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文化娱乐 -> 内容
周代:虢与郭是一回事
2014/7/31 23:38:06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郭姓起源于虢国,虢国是郭姓的衍源国。近20年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郭氏宗亲代表先后多次到三门峡寻根祭祖。而笔者的这篇文章,虽然都是从字面上说起,却能进一步揭示郭姓为什么源自虢国的原因,这有助于我市更多群众了解身边的文化。

    虢是虎皮

  “虢”字金文由三部分组成:右边是虎,左边的中间是卜,上下是爪和又(表示手的意思)。关于“卜”字,《说文》中的解释是“灼剥龟”。“卜”字源于在龟甲上占卜,使用的甲板要先剥去龟壳上的皮,所以卜有剥皮之义。

  “剥”字的别体字左边是录,右边是立刀旁。刀是剥的工具,卜表示剥的内容,所以卜确有剥义。当然,剥的是皮。

  再看“朴”字。《说文》中说,朴是木皮。“朴”字的木只能说成明木,不能说成明皮,卜才能表示皮。

  有一种树,叫朴。它的皮很厚,入药,叫厚朴,厚朴就是厚皮。由此可见,“虢”字中的“卜”是表示剥皮的。“虢”字是个会意字,是双手剥虎皮的意思。

  “虢”字也写做“鞹”字,左边是皮革的革,右边的郭也有皮义。这里的鞹也告诉我们,虢是皮。

  “虢”字由剥虎皮而来,虢有皮义。

  虎是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被中国人称为山中之王。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虎,部落首领常常身穿虎皮象征威武,其座位也铺上虎皮象征权威。虎之贵重在皮,有成语“与虎谋皮”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周代金文铭文中,屡屡有周王赏赐臣下“朱虢”的记载,与《诗经》中“朱鞹”的意思相同。朱虢就是红色的皮革,是周代车上的饰物,通常由周王赐给臣子以示荣宠。周代贵族铸器时把周王赏赐的朱虢铭之于器物上,以此相互夸耀。

  虢与卜古韵相同,可见虢的读音由卜而来。

 

  郭含皮义

 

  甲骨文、金文告诉我们,“郭”字的左边就是郭的初字,像古代城邑的形状。后来,在右边加“邑”表示类属,再演变为“郭”字。

  中国古代的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称为城,外城称为郭。比如,《孟子》中就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在内,郭在外,城小郭大。

  城实际上指的是城墙,如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实际上是万里长墙。城当然也包括城墙所包围起来的部分,之所以筑起城墙,是为了把城墙以内的部分和城墙以外的部分隔离开来。这样以来,城墙就成了城的外层。

  郭是城外之城,郭之墙,当然也处在最外层。所以,一些事物的外层也用郭来比喻,如古代贵族死后下葬的棺木有两层,在里边的叫棺,在外边的叫椁,合称棺椁。“椁”字也能直接写成“郭”字,如《楚相孙叔敖碑》中说:“病甚临卒,将无棺郭。”这里的棺郭就是棺椁的意思。后来,“郭”字加一个木字旁表示类属,写作“椁”字,成为棺椁的专字。

  郭有最外层的含义,皮处于事物的外层,所以“郭”字也有皮义。《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津液充郭。”王冰注释说:“郭,皮也。”

 

 

  虢郭通用

  史书记载,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叫虢仲、虢叔,虢是他们封国的国号。史书又说,周文王经常“咨于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咨询政事。

  为什么将虢作为封国的国号呢?

  原来,生活在陕甘一带的周人,在周太王时迁居今陕西省岐山和扶风交界处的周原一带,在这里建筑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营。直到文王末年迁都丰邑,这里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边就是宝鸡,宝鸡在古代叫陈仓。《括地志》说:“虢国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次西十余里又有城,亦名虢城。”这说明宝鸡一带的确有两个虢国,其中一个虢国的遗址就是今陕西宝鸡县城所在地,另一个应该在该县城以西5公里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凤雏宫殿基址的窖穴中,发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编号为23号的卜甲上发现有“于尚椃”三个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国后来有上阳城和下阳城一样。上引古陈仓的两座虢城当分别为上虢和下虢,揆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当为上虢;虢叔排行在后,其城当为下虢。这两座虢城位于周人都城的外围,其作用相当于郭城。

  可见,虢国之封号本来就有郭城之义,虢在周人的眼里就是郭。

  在虢国所铸的青铜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并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铜器又有班簋,铭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可见,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代有师奭鼎,其铭文有“郭季易父”。这是“郭”字的初字,右边没有邑旁。据李学勤先生考证,郭季即虢季,易父是虢季的字。李学勤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可见,在周代,虢人将自己的国号写成虢也写成郭,人们把这两个字完全当成一回事儿了。

  虢与郭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皮。皮是动物的外层,城墙是处所的外层,所以虢等于郭。如果论起先后,应是虢在先郭在后,因为人类的狩猎活动要先于建造城邑。先民捕猎老虎,重在得到虎皮。后来,古人建造城邑,城墙也像皮一样处在外层,就读音而言,当时的人们也称它为虢。但是,就文字而言,古人又依据城墙的形状,把字写成郭。就城郭而言,字音是虢,字形是郭,字义是皮。

 

  郭姓来源

 

  由于虢与郭通用,所以古代典籍中往往会将“虢”字写成“郭”字,如《战国策·秦策一》中说:“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公羊传》僖公二年中说:“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新序》卷五中说:“武王学于郭叔。”《韩诗外传》卷五又云:“周公学于虢叔。”

  这里的郭就是虢,郭叔就是虢叔。还有《急就篇》第六章中称“郭破胡”,颜师古说“虢公丑奔周,遂姓郭氏”。结论就是郭姓源于虢国,郭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和虢叔。

  虢国的封国最初在陕西宝鸡一带,但是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由于王室逐渐腐败,加上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周人的统治中心变得不安全起来,史书称之为“王室多故”。于是,西周晚期出现了东迁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陕西华县的郑国东迁到今河南郑州一带,随后虢国也东迁到今三门峡一带,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营。最终,周王室也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轰动了海内外。现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国博物馆。可以说,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坟,海内外郭姓到上村岭墓地来参观,实际上也是上坟扫墓、祭拜祖灵。

分享到:
作者:董来运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