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内容
分陕石柱今昔
2012/12/2 21:15:12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在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展厅门口,有一根3.5米高的青色石柱,虽然年久已经风化,但依然昂首直立。这就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

  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王朝。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姬颂即位,周公、召公辅政。为了维护新生政权,方便国家治理,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遂以三门峡的“陕”为分界线,把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他们体恤民意、细察民情,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分陕石虽然将他们的领地一分为二,但在周王朝“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得到和谐统一,维持了数百年的长治久安。

  分陕石原立于陕州城南边的土塬之上,武则天时期,将该石移至陕州北城墙雉上。当时还在原石柱处立有石碑一通,以示纪念。石碑正面自上而下有阴刻楷书“周召分陕处”五个大字,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确定并记载分陕石柱的史实。民国二十一年三月(1932年3月),由陕州民众教育馆馆长曲完善负责收集文物时,将周召分陕石柱从陕州北城墙雉上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即召公祠)收藏,并在石柱前立碑碣一通,名曰石柱志略。遗憾的是该石碑在十年动乱时,被东关农场民工队烧石灰当石料用了。

  解放后,周召分陕石柱作为古物被政府重点保护。建设三门峡大坝时,陕州古城属淹没区,石柱随其他古迹一同移至人民公园保存。“文革”开始后,石柱被移至市图书馆保存,后又移至文化宫保存,改革开放后又移至三门峡文物陈列馆收藏。开始石柱立于陈列馆院内正中,由于影响整体美观,1989年又将石柱移至车马塑像展厅门前的水池旁。立柱时,为防止石柱断裂,特在石柱后边加一垂直钢管以夹固支撑。

  近些年来,由于风化雨蚀和恶劣的煤尘环境,使周召分陕石柱倍受损害。2005年,随着虢国车马坑陈列馆进行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馆舍维修工程的实施,对风化雨蚀十分严重的石柱进行了全封闭式保护。专门从洛阳玻璃厂订做了宽80厘米、高400厘米、厚12厘米的四块特殊加厚玻璃,采用内外两层不锈钢框专用固定架,将四块玻璃夹在中间固定。顶端用不锈钢彩色顶罩予以封闭,避免风吹雨淋,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至今,全封闭后的周召分陕石柱,外形美观,富丽堂皇,已成为虢国车马坑陈列馆新的一景。目前,凡到馆内参观的游客,大多都要停留在石柱前合影留念。这一悠久而古老的文物古迹又重放异彩,每年都要吸引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此领略这个3000多年前留下的遗迹的古朴风采。 

分享到:
作者:席会坤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