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麦收之记忆
2013/6/26 20:53:1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前奏:置办农具

  麦子差不多“六一”成熟,成熟半个月前是农具交易最火的时段。

  主要的收麦工具如镰刀、桑木叉、木锨、扫帚、簸箕,次要的如帽子(有麦秸秆帽也有高级一点的竹篾帽)。虽然那时天气已经转热,但为了能跟父母逛集市,再热的天再远的路我都要跟了去。总觉得父母购买收麦工具太爱讲价,讲半天价也就便宜一两角钱。但是,给我买烧饼、买小人书却爽快得很——哪有父母不疼爱子女的。

  收麦工具买回来了,父亲还要重新修整一下。如把镰刀反复磨刃,给木锨头穿铁丝加固,给扫帚及簸箕再加一遍粗绳或细铁丝,目的是让这些工具更加结实耐用。印象中曾见过一把铆了四块铁片的木锨,木锨头磨损了近一半儿。

  收割:披星戴月

  收个麦子何以“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其实这种趁着夜色或凌晨三四点起床收割麦子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老天似乎有意考验人,麦子成熟时天气炎热,大中午收麦子人晒得受不了。夜间或清晨收割麦子一来能防炸籽儿,二来天亮用架子车拉回麦场正好晒晒。

  起得再早,都要吃早饭。印象中的早饭总是“滚水泡馍”:把水烧开,把馍切成片,用滚汤一浇,放些葱花、滴些棉籽油就开吃了。临走,带几个馍、洋葱头或青辣椒,提上水,这便是中午饭了。由于起得太早,因此中午12点那顿饭又叫“烤晌饭”。

  收割工具很锋利,怕出意外,大人有意放松监管,由着小孩子“偷懒”。收割接近尾声时,孩子们或跟着母亲捡拾麦穗,或拉着笨重的铁耙在麦茬地里转来回,搂麦穗。

  打场:麦收高潮

  麦子从地里抢收回来,需放在打麦场暴晒,然后给牲口套上碌碡碾,再用桑木叉挑去麦秸秆,聚拢麦粒儿,最后用木锨扬走尘屑,麦粒儿就能装袋了。

  我目睹过人拉碌碡碾麦,经历过牛拉碌碡碾麦以及最难忘的脱粒机打麦。

  虽然麦收时节天气炎热,但说下雨雨马上就来,甚至连下数日。我印象中有一年阴雨不断,收回到麦场的麦子发霉长芽,于是脱粒机就成了麦场上的主角。

  那场面不亚于一场战争。人们采取联合作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机器轰鸣,灰尘飞扬,所有人都不敢怠慢。力小者接力传送,力大者用桑木叉挑,接麦粒儿的妇女们都是一路小跑。

  既然是战争就难免有伤亡,因为这“铁老虎”,有人被飞轮打断一截手指,有人因此甚至失去一只手掌甚至半截胳膊。

  晒麦:也有故事

  碌碡碾也罢,脱粒机也罢,最后的麦粒必须晒干透才能入库,否则会发霉。小孩子大多担任看麦重任。

  其实,大人让小孩子看麦是为了腾出手去干别的活。把看护麦子的重任交给小孩子不保险啊!就拿我自己来说,父亲说差不多半个小时“搅一个来回”,我总是偷懒:东西走向搅一遍,南北那一遍就不搅了。若父亲问搅过麦子没有,我便说:“搅过两遍了。”

  最失职的是跑别处玩去了,结果谁家的鸡、猪逮住机会猛吃几口。通常看麦的人都会相互照应,及时把鸡、猪赶走,否则损失就大了。

  小时候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父亲和母亲一时从地里赶不回来,我用扫帚扫、用簸箕推,最后还是有很多麦粒被泥水冲走了。

  如今,家乡种麦子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家都有苹果园。“同样一亩地,种麦子跟苹果比收入差得太远!”这是我父亲的话。

  上述那些场景只能埋进记忆深处了。

分享到:
作者:徐新格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