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豫西名吃“大营麻花”
2014/2/18 23:54:0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春节期间,在准备走亲访友的礼品时,我和妻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物美价廉的豫西名吃——陕县“大营麻花”。正如几位亲戚说的那样,在三门峡工作生活的人,不隔三岔五地吃根“大营麻花”,心里还真觉得缺点啥。想想也是,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外地人,如今麻花未到,口水却先忍不住了。

    “大营麻花”以原产于陕县大营镇大营村而得名。这种麻花长约一尺,黄焦透亮,棱角分明,久放不干,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便于保存。不论是刚炸出的,还是装箱存放一段时间的,吃起来都香甜酥脆、十分爽口。有次我取了根已经存放两个多月的“大营麻花”,不料没拿好,掉在地上的麻花瞬间碎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捡拾,其酥脆程度可见一斑。

    “大营麻花”可以干吃,也可以加热水烫鸡蛋泡着吃,做法便捷,口感酥嫩绵软,味道醇香扑鼻,深受人们喜爱。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三门峡时,品尝了“大营麻花”后风趣地说:“这东西没有牙的人都可以吃!”2001年9月,曾有人炸出一根长2.66米,直径0.3米,重达88公斤的巨型麻花,成功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大营麻花”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大营麻花”始创于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先是用温水和面、发酵,再兑入食盐、鸡蛋、糖等调料,搓条合股成蚕蛹状,油炸后拉开,制成型。初期的“大营麻花”为软面型,由于面中含水较多,口感不够酥脆且不便保存,十九世纪中期又创制了硬面麻花,经过多年不断的传承改进,终于发展为享誉全国的名吃。

    据村中的老人回忆,“大营麻花”的创制还有一个有趣的起源呢。据说明朝末年,陕县大营村一带毒蝎肆虐,为害乡民。后来人们为了诅咒蝎害,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了麻花。如今,“大营麻花” 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平安康乐的新寓意,成为极具豫西民俗文化风情的待客及馈赠佳品。

    正这样想着,妻又在楼下催了,启程,去买“大营麻花”!

 

分享到:
作者:刘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