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内容
高春芳:从深山走出的将军名医[图]
2012/8/23 0:33:06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2012年5月17日,记者一行如约赶到洛阳,采访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高春芳。他中等个子,身材微胖,国字形的脸上写满和蔼可亲,两眼炯炯有神。他与记者一一握手,连表谢意:“感谢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感谢家乡人民的厚爱,感谢你们的辛苦采访!”

  记者一行入座之后,谈及曾到他家乡作前期采访的事情,他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家乡卢氏。他告诉记者,家乡的景色很美,那儿山清水秀,山梁上种着梧桐、望春花、桂花、百日红、樱花、银杏等树;沟里有九条泉,龙王庙里流出的一股泉水,有鸡蛋粗细。他盛赞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旖旎风光,欣赏双龙湾、函谷关、豫西大峡谷、仰韶大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区,肯定这些年三门峡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盛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一高”战略,将大大推动三门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乐为家乡百姓解忧除困

 

  今年春天,记者一行曾在卢氏县横涧乡马窑村李家山村民组一山梁上,看到一片片花团锦簇的望春花,正在山坡、沟谷之中盛开,充满了春天的喜气与芬芳。当地村民说,这些望春花都是高春芳让栽种的。他回家探亲时,经常对家乡人说,要多栽些望春花树木,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具有药用功能。

  村民吴建民说,这些年,春芳没少给村里办好事,大家都感念他的好处。

  高春芳是国内肛肠科知名专家,家乡有很多人托他父亲给联系看病,他只要在单位,都会热情地安排他们住院,有时候还要安排他们吃住。如果出差在外,他会安排人帮他们住院。有的村民看病钱不够,他知道了,会拿自己的钱垫上,乡亲们很感动。

  村支书李金诚说:“春芳现在已经是大医院的院长了,可他没有一点儿架子,待人非常亲切。”

  村里人原先吃水很困难,得从深沟里往山上担水。一下雨雪,十分艰难。高春芳偶然听村干部说起这一情况,很当回事儿,他从省里有关部门筹措了5万元钱,由村干部组织施工,从村后山上的龙王爷洞引出山泉,砌了蓄水池,架上塑料管,引到了家家户户,使家乡300人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村民下沟取水的历史。

  村里的山路又窄又陡,还是土路。雨雪天气,一踩上去,泥沾一脚,寸步难行,还不安全。村民出外办事,只能扛着自行车走山路。有一年夏季,春芳回家探亲,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放有深筒胶鞋,上面都沾满了泥土,他问清情况后,又想法从省里协调来40万元资金,交给村干部用来修路。这样,一条两公里多的水泥路就修成了,村民们再也不怕雨雪天气了。

  1999年,村里的马窑小学因9万元资金缺口而停建,高春芳听说后,向省里有关部门求助,又给解决了5万元。

  村里有几个贫困户,因常年有病,吃不起药,老是硬撑。高春芳每次回家探亲,都带着听诊器,主动登门为他们看病、开药方、送针药。

  因为村民们太熟悉高春芳了,说起他,总是赞美且不忘回忆他幼年的事儿。

  两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高春芳之所以去当兵,这里边还有个故事:他从小就有军人梦想,小时候喜欢看战斗片,经常带着村里的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高春芳的父亲是公社武装部部长,身上经常佩带真枪,高春芳就围着父亲转,一心想跨上真枪神气神气。有时实在挡不住春芳的纠缠,父亲就会退去子弹,让高春芳跨上真枪,真把他美死了!

  转眼到了1970年冬天,部队来公社招兵,高春芳立马报了名。看到同去体检的伙伴因体重轻被刷了下来,机灵的他在体检前吃得饱饱的,又喝了好多水。在量身高时,他还使劲踮起脚后跟儿。但由于瘦小,还是被刷了下来。高春芳只能去求助父亲帮忙,但他话还没有出口,就被耿直的父亲拒绝了。

  高春芳不想放弃,天天缠着部队招兵的同志,把心里的抱负、理想全部倾吐出来,最终感动了招兵人员。在乡亲们的敲锣打鼓声中,高春芳踏上了军旅之路……

  在高春芳家乡先期采访期间,记者脑海里已经融入了对他的初步印象。记者渴望进一步了解他的传奇经历和故事。但他太忙,不容易约到,便搜集他的有关信息:

  高春芳,1952年3月出生于卢氏县,1970年12月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留校任长征医院普通外科军医,后分别任主治军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等职。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第二军医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百名科技之星”、“全国医师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

 

  成功离不开机遇与勤奋

 

  此次采访,面对家乡记者,高春芳话匣子一打开,便侃侃而谈。

  “我小时候蛮淘气的。父亲工资低,我放学就回家干活,放过牛、耕过地、砍过柴。早上4点进山打柴,到夜里才回来。”他说,大山里的人,那时一般有两个信念:一是不怕吃苦,二是要走出大山。

  卢氏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陈赓、谢富治将军都在这儿打过仗;文人墨客较多,像曹靖华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过这些故事,初步树立了奋斗意识和远大志向。”

  他庆幸自己那时遇到几个好老师,如教他们俄语的李老师,曾给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当过翻译;新华社一位记者曾教过他语文课。“这批教师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那时就抱定决心,要考上清华、北大,走出大山,报效祖国!”

  他那时只是个35公斤的小矮个儿,每次上山都要背45公斤重的柴,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上完中学后,他如愿以偿,在新疆塔城当了一名边防通信兵。新疆风沙凛冽,一旦刮起大风,能把脸盆刮到百米开外,把帐蓬顶都能掀起来,但他们还要在野外架通信线。晚上,大蚊子咬得人非常疼。“当兵这两年,培养了我在艰苦条件下能够坚持的韧性。”

  两年后,部队从中学以上的文化程度中,选择一批战士报考军校,高春芳有幸入选。他和战友们一起,背了一包馍、一包书,坐了三天解放牌汽车才赶往乌鲁木齐。

  第二天考试,皮肤黝黑的高春芳一进考场,考官疑惑地问:“你也是来考试的?”他老实答道:“是。”

  黑板翻过来,高春芳一看,初中、高中的题都有。考官问他:“会不会呀?不会走吧!”高春芳不吭气,答了一道又一道。这时,他感觉自己的嘴唇干裂得很疼,便向老师要了一杯水喝。又答了一会儿题,考官喜悦地告诉他:“行了,明天你就到西安第二军医大学报到吧!”

  1976年,高春芳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留校分配到上海长征医院工作。

  当时,医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个子高的,到外科;个子低的,到内科当医生。但脾气倔的高春芳找到一位老红军院长,要求做外科医生 ,否则他要重回新疆部队。老院长一看这小伙子挺倔,就答应了他。

  谈及此事,高春芳还乐呢。他告诉记者,他一生有两大机遇:一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说:“我母亲不识几个字,但她说,哪怕不吃不喝,也要让我们上学。可惜,她去世早,没有跟上我享福,我很怀念我的母亲”。说到这里,高春芳哽咽了。沉静片刻,他擦擦眼泪说:“那时候,生活非常艰难,老挨饿。有时候饭不够吃,母亲就把洗碗水喝了。我如果在学校学不好,就对不起她老人家。所以,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个告诉的人就是我母亲。”第二个机遇是遇上了几名恩师。“文革”结束后,解放了一批外科主任医师,高春芳很幸运,能够在第二军医大学跟着他们学习、观摩,并在他们指导下给病人做手术。郑宝琦、高瀚、殷继曾三位教授,黎介寿、盛志勇两位院士,均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恩师。

  “跟着恩师们学习、实践的经历,成为我走向成功的重要桥梁。”他在做住院总医生的两年半中,主管全外科的急诊、会诊、手术和排班工作,吃住都在病房。

  住在4平方米的住院总医生值班室里,每天工作路线是病房、急诊室、手术室、图书馆和食堂。那时候长征医院的急诊多,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急诊手术,最多一天有8个。正因如此,才练就了他扎实的外科手术基础,同时也得到多位老师的真传。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动物实验室进行的全小肠移植、肠梗阻等动物实验。为了解决小肠移植的技术问题和小肠缺血多长时间可自生的问题,他和几十条狗在动物实验室度过了3个月。

  那些日子,全身都是狗臭味,连春节的年夜饭都是老师送到实验室的。最后,研究出离体小肠3小时可移植存活,为过度临床提供了多方面的实验依据。10年后,长征医院采用小肠移植方法为一例强碱食道烧伤的病人进行了小肠代食道手术,获得成功。

  高春芳坦言,他心中有一个最大的刺痛。他在上海长征医院上班时,亲眼看到一位24岁的姑娘见到高瀚教授哭泣不止的一幕。原来,她患了直肠癌。

  当时治疗的手段,是术后在人腹壁外挂一粪袋,导致病人不便进入社会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有的人宁死不做这样的手术。

  “我谈了一个男朋友,已经3年了,想和他结婚生子。可我做过手术,腰部带着个粪袋子,我怕失去他,没敢告诉他。大夫,您能不能把这个粪袋子给放下去,哪怕移到会阴部,我天天垫纸都行……”姑娘几乎是跪地央求高教授。然而,受医疗条件所限,高教授只能摇头叹息。

  姑娘走了,高教授叮嘱高春芳,以后多做些这方面的研究。

  高春芳深受刺激。他决心攻克这一医学难题,研究如何安装人造肛门,为直肠癌患者解除难言的痛苦与绝望!

 

  为万名直肠癌患者造福

 

  从那时起,高春芳就树立了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然而正当此时,高春芳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不会做饭,孝顺的高春芳毅然决定从上海调回河南老家,调入正在兴建的解放军第150医院。

  解放军第150医院位于洛阳市郊外,条件非常艰苦,办公楼周围是大片的玉米地,工作和生活极不方便。

  从上海一个现代化医院里小有名气的肝胆外科医生,一下子落脚到洛阳一所新建医院的普外科,他心理落差很大。但他很快调整过来,埋头坚持直肠癌的治疗与研究,决心迎难而上,帮助患者把粪袋子扔掉!

  然而,要想攻克这一世界重大医学难题,就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于是,他从基础理论入手,攻读中外直肠癌切除术、肛门解剖和再造等文献资料。那5年,他刻苦攻读完结直肠外科学、腹部外科学等15部专著,翻译了13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写下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为攻克肛门再造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先后设计了一系列手术方案,并反复进行动物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高春芳以惊人的毅力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有一天,在翻阅英国著名解剖学家帕克思的一篇论文时,看到“肛管直肠角在控制排便中有一定作用”这句话,高春芳茅塞顿开。他立即产生了利用结肠残端,重建“新直肠角”来控制排便的想法。

  在母校老师的指点下,高春芳着手会阴部建立可控排便肛门的研究。

  当时的第150医院,没有实验室,没有人才,困难重重,但高春芳毫不气馁。他利用破旧窑洞,先在狗身上搞实验。

  “那是个闷热的夏天,几十只被做了人工肛门的狗呆在狭小的空间里,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当年实验的亲历者、现任第150医院信息科副主任罗娟告诉记者,高春芳为了观察狗的术后情况,在狗笼边一呆就是一整天。

  整整半年,人造肛门终于在狗身上获得成功!

  1985年4月,世界上沿用了一个世纪的直肠癌腰部造瘘术,被高春芳打破了!

  随着第一例手术在女矿工孙某身上成功实施,他独创的再造肛门术,开始造福患者。这一改写直肠癌根治术的成果,避免了患者“挂袋”之苦。

  随后,医院专门为他成立了肛肠外科。

  接着,高春芳和同事们迎难而上,为许多已做了腰部造瘘术的患者,成功实施肛门重建术,摘掉了粪袋子。

  空军某部一名飞行员做梦也没想到,高春芳帮他做手术摘掉腰间的“累赘”后,他还能驾战机重返蓝天。

  1986年8月,高春芳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辉煌。他成功地将低位直肠癌根治新直肠角重建会阴设置人工肛门的新方法,应用于一名60多岁的患者身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轰动,中央各大媒体予以报道。

  后来,世界医学界把高春芳创造的重建人工肛门手术称为“高氏术式”。

  截至目前,高春芳已为国内外6000余例低位直肠癌和5000余例直肠癌根治后肠壁造口患者,成功设置了人工肛门。

  这些手术的成功,不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生活的质量,还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为数以万计的家庭带去了福音。

  让病人生是医生的职责

  对于医术、医德等关系,高春芳有着更深层的理解。

  他告诉记者,给患者开一次刀,腹部一打开,医护人员得站十几个小时,主刀医生得一点点剥离肿瘤。这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当医生的在那一刻会有一种成就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医生必须有医德,有良好的修养,有‘佛心仙手,济世福人’的宽厚胸襟。医生心中只要装着病人,就必须像苦行僧一样,不断为病人探索出最佳的方案。一个没有良心的人,就不配当医生!”高春芳颇有感触地说。

  几年前,甘肃一位患有肠癌晚期的农村妇女,带着东拼西凑的3000元,经过多方打听,找到高春芳,请求为她做手术。可是按照病情,给她做手术需要数万元。但高春芳了解到这位农村妇女的艰难家境后,不忍心再提手术费的事儿。于是,他一边安排她住进病房,一边带头为她捐款,并采取各种措施为她减免、节省各项费用,及时为她成功实施了手术。

  出院时,病人和家属跪在高春芳面前,热泪盈眶:“病人治病花医生的钱,我们想都不敢想啊!”

  对于为患者动手术,高春芳也有崭新的理解:“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的治疗理念要发生改变。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减少病人痛苦,应该成为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像现在,治疗大肠癌不用开刀,用腹腔镜就能做手术。”“要用最小的损伤、最好的治疗,为病人治疗。”他还乐观地说:“再过几年,人们得了大病,不用再‘横刀立马’动手术了,而是‘马放南山’,采取先进的微创技术治疗方法就能为患者治好病!”

  谈及一些医院的医生,仿佛不靠医疗器材检查,就不会为病人看病的现状,高春芳直摇头:“这怎么行呢?”他建议,医生看病,必须认真观察病人,了解病人的发病史,留意病人的每句话、每个症状。“病人如果被误诊了,就可能毁了身体甚至生命,也毁掉一个家庭。所以,医生一定要讲良心,一定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面对记者的问题,高春芳的定位是:不喜欢研究病人的医生,不喜欢探索与创新的医生,不是最好的医生。“我的路长着呢,只要不闭眼,就得一直搞医学探索和研究。”

  他说,他只要有空,就会上网查询医疗的最新信息,查阅有关资料,看各种医书。所以,他对各学科都比较熟悉。“只有研究千变万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生医生,让病人生,就是医生的职责。”

 

  为了医疗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高春芳又是如何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责呢?

  “我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为新农合的提出和推广,做了一些事情。”高春芳微笑着告诉记者。

  他回忆说,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兼任卫生部部长时,曾提出要解决农民的医保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大病拖贫”等社会问题。

  高春芳有幸参加了医改调研。他与医改组的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到全国多个地方进行调查研究。每到一地,他们就要到最贫穷的家庭看一看,到最富裕的家庭走一走,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一个农民得缴纳多少钱,才能加入新农合医保,从而看得起病,不至于因病致贫甚至大病后等死呢?随后,高春芳等提出了“先行试点,以后逐步推开”的建议。

  在另一次医改座谈会上,吴仪认真地向高春芳等政协委员提出:“你们得想个办法,确保新农合资金的安全,不能让一些胆大妄为的人把农民的保命钱给套取花掉。要想个办法,谁套取花掉了新农合资金,就叫谁干不成!”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国新农合医保制度已深入民心,受到亿万农民的热烈拥护。

  此外,医药价格不合理,虚高、偏高;医药规格太多,乱象丛生,让百姓无所适从;医患矛盾严重,有些医生不讲医德,乱开处方、过度检查;轻视开发中医药,大量进口西药,中间流通环节多等问题,也成为高春芳关注的重点。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一个个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或提案。比如,他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药品管理制度,不能多头管理;药品质量要不断提高,对待假劣药品要坚决打击;医院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不能过度;要发展社区医院、乡村医院,建立让百姓更方便的看病机制;治病重要,但防病更重要,要提倡全民的健康预防工作量……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全国人民的健康、医疗问题,每年两会上,中央领导都会参加我们医疗卫生界的讨论,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的真诚决心。”高春芳高兴地说。

  看着他开心的表情,记者顿时对他推崇的“佛心仙手,济世福人”的医道有了更深的理解。采访结束,我们特意请高春芳题写了这8个字。

  他是医学界的一座丰碑

  回到三门峡,记者看了医院提供的高春芳的有关资料,不得不作出一些补充。

  站在肛肠外科医学高峰的高春芳带领他的团队,始终在医学前沿探索、研究。他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和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课题30余项。

  2001年,他运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蛋白芯片仪,从正常人身上采集一滴血,即可早期诊断其有无大肠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病变,确诊率达到96%以上。

  据医学检索和国内资深专家证实,该项成果比美国早了一年半,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居世界领先水平。

  针对抗洪抢险时战士们长时间浸泡水中,导致皮肤严重溃烂等情况,高春芳心疼之余,运用臭氧消毒原理,研制出携带、使用方便的三氧电子消毒仪,仅半小时就能达到消毒要求。

  在“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带着数十台消毒仪,第一时间赶往重灾区汶川映秀镇,将消毒仪发给住在帐蓬里的群众和抗震官兵,并冒着余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险,为400余名“铁军”官兵、200余名灾区群众诊治疾病,深受官兵的爱戴和灾区群众的好评。

  高春芳常说,没有军队就没有军队医院的存在,“姓军为兵”是医院大法。在他的倡导下,解放军第150医院专门建立了军人就诊绿色通道,在医疗检查、治病救人等方面一路开着绿灯。

  仅在2010年,该医院为军服务的医疗消耗就达2407万元。5年来,已累计超过亿元。

  记者曾在高春芳家乡马窑村的小学里,看到一面墙上醒目张贴着他的一张将军照和个人简介。李校长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想用村里走出去的大人物来激励学生,以他为榜样,发奋学习,将来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高春芳,像绵延八百里伏牛山上的一座山峰,屹然挺拔,高风亮节,为大自然放出光华,为人世间吐露芬芳。

  高春芳,愿您的医术妙手回春,春意温暖千万患者;祝您的医德惠风和畅,畅快润泽万家灯火……

  图① 高春芳为本报《精彩人生·走南闯北三门峡人》采访组题词

  图② 高春芳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图③ “佛心仙手,济世福人”——高春芳题写

分享到:
作者:尤黎明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