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八版 -> 内容
家乡的井
2015/8/17 23:14:1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那里山恋起伏,土地贫瘠,虽然离黄河很近,但由于地势高,因此既没有饶村的潺潺小溪,也没有清澈甘甜的山泉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人们就在村里打井,再把雨水引进井里,以供生活之用。

  打井的时候,要先选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锄头挖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口,挖到一定程度就将土用铁锨铲出来,再往下挖,这样挖一阵子铲一阵子,井就在挖铲中一点点变深。在深挖的过程中,为了更宽敞,要把井的直径慢慢地扩大。随着井深的增加,出土越来越困难,这时就不能再用铁锨来铲了,人们就改用吊篮,就是用一根结实的绳子,一端系上一个筐把土吊上来。井的雏形挖好后,就要解决进水口的问题,人们在井壁的高处一侧挖一个长长的凹形槽与外界相连,进水道挖好后人们就用石头或者管子铺上,然后再铺上土与其他的地面相平。这样下雨时雨水就顺着这个管道流进了井里。

  为了让井坚固美观且不渗水,人们会用水泥将井底糊一下,也会在井壁的高处箍一些石头,井口上凿一个石头井口。箍井的石头要求不高,只要是普通的石板儿就行了,凿井口的石头要求很高,必须是面积很大又具有一定厚度的大青石。石头找到后,人们先用小钢钎小铁锤将大青石的面凿平,再在大青石的中间凿一个比水桶稍大一些的大圆孔。凿好后将这块儿中间带着大圆孔的大青石压在提前挖好的井口上。这样一口井就挖好了,然后再在井台旁装上辘轳,一口井就全部挖好了。

  有时没有大大的大青石用来凿井口,人们就会用一块儿一块儿的石板儿在井口上垒上好些层,留一个比水桶稍大的口,这样的井也会十分坚固。由于条件所限一些井旁边也不一定装辘轳。

  最初我们村子有三口井:位于村子前面的两口井流进的是村子高处大场的干净的雨水,是让人饮用的;位于村子下面的一口井流进的是各家院子里不干净的雨水,是专门给牛喝的。后来随着土地分给了家家户户,各家也渐渐地有了自己独立的小院子,有了独立院子的人们开始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井,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水井。这时水井旁也没有了辘轳,因为人们在井里装了小水泵,只要一通电,水就顺着管子直接流进了家里的水缸里。

  后来,人们开始慢慢地进城了。最初只是年轻人进城打工,家乡的井依然供着剩下的老人妇女孩子用水。渐渐地妇女孩子老人也都进城了,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人了,家家户户的大门几乎都上了锁。家乡的井与院子一起被人们搁置在了村里。

  家乡的井就像纺花车织布机犁耧等工具一样,曾经在人们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地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只留给人们曾经的生活痕迹和飘在心头的淡淡情丝。

  从家乡井的淡出中,我看到了历史行进的步伐。

分享到:
作者:○郭俊玲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