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百姓生活 -> 内容
同把异乡作故乡
2015/3/15 22:26:23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一个小山村,100多户人家,来自全国8个省14个县。

  这个奇特的小山村就是位于伏牛山深处的卢氏县官道口镇岭南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为了生活离开家乡来到这里。时过境迁,曾经的异乡人在村里共同生活,语言与习俗在潜移默化间融合,眷恋与希望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村民来自8个省 

  3月11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岭南村。进村的路上,一棵高高的核桃树伫立于村口,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迁徙与融合的故事。

  村民吕锡超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父母带着年幼的他逃荒来到岭南村时,就有这棵核桃树了,现在估计已有百岁寿命。“我的老家在陕西省洛南县,那里人多地少,当时一家五口人生活条件很差。1978年,全家人一路走走停停,来到岭南村时,发现地多而且风水好,就决定留在这里生活。”吕锡超说,“进村分到土地后,父母开始种植小麦、玉米,贫困的情况慢慢得到了改善。”

  “一根扁担两只筐,挑着孩子来逃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不少外地人都是因生活窘迫而来。无论是远一些的山东、江苏等省,还是临近的洛阳、南阳等市,原本相隔遥远的异乡人在这里变成了同乡。

  经过两代人的奋斗,村民的生活条件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村里还迎来了北京、重庆等地的新媳妇。与上一代人充满苦难的迁徙经历不同,她们的到来为这个人口来源丰富的山村带来新鲜的气息。

  岭南村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成介绍,目前全村100多户人家中,共有来自陕西、湖北、山东、江苏、河南5个省的常住村民,再加上刚嫁过来的外省新媳妇,人口分别来自全国8个省14个县。

  已把他乡当故乡

  今年28岁的樊建生出生在岭南村,老家在山东枣庄,72岁的母亲说话时还能听出山东的口音,但是樊建生的口音已是浓郁的豫西腔。“在我的印象里,岭南村就是我的家乡。”樊建生告诉记者,“听母亲说,刚开始大家说的方言不一样,交流不太方便,后来慢慢地磨合出了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口音,不算地道的卢氏话,也不是各自老家的方言。”

  今年51岁的村民尚留壮1976年从老家栾川来到岭南村,他对当时村里难走的山路记忆犹新:“当年村里全是又窄又曲折的小土路,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迁徙到岭南村的第一代人开始自己动手修路。”陈金成说,当年他的父亲也参与了这个“大工程”,老人们凭着经验、胆识和勤奋,用锄头、镢头等简单的工具在山间修出了一条十几公里长的石子路。

  2004年国家“村村通”工程实施后,在村里这条石子路的基础上,修了4.3公里长的水泥路。现在,村民们盼望着能把村里剩余的路都修得平坦开阔,因为他们热爱这个本是他乡的故乡,希望把它建设得更美好。

  齐心协力同奋斗

  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逃荒来到岭南村的外地人并不是随便就能留下来生活,需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落户。陈金成老家在湖北,1970年他跟随父辈逃荒到岭南村时只有13岁。他回忆说:“当时外地人要想留下,需要先干两天繁重的农活,如果很能干,就会被村民们接纳。村里当时正在开荒,不养闲人。”

  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这个“筛选条件”,岭南村村民个个吃苦耐劳。上世纪80年代村里开始种苹果,村民们一心扑在了果树上,一起学知识、学技术。如今,苹果和核桃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日子蒸蒸日上,回想起曾经跟随父辈逃荒的经历,陈金成感慨道:“当时逃荒的路上饿死了不少人。现在不用为温饱发愁了,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样的生活。”

  近年,村里还出现了一批能人,他们引来外地客商到村里收购苹果。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现在很多都选择了回村种果树,一些外地姑娘也追随着岭南村的小伙儿嫁进了村。

  村口那棵百年的核桃树见证了异乡人的迁徙,如今满村的果树是全村人辛勤劳动、凝心聚力的结晶。融合还在继续,小山村也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而更有吸引力。

 

分享到:
作者:本报记者 程倩 网络编辑:王一薇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