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人生最好的知己
2015/2/4 0:22:1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1990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家里的课外读物只有20多本小人书,故事情节我都能背下来,时常因无书而读感到苦恼。在村里当文书的父亲爱看报纸,每次去乡里开会,总会带些《三门峡日报》回家在饭后阅读。不久,当时还是小报的《三门峡日报》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成了我的课外读物,丰富充实着我的精神生活。此后多年,每天阅读日报成了我读书学习、工作之余“不见不散”的心灵之约。

  上中学后,我爱上了文学,对《三门峡日报》的痴情如热恋的男女,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副刊是我的最爱,阅读过后总会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期报纸的到来。那时,我收藏保留副刊、摘抄或剪贴保存报上的生活小常识成了我的爱好。1995年9月,我到郑州上学后,读不到家乡的报纸,心中难免失落。为弥补这种缺憾,每个假期我都会收集报纸,关起门来,用几天的时间阅读完手头的报纸。在阅读了日报副刊上无数的文章后,我便把对生活的感悟写成一篇篇文章,认真地抄写到方格稿纸上,以信件的形式投到报纸、杂志和电台,但投去的稿件大都石沉大海,写作的动力和投稿的勇气被接二连三的失败消磨殆尽了,文学梦也就这样搁浅了。

  参加工作后,我每天都坚持阅读《三门峡日报》。每逢单位开会,会议室别人扔弃的报纸,我都会如获至宝地拾起来阅读,读到“文明生活”“伏牛”“桃李园”等版面,我会码放整齐珍藏起来,对人物通讯、评论、健康等文章分门别类地剪下来贴在自制的本子上。每当遇到工作闲暇,我就研读与揣摩,并写了大量的读后感。受报上文章的启发,在夜深人静时,我开始尝试着写散文和随笔。老实说,我的写作完全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害怕别人知道笑话我是自不量力。2002年9月27日,我看到日报七版“百姓话题”栏目开展“信用节”征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一篇300字的稿件,经编辑删简后变成123字的微评以“一分钟点评”的方式予以刊发了。当时的编辑老师是胡晓萍和刘亚红。那个微评虽然连个火柴盒的面积都不到,但我至今还对两位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正是这篇微评再度点燃了我的写作激情,给予了我莫大的精神鼓励。那几年里,我期期都参与“话题”版讨论,先后有多篇评论在该版刊发。

  经过几年坚持写稿、投稿,我先后在日报的“伏牛”“心语”“教育”等版发表散文、随笔及新闻稿件120余篇,2006年被日报评为“十大热心读者”。

  2007年1月25日,让我终生难忘。这一天,报社领导李万泉、孟国栋亲自到我农村的老家看望我,送去了对基层通讯员的关爱,并免费赠阅了一年的日报,鼓励我多提意见多投稿。同年,我还被报社聘为特邀通讯员。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篇文章,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让我一次次叩开了省报及外省媒体的大门,让我的文章走出了三门峡,相继在《河南日报》《中国人事报》《楚天都市报》《演讲与口才》《时代青年》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评论500余条。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报社领导的关心和编辑老师的厚受,更离不开长年累月地坚持阅读日报。

  婚姻尚有“七年之痒”,但我对日报的爱却如初恋时的一见钟情,不离不弃,并成为它最忠实的读者之一,因为我坚持阅读日报24年。我家屋子的一面墙堆放着厚厚的几大撂日报,剪报本100多本。邻居串门时,都劝我把它卖掉,但我却舍不得,因为它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24年来,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多累,我总会抽出时间去阅读报纸。

  如今,网络开启了便捷的阅报通道,打开电脑,我首先点击的是西部在线网,查看日报当天刊登的内容。在网上阅读过后仍觉得不过瘾,报纸送到手后我还会两次阅读。在报刊从林中,《三门峡日报》只是其中的一棵树,但它在我心中是最美的风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民生民情民意,皆在其中。它传递的是三门峡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好声音”,讲述的是三门峡人的精彩故事,每次点击或打开阅读,我都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日报就是我最好的知己,就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就是一位无声的亲密朋友,就是一个智慧的长者……

 

分享到:
作者:◆ 刘军锋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