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回眸三十年
2015/3/24 23:14:06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在我目不识丁的孩提时代,总能见到慈祥的父亲读报的身影。偶尔兴高采烈时,他便手指着报纸上的大标题说:“人民!”后来,我就学会了写这两个字。

  父亲17岁就与几位同学穿越封锁线,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投奔时任豫皖苏军区组织部长的兄长林亮,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父亲的名字叫林瑛,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他先在战火硝烟、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后在和平年代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他与母亲梁淑芬的结合,是由上级指定。父亲给我们兄妹取的名字,都带单立人的偏旁部首,教育我们从小就要热爱人民。

  我因工作关系,每天都必须读书看报。虽说现在网络发达,但读《三门峡日报》却是不可或缺。屈指算来,日报创刊已经30年了。再好的朋友,若能持续30年的友谊,那无疑成了至交。我与日报的交往,虽历经30年的风雨沧桑,谈不上密友,但至少是故友。它的诞生成长、发展壮大,一直贯穿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使我须臾不敢忘怀。

  回顾我与三门峡日报的结缘,还得说说已病逝的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凤超先生。那时因为写作,在市文联首次颁发的文学奖中,我与另外几位作者名列榜单,引起了马凤超先生的关注。在一家小饭店里,他约我谈了近两个小时。时逢《豫西报》创办伊始,急需人手,他问我愿意不愿意到报社工作。当时因行政区划调整,报社不久就要迁址三门峡了。马总说:“如果你愿意来,至少得干够10年,不要求调动。”我那时想调回老家,一时没有表态,此事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我一如既往地关注着这张报纸。始终以为,它就是沙漠绿洲中的一株生机勃发的榕树,总让人感到凉爽;又仿佛黎明前一点烛光,秉烛前行,照亮航向。它有我许多难忘的良师益友——宋景芳、段全绪、杨建平、吉拴午、汤有国、贾铁、赵安基、曹雪琴和已故的张改成、胡龙光等。

  1989年3月4日,我乘长途汽车行驶至信阳市商城县李集乡路段时,车辆发生故障抛锚,司机借口车辆无法修复,竟然抛弃30余名乘客扬长而去。我们车上的人饥寒交迫,幸亏老区人民热情地款待我们,供吃供喝,晚上还用稻草给我们铺了地铺。直到次日,司机才露面了,他把车修好后继续前行。一路上,大家纷纷谴责司机不讲道德。车到合肥后,我将此事撰文向媒体反映,《安徽日报》等媒体先后予以发表。受到舆论批评后,该司机供职的运输公司还在各家媒体公开道歉。稿件后来被评为安徽新闻奖和安徽交通新闻一等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为此,《三门峡日报》的记者梁有才老师还采访了我,又将此事刊登于日报。

  如今多年养成的习惯,有稿必投《三门峡日报》,有报必看《三门峡日报》。我始终忘不了,三门峡日报社现任社长、党委书记李万泉当年从洛阳远道而来,我们一同到三门峡大坝采访劳模张德举的事迹,在日报发表后引起众多关注;我始终忘不了,曾与日报现任总编辑孟国栋和《中国水利报》记者共同采访卢氏县率先建成国家级水电电气化的事迹,在该报头版头条刊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但无论如何,《三门峡日报》仍然是广大市民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门峡日报》,衷心祝贺你三十华诞!

  在此赋诗一首,以此作结:“庆功盛宴邀读者,贺喜捷报传崤函。三城五县访民生,门敞纳贤革故弊。峡谷中流砥柱磐,日出东海辉黄河。报春鼎湖掀巨浪,卅载积累藏珠玑。周而复始新纪元,年富力强谱华章。”

分享到:
作者:◆ 林杰 网络编辑:徐伟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