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社会新闻 -> 内容
一样的爱情 不一样的恋爱
2015/8/19 22:40:19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是我国古老而喜庆的民间情感节日,因为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而增添了浪漫色彩。因此,七夕节也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人们对爱情的浪漫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但是,恋爱方式随着斗转星移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的恋爱方式都深深地烙着一个时代的特征,耐人寻味。日前,本报记者走访了我市数对不同年龄段的夫妻,听他们讲述不同年代的恋爱,感受中国式的浪漫爱情,以及在爱情中沉淀的最宝贵的人格品质。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先结婚后恋爱

  相濡以沫一辈子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婚姻中许多青年男女往往没有自由浪漫的恋爱经历就开始了婚姻生活,但先结婚后恋爱也蕴含着一种别样的幸福。家住三门峡市老干部休养所的梁新田和裴桂英今年都已91岁,8月18日,他们笑着向记者讲述起长达74年的恋爱往事。

  1940年,梁新田和裴桂英正值16岁,分别居住在山西省阳城县东冶镇的两个村子。裴桂英眉清目秀,梁新田也一表人才,但两人互不认识。

  “有一天,他家里人来找我父母商量婚事,很快就订了婚。订婚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场,也没有见面。我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后来听说他家里比较穷,也没什么彩礼。”裴桂英回忆说,1941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从那之后两人才真正开始了恋爱,然而动荡的年代又让他们不得不两地分居。婚后不到一年,梁新田参加了晋阳游击队,走上抗日道路,裴桂英按照当地风俗回到娘家生活,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婆家团聚。裴桂英和丈夫一别就是六七年,对于心灵手巧的她来说,做针线活是她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几年时间,她为丈夫缝制了许多双布鞋。当时村里有人问裴桂英:“如果他20年都不回来,你还会不会等他?”裴桂英说:“他就是50年不回来,我也还是他的人。”

  后来,裴桂英随军到了部队,跟随梁新田辗转来到河南,1958年在三门峡安了家,养育了6个子女,一家人其乐融融。女儿梁玉兰说:“母亲是标准的贤妻良母,父亲年轻时胃不好,她总是变换花样做各种好吃的,差不多3年时间就把父亲的胃养好了,她对父亲的悉心照顾就是对爱情的最好诠释。”梁新田对裴桂英一直以来的付出十分感动,但早些年家里生活困窘,他的工作又很忙,顾及不到家。所以退休后他决定用实际行动弥补对妻子的亏欠,无微不至地照顾起了妻子。这些年,随着他们年纪越来越大,梁新田更是每天提醒妻子按时吃药、做足疗,摸索着走进厨房为妻子煮水果。裴桂英每次拄着拐杖下楼散步,他都会拄着拐杖扶她上下楼。梁新田笑着说:“老头和老婆要互敬互爱。”

  几年前,子女们带着80多岁的梁新田和裴桂英去照相馆补拍了一套婚纱照,照片里的这对夫妻笑得很甜,爱情在漫长岁月中从未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程倩)

  上世纪60年代:

  情书称呼用“同志”  畅谈理想同进步

  上世纪60年代,组织介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当时婚恋的主要方式。

  家住市区新欣小区的王铁生今年69岁,回忆起当时与妻子恋爱的过程,他显得尤为激动。1966年,王铁生和妻子经人介绍认识,1968年结婚,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那时候的情书很质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二字,写情书的格式也很固定,以‘某某同志’开头,以‘致革命的礼’为结尾,内容多是讨论形势。”王铁生说,他在恋爱时也给妻子写过一封情书,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给妻子,结婚后才把写情书的事告诉妻子,为此还招来了妻子的“埋怨”。

  据王铁生回忆:“俩人去看一场电影,互相畅谈理想,共同奋进,共同提高,是我们那个时代再时髦不过的事了。”说着,王铁生拿出了泛黄的结婚证。“我们第一次约会是在村里的小河边,我俩坐在河边,稍微近一点都不敢,怕被别人看到。”王铁生的妻子林阿姨说,两年的恋爱,虽然两家同在一个村子,但是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们结婚那会儿,婚礼是不允许大操大办的,也不流行送礼。”林阿姨说,她和丈夫也没有举行婚礼,后来得到消息的好朋友为了表示祝贺,买了两个小圆镜子送给她,这也是林阿姨收到的唯一的结婚礼物。现在这两个镜子已经生锈,林阿姨还是摆在桌子上。

  采访结束时,王铁生这样总结自己47年的婚姻:“爱情和婚姻这样的人生大事在组织和事业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样的婚姻和爱情往往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的很多朋友都说,很奇怪啊,年轻的时候总是吵架,现在却越来越离不开对方,干什么都想两个人一起去。”

  (本报记者 汪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学恋爱像做贼  “三转一响”是“标配”

  现年54岁的李锁升是渑池人,1982年考上了郑州一所大学。他告诉记者,刚上大学那会儿,男女同学之间几乎都不说话,后来彼此熟悉了才开始有一点接触,“当时大学里不让谈恋爱,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

  那时候学校里有座假山,一到晚上9点,学校的值班老师就会拿着手电筒到假山上“巡逻”,情侣们一看到灯光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拔腿就跑。谈恋爱的学生去看电影也会分开走,一前一后隔着几十米的距离,到了电影院门口四下看看没有熟人,才一起走进去。

  除了约会、一起看电影外,写情书也是当时大学生谈恋爱的流行方式。李锁升告诉记者,他和爱人英子是上大二时认识的,当时是他主动写情书追求英子的。第一封情书写好后他觉得不满意,就撕了重写,如此反复了十几次,一封情书用掉了半本稿纸。“主要是怕写得不够好被对方拒绝,也怕同学们知道了丢人。”情书写好后他悄悄送给英子,不久就有了回音。“她没有拒绝但也没说同意,我当时激动得不行,心想应该有戏,所以就每周都写。”李锁升说,在他坚持写情书快一年后,英子终于动了心。当时,这件事只有他同宿舍的几个“铁哥们儿”知道,成功度过大学期间的“地下恋情”,毕业后回到渑池参加工作不久,李锁升和英子结了婚,如今快30年过去了,他们的婚姻一直很美满。

  相比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今年53岁的张雪梅的恋爱、婚姻经历也很有代表性。

  “那时候的人都比较单纯,很保守。”出生于洛阳伊川、现居住在三门峡市区的张雪梅结婚30年,婚姻一直美满幸福。她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年轻人谈对象都是熟人介绍,简单交往几次,如果彼此满意,恋爱关系基本上就确定了。1985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张明现,一年之后,两人便结了婚。

  “那时候交流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很多时候都是把想说的话写成信邮寄给对方。”张雪梅说,从认识到结婚她和丈夫只见过几次面,“他偶尔会到我家帮着干农活,结婚前我们俩人去逛过一次商场,他给我买了件的确良衣服”。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我们那彩礼的标配,俗称‘三转一响’,就像现在结婚时买房子一样,即使结婚时没有,婚后也会慢慢添置。”张雪梅说,当年结婚的时候,张明现家里只有一辆“凤凰”牌的旧自行车,婚后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他们又逐步添置了缝纫机。虽然结婚时没有达到“标配”,但他们一样生活得很幸福。

  (本报记者 张朝峰)

  上世纪90年代:

  鸿雁传书诉相思  志同道合最重要

  “萍,我已经安全到达部队,不知三门峡一别后,你是什么时候回家的,你走后,我心中特别难受,漫长的相思,短暂的相聚,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盼来属于我们的那片天空……”这是一封写于1994年5月8日的家书,言语间尽是细腻深厚的相思之情。“应该算是情书吧!”摩挲着泛黄的稿纸,信件的主人丁学修微笑着说。

  丁学修生于1970年,三门峡市区人,1989年应征入伍并到天津某部服役,1991年经战友介绍和南阳姑娘陈萍相识。“最开始通信时相互寄了照片,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慢慢发现我们的共同话题也很多,信也就越写越起劲了。”直到1993年年底,陈萍到天津探望丁学修,两个人才第一次见面。“高个子,眼睛明亮有神,心里当时就认定她了!”丁学修回忆起刚见到陈萍时的感觉。“我很喜欢吃酸甜口味的食物,他就请假带我到天津市区吃冰糖葫芦。”陈萍告诉记者,尽管当时社会的婚恋观已比较开放,但由于丁学修军人的特殊身份,两人走在街上还是一前一后,连手也很少牵,通信才是两人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陈萍说,她和丈夫从1991年相识,到1995年结婚,互相写有200多封信,一周至少一封,内容十分丰富,从相互介绍性格、爱好、缺点,到倾诉烦恼、思念、梦想。透过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两人彼此欣赏,感情逐步加深。结婚后,已被提干的丁学修未满转业年限,“两地书”还在继续。“尽管当时有了电话,但中间转接很麻烦,长途话费又很贵,只能偶尔打电话听听她的声音,还是以写信为主。”丁学修认为,书信有着时下便捷的网络无法取代的美妙感受,“每寄出一封信,就会在心里想象她收到信时的表情。每次收到她的来信,就开心得像捡了宝贝一样,就连等待的时间都是那么甜蜜……”陈萍则说:“还没有结婚时也有很多人给我介绍对象,但都不了了之,我俩能走到今天,大概是因为相同的爱好追求和互补的性格特点吧,而这些都是在通信中慢慢了解到的。”直到1999年丁学修转业回家,两人的信件整整放满了4个大纸箱。“我们刚结婚没多久,社会上开始流行给女士送玫瑰花。一次我回家时给她买了一束,谁知却被她教训乱花钱,但我看得出她是开心的。”丁学修一脸幸福地说。       (本报记者 刘晨宁)

    进入21世纪:追求自由和浪漫手机电脑不可缺

    进入21世纪,年轻人在恋爱时越来越追求自由和浪漫,手机、电脑和QQ是恋爱的必备工具,看电影、K歌、送玫瑰花是恋爱时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

    家住市区金木路的张倩今年25岁,再有1个多月就要步入婚姻殿堂,她和男友陈昕相恋已经7年。“我们的恋爱历程还挺丰富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张倩告诉记者,第一阶段是她和男友在大学时期的异地恋,第二阶段是大学毕业后两人回到三门峡工作期间的恋爱。 

    “我和男友是多年的同学,不过从大一才开始谈。”张倩告诉记者,2008年她考上了许昌的一所大学,而陈昕考到了哈尔滨。刚上大学那会儿,他们并没有恋爱,只是经常发短信联系。渐渐地,两人产生了情愫,2009年暑假前,陈昕在电话里向张倩表白了。“当时他在电话里说得挺朦胧的。”张倩笑着说,令她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陈昕就专门跑到许昌,正式向她表白,两人从此确立了恋爱关系。

    “刚开始交往就是每天发短信。”张倩说,当时他俩把想对对方说的话全部编成短信,你一条我一条地互发,虽然速度很慢,一条短信还要收取一毛钱,但是恋爱中的他们经常是乐此不疲。后来,手机开通了GPRS,他们通过QQ和飞信交流,可是由于当时网络不太稳定,经常会断线,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不能及时地收到对方的信息,还误以为对方不理自己了,从而产生一些矛盾。到大四的时候,张倩的宿舍里接上了网线,电脑上视频聊天成为他们恋爱的新方式。 

    看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张倩清楚地记得,2011年的情人节前夕,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上映,当时都在三门峡过寒假的她和男友一起相约去看,由王菲和陈奕迅演唱的主题曲《因为爱情》把他们感动得一塌糊涂,那首歌也成为他们恋爱时期永远难忘的经典。

    2012年张倩和陈昕大学毕业,双双回到三门峡工作,结束了异地恋的他们因为距离近了,恋爱方式也更加浪漫了。“经常一起牵手去公园散步、看电影、共进烛光晚餐……”张倩说,每当遇上情人节,陈昕还会给她送上一束玫瑰花,然后他们一起去看爱情主题的电影,每每这时,看着电影院里一对对恋人,他们也尽情地享受这份美好。

    如今,经过7年的爱情长跑,这对恋人终于要迈入婚姻殿堂了,看着浪漫唯美的婚纱照、闪闪发亮的钻戒,张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本报记者 李博)

  梁新田搀扶在楼下散步的老伴上楼。
  本报记者 程倩 摄

分享到: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