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回忆父亲
2013/10/15 22:29:01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父亲的一生,历尽坎坷。他生于1901年,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爷爷、奶奶过世早,父亲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被邻村一户没有孩子的老俩口收养为儿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勤劳,十几岁就漂泊在外,去到“西塬”上,在一户姓赵的地主家做长工。回到家乡后,父亲已30岁了,才娶了我的母亲。母亲虽出身贫寒,但她勤恳、善良,为人厚道。

  成家后,父亲过日子有了着落,随后置了田地,添了农具,再后来有了我们兄弟四人,父亲就更有奔头了。我的印象中,每天父亲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母亲纺织缝衣直到深夜。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四人拉扯大,供我们上学,为我们成家。

  父亲没上过一天学,但他常对母亲说:“咱不识字是个‘睁眼瞎子’,可不能不让孩子和我们一样。”记得那是1963年夏天,我考上了陕县三中,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发了愁,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8元钱让父母作了难。我有了辍学的打算,父亲听后却严肃地说:“那不行!没有钱我想办法,再苦再难也要让你上学。”从那天开始,60多岁的父亲就背上头,大热天的每天上山刨药材,晒干后到街上去卖钱。一个月后开学了,我拿上父亲卖药材的钱,到学校报了名。每逢星期三,父亲不管下雨、下雪,都要往返二十多里,翻越“小北塬”去学校给我送馍。望着父亲返回路上的身影,我心里难受极了,总觉得父亲生活得太辛苦。

  在村里,父亲是出了名的“老实疙瘩”。他人缘好,忠厚朴实,与邻里关系十分融洽。记得邻居大爷老俩口没有孩子,是个五保户,近80岁了,父亲经常去他家问寒问暖,并帮忙干活,一忙就是大半天,有时把自己的事也给耽误了。母亲做点好吃的,父亲从不会忘记大爷,我问父亲为什么对大爷这么好?他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在世要善良,为人要实在,帮人要实心,不能虚假啊!”他常把“吃亏人常在”挂在嘴上,这成为我一生做人的准则。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遇到下雨、下雪天,地里的活干不成,他总是去邻居家里扎笤帚、拧麻绳、绑箅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不闲着,在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活。父亲不但勤劳,而且也很节俭。小时候,有一次我吃饭掉下一个小馍块,父亲捡起来吹了吹,自己就吃掉了,他说:“不能浪费啊,糟蹋粮食是作孽的!”

  父亲虽没文化,但他深明大理,虽然话不多,但他说出的话有分量。他先后送二哥和我到部队当兵,还自豪地说:“我让两个儿子都去当兵,为国尽忠,守在自己身边尽孝有啥出息呢!”就在我入伍后的第二年,父亲病了,腿疼得昼夜不能入睡,有人劝他:“你是双军属,没有钱找政府要点钱。”可父亲说:“咱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我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后来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了。1969年,中苏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边界上发生了东北珍宝岛和新疆塔城对苏反击战,可病重的父亲仍然瞒着我们,他说:“不能让儿子回来看我,听说现在边界紧张,不能因个人的事耽误国家的大事。”就这样,1969年12月10日,68岁的父亲静静地走了,我们没见他最后一面。

  得知父亲离世,已经是三年后了,我在父亲的坟前久跪不起,失声痛哭。

  父亲的一生,平淡、平凡,但他的品质和为人值得我们一生铭记。劝天下的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则悔之晚矣!

分享到:
作者:刘占杰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