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
在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院里,有一个高约3米多的石柱,虽然年久已经风化,但石柱依然昂首直立,引得来此参观的人都要看个稀奇,并拍照留念。
这根石柱名曰“分陕石”,是陕西之名由来的见证。
“陕”是现在的陕西省的简称,但“陕”这个地方却不在陕西,而在现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三门峡旧称陕州,居地陕县。据说,“陕”在远古的时候叫“夹方”。此地南有伏牛山,北有中条山,又有波涛汹涌的黄河流过。所以,“夹方”的意思大概就是被两面的大山夹住的地方。周灭商而得天下后,按文王演易的思路,将“夹方”合而为一,成为一个“陕”字,此地以后就被叫做“陕”了。
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王朝。成王时期,由于年幼,为了维护新建立的政权,方便治理和协调内部关系,以三门峡(古时为陕州)的“陕”为分界线把周的统治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于是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土中,这叫“立柱为界”。“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据记载,“分陕石”原立于陕州南边的土塬之上,后来被移到了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武则天时代,有人作铭于石柱,称“周召分陕所立界石”。经专家考证,此石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陕西”因此而得名。
屈指算来,“分陕石”的存在已经有3000多年了,是古人文明经营属地的见证者。据说,至此之后,周召二公各自在封地进行统治,他们体恤民意,细查民情,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分陕石”虽然将他们的领地一分为二,但使得周王朝在“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得到和谐统一,并维持了很久。
陕州与陕西本是一石之分,由于同属黄河流域,不但语系相同,风俗习惯也相近,几千年来大家视为一家,并未为一条石柱而隔断心脉。倒是如今的后代们,看到此石柱,觉得新鲜,细想陕西的由来,才恍然追究历史,方知始终。
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分陕石”被移到了新建的三门峡市人民公园。之后的1967年又移于市图书馆,再移至市文化宫。1988年被移到虢国博物馆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由于有重大的历史价值,2005年7月20日,文物保护部门采用封闭式对“分陕石”进行保护,以防止继续风化和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