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万里黄河第一坝
2014/11/14 11:37:44    来源: 西部在线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三门峡原是黄河上的三道峡谷,俗称神门、人门、鬼门。旧时代靠水运,船夫无论上行下行,到三门峡这个关口都心惊胆战,因为黄河水一到这儿就变得十分凶猛,尤其是鬼门,河水在两边礁石的阻挡下变得反复无常,船行至此常被颠覆沉没,或被巨浪推撞到礁石上击得粉身碎骨。历史上,有很多民谣唱出了这里的情景,也有不少典故对此处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治理黄河水泛滥的局面,决定在三门峡谷修筑一道大坝,在万里黄河上拦腰截断毫无阻挡的河水,既使黄河得以安澜,又可灌溉下游千万亩良田,还可利用拦截后的水流落差进行水利发电,实现一坝多用。
  
  当时国家刚刚从旧时代解放出来,百废待兴。当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支援三门峡的号令一下,东北的、上海的各路大军纷纷奔涌而来。当时,有工厂的工人报名,有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报名,有退伍复员军人报名,有科研人员报名……经过政审,获批的积极分子们来到了三门峡,走上了水利工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等经常到此组织建设大军攻克难关,解决实际问题;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杜鹏程等100多位著名作家也先后来到工地,实地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歌颂新中国建设者们的壮举,鼓励全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三门峡水利工程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支持。工程建设期间,苏联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从图纸设计到技术运用,倾心尽力,不畏严寒酷暑,工作生活在工程第一线,受到工地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一条黄河凶猛无比,要想截住它并在此地出现高峡平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将坝基打好。在修筑坝基时,不但要防止河水冲击使坝体走形,而且要抗击地壳变动,这是一道非常大的难题。于是,专家们在图纸上设计了将河两边的石山穿凿成山洞,将坝体浇铸到山洞里,使大坝像扁担一样插进两边的山体,这样即使再大的河水力量也冲不动坝体了。
  
  然而,就在大坝修到三分之二的进度时,苏联突然与我国交恶,宣布撤走所有专家。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几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得到命令后,数百名专家在无奈中恋恋不舍地卷起铺盖离开了工地。当时,苏联方面还指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离开时,必须将所有设计图纸全部带走。苏联专家们走了,留给三门峡的是一座未有建成且没有图纸的工地。党中央果断决定:即使苏联专家走了,中国人也要将大坝建成。于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重新设计图纸,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工作,终于将大坝建成。
  
  建成后的黄河三门峡大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为41万千瓦。然而,由于三门峡大坝的原设计是苏联专家,而他们对黄河的泥沙问题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设计时只求坝高库容大,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5年间泥沙淤积量达5041万立方米。从1964年开始,国家水利部门对大坝工程多次进行改建,最终使库区雨季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仅发电一项,截至1986年已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全部投资。
  
  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坝,它的建设为世界各国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浑水发电,不仅做了有宜尝试,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后的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和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的成功修筑正是借鉴了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建设经验。此外,自三门峡大坝修建成功后,下游河水在汛期泛滥的情况再未出现过。
  
  河水东流去,虽然流尽了建设者们的血汗,却留下了黄河两岸的安全。如今,第一代支援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者们已经光荣退休,有的已经离世,但他们却与大坝一样,永远留在了三门峡。他们的后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三门峡人,继续为这座美丽的城市作贡献。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