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永恒的影像[图]
2012/9/20 22:56:1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今年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5周年。曹靖华1897年8月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路沟口村,他从八百里伏牛山深处走出,先后到开封、上海求学,走上“到俄国去”的革命征程。他是“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的先驱者,他翻译的《铁流》一书,鼓舞了几代青年人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先生曾称他为“为起义了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忠贞不渝地介绍苏联革命文学,翻译了《铁流》、《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苏联革命文学作品近30种。

  曹靖华以自己的翻译成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和新文学运动的史册上。邓颖超为他题词:“你的革命文学活动总是和我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你翻译的苏联革命文学作品,影响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杨尚昆为他题词:“几十年来,你在翻译工作上的成绩,在教育工作上的丰功,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并以此引为光荣。”习仲勋评价他:“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息,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作家魏巍说:“他不是一般的翻译家,他向中国人民介绍的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文化,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

  这位伏牛山的儿子,不仅享誉国内外,而且还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宿将和文化名人,为三门峡增添巨大的荣耀。纪念缅怀曹靖华先生,追忆他在文学、教育领域的丰功伟绩,对于弘扬民族正气、彰显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及激励我们奋斗进取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天重温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曹靖华影像》画册,越发景仰这位功高德重的文学宿将。

  《曹靖华影像》画册基本上以曹靖华先生生平活动时间的先后为序,以翔实的资料照片、简洁的文字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他在中国革命和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影像画册共分《走出伏牛山》、《奔赴光明地》、《窃火异邦》、《引木刻之玉》、《进步教授》、《在中苏文协》、《文化使者》、《教书育人》、《身处逆境》等十一章。

  在《奔赴光明地》和《窃火异邦》的章节里,讲述了曹靖华先生走出大山后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汲取革命思想,并与其他革命者走上“到俄国去”的革命征程。他在进修俄语中结识了瞿秋白,走上了翻译苏联革命文学的道路。《引木刻之玉》一章,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曹靖华和鲁迅先生在共同翻译介绍俄苏文学过程中,代鲁迅搜集苏联版画,共同为进步事业奋斗所结下的诚挚友谊。影像第五章则主要介绍了曹靖华1933年回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法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执教的影像资料。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与世长辞。在《最后十年》一章中,记录了曹靖华与邓颖超、杨尚昆等国家领导人结下的深厚友谊,一幅幅生动的影像见证了当时的岁月;还记录了他十年之间迸发出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先后出版了《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观看影像犹如观看他的文字一般生动。

  曹靖华,这位有功于中国革命、有功于中国文学、有功于中苏友谊、有功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文化巨人,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作为家乡人,我们为拥有曹靖华这样的文化巨匠感到骄傲和自豪,读《曹靖华影像》更是格外亲切。

  图① 1981年,曹靖华重访家乡朱阳关义学(今朱阳关小学)。1907年—1911年,曹靖华随父亲在此就读。

  图② 苏联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代表列宁格勒大学授予曹靖华名誉博士学位证书。1987年5月14日于北京医院。

  资料图片由本报记者何英杰翻拍

  ——纪念曹靖华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5周年





分享到:
作者:王卢生 方智敏 网络编辑:曹琳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