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内容
待在古镇不想走(组图)
2013/8/12 15:52:5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文/图 梁有才
 
  从四川省雅安市向东北行十多公里,便到了著名的上里镇。当地人称上里镇为上里古镇,它依山傍水,风光旖旎,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上里镇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镇,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
  
  据史料记载,上里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五大家族各有千秋: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上里古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诗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游客踏上石板道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溪流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这里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近年来,《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一批影视剧都来这里取景,为当地的旅游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游客逐年增多。就在我们在青石铺就的古街上徜徉时,忽然看到很多学生坐在街边的石阶上,目光盯着一座古桥写生。一问,才知上里镇早已是绘画者绝佳的写生地了。
  
  上里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景点有舍利塔、清代立交桥、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红军石刻、韩家大院、二仙桥、白马泉等,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
  
  舍利塔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时所建。
  
  清代立交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为三卷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清代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处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据说院内雕刻十分精美,历经三代人才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
  
  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二仙桥,是单孔石拱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之韵。至于“二仙桥”名的来历,民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上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上里古镇早期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以本地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至今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上里古镇的经济并不太发达。与繁华的江南古镇相比,上里也多少透出些乡间的拙朴,并不那么著名。但是,你若有机会到那里,尽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风格的寂静中徜徉,在山水掩映的田园里出神,到干净整洁的小店里品尝风味小吃或在大树掩映的茶摊上品茗。此时,你若不小心抬头看到古镇上那些历经千年的参天大树或古建筑,你也许会陷入史海沉钩之中,待在古镇不想再走。
  
  

 

 

 

 

 

 

 

 

分享到:
网络编辑:梁有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