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三鳣书堂
2014/1/26 9:16:41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在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东侧,有一庭古代院落。院落虽已破败颓废,但其建筑仍然显现出它的特质。这是一座汉代建筑,2000年来尽管经历无数次风雨剥蚀,但在人们的爱护下,它还是存留了下来,并且成为华夏为之不多的教泽圣地。  
  这个叫“三鳣书堂”的地方,古代又被称之为“三鳣草堂”。据史料记载,东汉太尉杨震未做官时曾在此校书、讲学。对此我曾有过疑问:讲学不难理解,但为什么专门修建一座校书堂?笔者拜访了村中的文化人后才得知原由。原来,杨家的祖先也是秦代的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杨家人为躲避此灾,悄悄将一批国家未统一的文字资料(即以前的蝌蚪文)埋藏于附近的董社塬下的一个山洞里,在要求代代相传这一秘密时,还立下一个规矩:非到子孙成为名儒不得擅取。  
  300多年之后的东汉时期,杨震出生了。他从小勤奋好学,曾跟随太常枢郁学习《欧阳尚书》。他通达博览,尤其对古文造诣颇深。不到20岁,他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杨震不但聪颖、刚直,而且富有博爱之心。他在家乡华阴办学教书,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杨震的父亲杨宝临终之时,看到儿子如此博学和善良,便交代杨震前去搜求藏书。藏书用蝌蚪文字书写,一般人很难辨认,因此杨震取到藏书后,决定就居住在当地,建了简易草堂校书。从此,杨震精心校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开课讲学。杨震在这个无名小村一住就是30年,直到50岁那年被皇帝知道后,才收官出仕。  
  据说,出仕前杨震已经教授学生3000多人,比孔子的弟子还多,而且还有不少学生成为当朝高官,杨震也因此享有“关西夫子”的美誉,广为流传。 
  “三鳣书堂”的原名就叫校书堂,起因是杨震在此讲学时,鹳雀衔三条鳣鱼落于讲堂之前,众人都以为是吉兆。有文字记载说:“鳣鱼黄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天降吉瑞,杨震果然不久便出山入仕。他走后,他的学生把校书堂更名为“三鳣书堂”。  
  关于杨震为人,还有一则故事写于古书。杨震一心一意为学问、为子弟着想,当他出仕入官任莱州太守,上路经昌邑县夜宿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他推荐之恩,带了十斤金子连夜送到杨震所住的驿馆。杨震见了金子,批评王密说:“咱们是同僚,也是老朋友了。我知道你,才推荐你当官为国家效力的,你怎么不知道我呢?”王密解释说:“正因为我知道你,才深夜来访,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收起金子走了。后来,昌邑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杨震,在昌邑县修了杨震庙、“四知堂”和纪念塔。 
  杨家的后代为他们曾经的祖先而感到骄傲,每年都有人到“三鳣书堂”拜谒。说来也巧,1999年5月3日,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30多位杨氏后裔,组成弘农杨氏寻根拜祖团,在杨家村拜谒杨公祠,并举行祭祖仪式。当天上午,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群白鹳从杨氏宗祠上空飞过,送来一条鳝鱼,正好掉在祭祖现场。祭祖团成员顶礼膜拜,口称显灵。据称,这条鳝鱼后来被杨家村中学副校长杨成民放池饲养。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