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寻访曹靖华故居
2014/11/25 22:43:07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近日,应好友相约,去卢氏县游玩。经过五里川镇,特意寻访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的故居。

  曹老的故居在五里川镇河南村路沟口村,我们一路打听,路人热情引导,来到了路沟口村。村子不大,群山环抱,房屋高高低低,大多是一些土木结构,白墙灰瓦,古朴简约。有的农家猪圈就在路边,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一副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就在眼前,看上去格外亲切。

  曹老的名气这么大,故居就在这里,本想着应该有标志牌的,但沿着进村的小路一直往前走,直到快出村了也没见到标志牌,只好向路边的大嫂打听。她说,我们走过了,曹老的家就在前面那道巷子。我们就折回到那道巷子。小巷不深,前行几十米,往右一拐,见到一个门楼,不用问,也知道是曹老的家了。门楼的砖瓦灰暗,已失去往日的色彩,只有瓦上的青苔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沧桑。

  故居有两道门,二门外有东西耳房各两间。进了院子,正面是四间上房,两边是东西厢房各三间。由于常年烟熏火燎,屋檐变得面目全非,木门框和门扇也有些走样,依稀可见门上贴着的对联:“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泣桃花万树红。”屋檐下的墙上挂着金黄的玉米,一块“曹靖华故居”的铜字牌匾熠熠闪光。

  一位四五十岁、脸庞黑瘦的男人端着碗,正在西厢房门前吃早饭,吃的是焦黄的糁子稀饭。见到我们,他热情地请我们吃饭,谢过之后便聊起来。他说,他是曹老的侄子辈,还没出“五服”,上房就是曹老的居所,这老房子有些年头了,现在曹老的亲侄子住在里面,今天他不在我们进不去了。我们这才看见,上房的门是锁着的,墙上贴着介绍曹老生平事迹及发表的文章,仔细拜读了好久,我们就在门前合影留念。虽说只是无名小辈,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曹老心存一份敬仰和喜爱之情。

  就要离开时,一位中年妇女走了进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说她就是曹老的侄媳妇,现在看守着这所老房子。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中堂挂着一幅《伏牛山水图》,两边的楹联是“耕读传家风,勤俭持庭园”。画的下边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曹老的半身铜像,目光如炬,神采奕奕。中年妇女说:“我伯的儿女都在北京,我们照看老房子。”问她见过曹老没有,她说没见过,因为丈夫是曹老的亲侄子,他常去北京。

  老实说,故居里没什么可看,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看着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但在如此简陋的地方,却诞生了名闻世界的曹靖华先生,让人感慨不已。但曹老故居目前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在小巷的深处,看见了一眼井。砖围的井台,辘轳把上的铁绳索,让我想起了故乡村子里的井。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井了?仔细想想恐怕有二三十年了吧!站在井口,朝下望去,井有六七丈深,井壁上青苔累累,还意外地发现长有一棵小树,叫不上名字,但绿绿的,很有生机。“这井有200多年了,水可好了。今年天太旱,水位下降,水少了,但一直有。”一位前来打水的大嫂向我们介绍。我帮她打开锁,挂上水桶,随着“咕咕噜噜”的声响,桶下到井里,我笨拙而又吃力地摇着辘轳,不一会儿就打上来了一桶水,只是水稍稍有点浑黄。大嫂说,沉淀一会儿就清了,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吃这水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曹老也一定是吃这水长大的,因此对这井这水也有了一份感念。

分享到:
作者:◆ 王院华 网络编辑:徐伟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