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三门峡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 1999-2012 运营维护:三门峡日报社网络技术部
<> 技术支持:(0398)2981119 <> 支持:smx_rb@163.com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17号
<> 建议您使用IE6以上版本,1024X768或以上屏幕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 豫ICP备12008648号-1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千古“泥”之误
2014/8/12 22:39:05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句;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确指出,“泥”不是泥土,而是一种特殊的虫子,其特点是“无骨”,应属软体动物或腔肠动物之类;水生,离开水便呈泥状,如醉酒一般。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中解释得更为清楚:“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就连清代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也作过这方面的记载。 从这些典籍中得知,正是由于“泥”“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后的姿态很像,于是,人们就习惯用“醉如泥”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醉后的形态。其前加一个“烂”字,进一步突出了醉酒的程度之深。 (摘自《知识窗·往事文摘》2014年第7期) |
作者:文摘
网络编辑:王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