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一路上有你
2015/3/17 22:51:0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今年,《三门峡日报》迎来创刊30周年。一路走来,温暖相伴,就像和智者同行一样,让我终身受益。

  1985年《豫西报》创刊的那年秋天,我从乡下进入卢氏一中学习。在卢氏一中的3年时间里,经常站在学校的阅报栏前看橱窗里张贴的报纸,《豫西报》就是其中的一份。那时,我最爱看的应该是《豫西报》的“伏牛”文艺副刊。渐渐地,来自伏牛山的我,内心深处的文学种子随着“伏牛”悄悄生根发芽了。高二到了文科班后,我除了写作文记日记外,还参加学校文学社,参与编辑油印文学刊物,并悄悄地背着同学和老师试着写稿。青葱岁月,青春飞扬,因此让生活增添了文学和油墨的芳香;理想灿然,梦想绽放,也因此让未来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想象。

  1988年,《豫西报》更名为《三门峡日报》的那年秋天,我进入豫西师范学习。在该校的两年时间里,我去的最多的课外场所就是学校的阅览室,看得最多还是日报的文艺副刊。那时,汪国真、席慕蓉成了在校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谈诗论歌成了我们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在那时,我也开始把自己的诗歌、小小说习作往《三门峡日报》投稿。1990年3月的一天,我在学校阅览室习惯性地翻看报纸,当翻到“伏牛”副刊时,内心突然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我的小小说《撞红灯》被发表了。我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看着上面那既陌生又熟悉的每一个字,内心感到无比甜蜜和兴奋。文章的末尾还配有“伏牛”的一幅插图:高山流水之上,一轮红日金光四射,几只小鸟振翅飞过……虽然这篇文章很小很稚嫩,但第一次发表作品的喜悦,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三门峡日报》的温暖和鼓励,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芳香和文学的魅力。从学校毕业之后,因为喜欢文学写作的缘故,我进入了崖底乡政府工作,对《三门峡日报》的关注和喜爱也与日俱增,它不断地激发着我拿起笔写文章的热情,偶尔也有些小豆腐块见诸报端。

  1992年,我在日报周末版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社会见闻,如《街头出现苏联货》《金秋京城书香浓》《骗卖锁边机》等。1993年春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下海到北京,从此过上了漂泊的日子。行走天涯的10多年,因为生活所累,竟然搁笔不写了,而心里总好像长了草一样荒芜。我知道心中那份文学梦从未因为漂泊而破灭,我知道内心的向往和归属也没有因为行走所改变。

  2007年初,我第一次开了博客,重新拾起了久违的文学梦,在博客上陆续写下了对于家乡的回忆和儿时的记忆。后来,我在“晨风文苑”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家乡的记忆碎片。《十五耍社火》《正月看大戏》《他乡忆清明》《年画的记忆》《声音的记忆》《那些远去的书信》《粽香飘飘端午到》《家乡的山野菜》……那些如烟往事,那些流年碎影,都抒发了我对家乡那份执着的、浓浓的感情。

  我和孟国栋总编因为文学和家乡的话题经常互动,彼此慢慢熟悉起来。他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对文学写作有了更充足的信心。随后在博客交流和写作投稿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伏牛”副刊的编辑郭远庆老师,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他的精心修改,才得以最终见报。可以说,是共同的文学情结让我们有了交往,是《三门峡日报》让两位老师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回顾梳理和《三门峡日报》结缘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颗颗艳丽多彩的珍珠,串起了我的美好回忆。原来,我的记忆里深藏着的竟然都与文学情结和乡村场景有关。我知道,我的生命离不开文学,因为文学的力量无处不在;我知道,我的生活离不开农村,因为农村是我的生命之根。

  30年来,从读者到作者,再从作者到读者,我和《三门峡日报》结下了无尽的情缘,它丰富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漂泊在海角天涯,无论行走在高山大川,我和它一路相伴,彼此间温暖如初。

分享到:
作者:◆ 卢辉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