,配合国民党军裴昌会部第五旅两个团,向驻扎在头峪的陕县独立团二大队发动围剿。由于双方力量悬殊,陕县民主政府县长韩路光等36人壮烈牺牲。1948年4月,中共陕县县委、县政府搬至观音堂段岩村时,秦与国民党西北特技组中校特务组长胡光立共谋,指挥其情报组长段公堂和段安民等以烈性炸药图谋杀害中共陕县县委书记蔡迈轮,因被察觉,二段被抓获。1949年1月,胡宗南又委任秦为豫西区第三纵队第二团团长,2月至5月,多次进攻张茅、宫前等解放区,被击溃。5月20日,陕州城解放,秦生富逃窜潼关、华阴等地。7月13日,秦生富在灵宝被抓获。1950年7月,在陕县县城被公审后处决。
                                                                                     (杜丙铎 刘安璋)

张汝光
  张汝光(1914.2~2000.3) ,原名张汝秀,渑池县张村镇荆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入伍到冯玉祥部队当看护兵。翌年6月,随冯部抵江西苏区“剿共”. 9月,投诚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方面军第三军九师军医处任看护。1932年1月,入中央红军军医学校学习。1933年3月毕业留校任助教,后调红军总卫生部工作。之后,调江西瑞金中央红色医院工作。参加组建卫生学校附属医院二所,后任所长兼主治医生。当年秋天,中央红军一部入闽作战,张汝光奉命到福建宁化后方医院二所帮助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第2至5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伤病员救治工作。1934年10月,张汝光到红星医院第三所任所长,带领100余人用担架抬着60余名伤病员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并负责红军总部干部休养。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红军总司令部卫生所所长、军委直属卫生科科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调任红三十二军卫生部长,率领医护人员参加了甘肃环县山城堡战斗的卫生医疗工作。1937年春夏,部队暴发流感,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治疗的同时,又开展卫生运动,保护了部队战斗力,提高了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汝光任八路军一二○师军医处医务主任。不久,随部队赴冀中地区开展游击战,同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一起进行战地救护,协助制作了被命名为“卢沟桥”的手术医疗用品驮架。用三四头牲口,就能载完为百名伤员做手术的全套医疗设备,提高了战地救治效率。针对平原地区游击战地救护工作特点,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伤员救治工作。率领医疗队先后参加了平西、陈庄以及反击山西叛军等战役。1942年9月任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医务主任。1944年,担负黄河以东晋绥军区首长和直属队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在蔡家崖建立了初步分科的医疗门诊部。期间,在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帮助下,组建了3个中西医联合诊所,并兴办1所民众医院。
  1945年秋,张汝光率30多名卫生工作干部,随同从延安派来的1000余名干部,到达沈阳,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卫生部并任副部长。1946年,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卫生部部长。在秀水河子战斗时,正值数九寒天,气温降至零下二、三十度,张汝光动员和组织群众,解决了几百名伤员的食宿问题。后又动员、组织留用的日本医护人员和地方医护人员一起工作,开创了医疗救治工作的新局面。后任辽西军区卫生部部长、嫩江军区卫生部部长,组织了四平保卫战的伤员救治收容工作。1948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西线卫生部部长,10月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医疗保障工作。在锦州战役中,张汝光提出“村村设医院,家家做病房,人人当看护”的措施,除急需手术的重伤员留在基地医院外,大批伤员有计划分类后送,上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949年6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参与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卫生医疗的组织领导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张汝光奉命组建武汉陆军医院,历任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任武汉陆军医院院长、中南军区卫生部部长等职。1952年,率中国卫生代表团赴前苏联,对其医学研究、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干部培训以及药材管理等进行了半年多的考察学习,为全军的卫生事业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53年任广州军区卫生部部长。1955年10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期间,组织卫生后勤演习,组建了卫生装备研究所。1957年10月至1960年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6年3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3年恢复工作,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75年8月至1978年7月间,还兼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积极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整顿了全军军医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率领解放军军事医学代表团到前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考察访问。1983年初离开军队卫生一线工作岗位后,还兼任全国爱卫会委员、全军科技装备组副组长、全军保健组副组长等职务,继续为部队和地方的卫生事业工作。
  1955年,张汝光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主持编写的医学专著有:《医院护理技术管理》《军队医院管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略》等,编写有军事医学规章制度《医院工作十二条》和“锦州战役中伤员就地收治的做法和体会”、“平津战役卫勤保障基本情况”、“未来反侵略战争卫生勤务工作的几个问题”等学术文章。对加强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2000年3月28日,张汝光在北京病逝。按照其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毫无保留地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杜建成)

史紫忱
  史紫忱(1914~1994) ,字子箴,学名史铭,笔名新学究、清风徐等,河南陕县史家滩(今属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人,出身豪门,少年好学,勤读四书五经,后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4岁即担任《河南民报》副刊主编。接着创办《河南郑州日报》、《力行日报》等报刊,颇享盛名。抗战前夕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军统局,被任命为少将军事专员,与戴笠交往甚密。1937年从军入伍,抗日战争后期曾率军在豫西打击日军,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负伤,至日本投降始痊愈出院。1945年5月,受戴签委派,担任军事专员,策动土匪秦生富袭击设在陕县李村乡的八路军下段修械所。1949年由上海赴台湾,在国防部主管军事新闻通讯社编务,仍为少将(预备役),兼在台诸大报主笔。两年后退役,专事诗词书法及文史研究著述,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1994年4月病逝于台北,终年80岁。
  史紫忱一生酷爱文学书法,少年时代便才华出众,10岁时即能将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元曲、千家诗背诵如流,旧体诗文著述甚多。17岁后又与新诗结缘,1932年18岁时即由新月出版社出版发行《紫忱诗集.》. 1936年又参加武汉文艺界诗文研讨活动,成绩斐然。到台湾退役后,专门从事文史及书法研究,多有建树。先后出版有《紫忱诗集》、《无心集》、《杂文集》、《自我与天地》、《零台集》、《书道新论》、《书法今鉴》、《书法史论》、《草书艺术》、《国父书法》、《明黄道周行楷》、《许世英先生书法》、《阳明先生书法》、《郑成功书法》、《晋王应书法》、《谭淑女士书法》等文集、书法作品10余种。同时,还在台湾《新生报》、《自立晚报》、《中华日报》、《中国一周》、《美哉中华画刊》等报刊担任专栏作家或主编,并受聘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担任文学系教授。在华冈中文系教授书法期间,首创彩色书法,精编“书法美学”,享誉海内外。1993年在台北市举办首次书法展览,前往观赏订购者络绎不绝,轰动文学艺术界。同时,在台湾举办的《远天的群星--台湾十诗人作品选评》,排在第一位的亦是史紫忱。从近代和当代的文学史看,陕县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人,为首者非史紫忱莫属。
  晚年的史紫忱在台湾与其交往的文人墨客颇多,生活优越,但思乡盼归之心时时萦绕心头。惟因抗战中与日军战斗腿伤致残,行走不便,不能还乡,便把思乡之情倾注在担任总校编的中英文画刊《美哉中华》上。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风格,将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名人传记等详尽醒目的编入每期画刊中,使中华文化成为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史紫忱曾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和部分诗抄寄往陕县,其中一首新月诗派的作品是:
“安慰窈窕的悲哀,原是快乐的胸怀。莫怜那风月半残,不久她会重圆。" 
  1994年春节后,史紫忱的老友孙关汉先生从大陆探亲回台,到医院探望久卧病榻的史先生。史紫忱紧紧握住他的手反复地只说一句:“你是我们心目中的神,你是我们心目中的神。" 
  史紫忱在台湾有许多好友,教授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对史老师的评价是:性情豪迈耿直,勤于学业钻研,一生助人为乐,被他救助的人不计其数。史先生晚年缠绵病榻,身后无子女,住院护理及丧事皆由朋友及学生料理。史紫忱去世后,《三门峡日报》曾于当年7月23日以“陕县籍诗人,台湾岛游子”为题,刊发专文,介绍了“史紫忱和他的诗”。三门峡人才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个大名人、大文人在台湾。
                                                                                      (石耘 刘全生)

分享到: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