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又闻荷花香
2013/9/10 22:40:02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朋友相邀周末一同外出赏荷花,我欣然应允。

  对于生长在水乡的我来说,荷花再平常不过。村里村外,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满塘的荷花。

  我家老宅旁边就有一汪荷塘,夏季满塘的荷花与我住的厢房仅一墙之隔。那时农村的墙大多是用芦苇和泥砌的,我坐在屋里能清晰地听见下雨天雨水打在荷叶上发出的清脆响声,也能从掉了土的泥巴墙缝里观赏荷塘的每一个角落。每当大人们下地干活从塘边经过时,我便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推算出收工回家的大概时间。

  大人们下地后,荷塘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男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跳进塘中,有拿折断的荷叶遮阳的,有捞莲蓬掰莲子的,有将荷花须挂在嘴角做怪相的,有潜入荷叶下面突然冒出头来吓人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在塘中泥土松软的地方,找一颗秆粗叶大的荷叶,顺着叶秆往下踩,泥没入小腿肚子就能踩着下面的莲藕,这时一个猛子下去,就能收获一个藕尖或半截莲藕。每当这时都会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当我将涩涩的“战利品”全部咽到肚里时,那神气劲俨然像一个得胜归来的将军。

  在童年的记忆里,荷塘就是游戏场,我们从不把它与大人们的经济作物和文人墨客的情结相联系。

  如今往事渐渐远去,当年的少年两鬓已斑白,异乡漂泊的疲惫,更增添了我对朋友相约的几分期待。

  周末一大早,我们就驾车出发。“荷花池在陕西华阴境内的华山脚下,位于‘四知’先生的故乡,从三门峡市出发,一路西行,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上车后朋友就急忙介绍。“四知”先生的典故我是知道的。后汉杨震在调任途中,经过老部下王密的辖区,王密以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其为官的清廉行为也成为世代清官的楷模,流传千古。人们常用荷花喻廉,不知是自然巧合,还是杨震先生天上有灵,其故乡的荷花花多、叶大、秆壮、藕粗,远近闻名,每年夏季到这里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当我们按照路标,进入当地的“万亩荷花基地”时,一望无垠的荷花便映入我们的眼帘。车刚停稳,朋友就背起“长枪短炮”,迫不及待地向荷花基地的中心冲去。顷刻间,忙碌的身影便消失在茫茫的荷塘之中。

  我沿着长廊来到观赏亭,这里的荷花品种被称为“观赏荷”。荷花数量多,花儿艳,旧红未衰又绽新颜。远看花若红云,近看娇艳欲滴。有白的、桃红的、粉红的,与绿叶相映成趣。此时我忽然想到一句唐诗“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我想当时诗人所见到的景象也不过如此。

  一位环卫工作者从我身边经过,熟练地将垃圾箱内的垃圾倒入手推车运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想,种植荷花、建造停车场、修筑观赏长廊、维护日常卫生等,这些费用算下来应是笔不小的开支,而这儿对前来观赏的游客却分文不取,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虽然这里不能称之为世外桃源,但起码算得上一片净土。这或许是“四知先生”故乡的人们在用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先生的品德,诠释着先生的精神。

  一阵微风吹来,清香沁人心脾,抬头再见荷花,我愈加感到它的圣洁、美丽、宜人!

分享到:
作者:孔宪忠 网络编辑:徐伟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