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二版 -> 内容
让“早期中国”文明曙光照耀美丽天鹅城
2014/7/9 23:46:0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对于三门峡来说,庙底沟遗址长期以来都让很多人心中纠结:当地村民不能随意在遗址上挖坑种地,文物部门嫌文化遗产保护得不够到位,地方政府还要整体考虑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文物的保护,种种矛盾的平衡和解决等等。如何让庙底沟古文化遗址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做到既重视文物保护,又重视城市建设;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是城市管理者要思考的,更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

  

  一、庙底沟遗址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一)庙底沟遗址在中国考古史方面的地位

  庙底沟遗址是一处在全国都极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位于我市青龙涧河南岸二层台地上,其东毗甘棠南路,西临迎宾大道,南依召公路,北为陕州大道,是连接新老城区的重要节点,面积约36万平方米。

  在我国设立考古学这个学科的初期,即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外学者为探寻中国的文明源头,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项考古工作,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二里岗文化(商文化)等,中华民族文明史基本被连接起来。其中龙山、二里头、二里岗这些文化,继承脉络清晰,标示我国夏商以降的文化是从龙山文化那里延续下来的,也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而仰韶文化则由于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明显,又与乌克兰的脱里坡留、土库曼斯坦安诺出土的彩陶有几分相像,在没有搞清楚它的文化性质前,即被西方学者假以“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人种西来说”谬论。中国学者遂提出了“中国文化本土说”的观点,对西方学者进行了批驳,但终因证据不足,无法说服西方学者,两种观点形成僵持局面。

  1957年,国家黄河水库考古队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的主要成果为:

  一个是命名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一期)。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把仰韶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这种方法使过去纷繁复杂的笼统的仰韶文化,因类型划分的方式而清晰起来。也是由于类型的划分,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庙底沟时期是中国社会自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最繁荣、最发达的鼎盛时期,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类型,其影响力和扩张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是因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性,大多数学者则直接称其为庙底沟文化。

  一个是命名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遗址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崇高的历史地位,就在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考古学者在庙底沟遗址第一次发现了上接仰韶、下启龙山的文化层,这种文化层中出土的遗迹和遗物,既有仰韶文化的某些特点,也有龙山文化的鲜明特征,是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逐步过渡的一种史前文化,被考古界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的发现,说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整个社会进入大变革的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仰韶文化在此时逐渐衰落,中原龙山文化逐步强盛;证明了中原龙山文化就是从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起来的。这样,中国古代文明的根就追到了仰韶文化。中国考古界苦苦寻觅了30余年的华夏文明有序传承的有力证据,终于在庙底沟遗址发现。

  这一发现,第一次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连接了起来,彻底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接关系问题;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序,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断,结束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人种西来说”的争论。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自此真正确立了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崇高地位,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分期的标尺。

  (二)庙底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仰韶文化一般认为在距今7200~5000年,处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庙底沟文化,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一般认为距今6000~5300年。庙底沟遗址是庙底沟文化的原始载体或第一载体。它的发现和发掘,不仅解决了中国历史的传承有序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华夏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随着全国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学术界通过对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整合研究,进一步提高和深化了对庙底沟文化价值的认识:即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是以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为核心区,凭其发达的文化、手工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对外大力扩张和实施影响力时期。它的扩张范围东至海岸,西至甘肃、青海,南至湖北、四川,北至辽河流域,可以说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种文化就是形成华夏民族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它与其同时代或稍晚于它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东北红山文化、长江流域崧泽文化、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但仰韶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占主体地位。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就庙底沟影响力问题讲道:“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是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是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说:“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不是半斤八两的关系,它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因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而中原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发展出来的。最早的‘中国’,应该说就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在谈到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力时说:“这个在公元前4000年前开始形成,范围北自辽河流域,南到台湾和珠江三角洲,东至海岸,西至甘肃、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他还说,“到了约公元前4000年,我们就看到一个会持续1000多年的有力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这些文化彼此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它们有了共同的考古成分,这些成分把它们带入了一个大的文化网,网内的文化相似性在质量上说比网外的为大。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便了解为什么要在一起来叙述:不但它们的位置在今天中国的境界之内,而且因为它们便是最初的中国。”

  中国当代考古青年领军人物、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在《中国文物报》刊发整版文章:《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庙底沟不仅是三门峡人的牵挂,更是全国考古人的向往。从全国考古界泰斗级专家,到考古界青年才俊,不论他们在其他学术方面有何争论,持何种观点,但对庙底沟遗址的时代、内涵、文化性质以及庙底沟文化对中国史前社会走向文明的影响力,观点却是相同的,都对庙底沟文化给予了一致的评价和高度的肯定。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对中国考古史的突出贡献,不言而喻。那就是: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是史前时期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其渊源地位不可动摇,无可替代;庙底沟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个繁盛期;庙底沟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庙底沟时代第一次确立了“早期中国”的地理范围。因此,庙底沟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序列的实物例证。

  

  二、庙底沟文化与三门峡城市文化品牌塑造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是一座城市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象征。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缺少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记忆不健全的人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一样,一个文化遗产得不到妥善保护的城市也很难找到发展的动力。反之,一个城市有了文化遗产的存在,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气息。我们留住包括庙底沟遗址在内的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它对我们三门峡人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们三门峡人乃至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乡愁。  

  我们今天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是维系我们这座城市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维系美丽家园的核心情感和价值。更是为了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延续我们的城市文明,使现在的人们和未来的子孙都能以生活在盛开华夏之花的地方而骄傲!

  三门峡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就全市而言,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陕州文化等,既有历史的,又有名人的,还有地域的,都是很值得大书特书的影响全国甚至影响世界的特色文化品牌。就三门峡城市而言,庙底沟、三里桥、七里堡、焦城、上阳城、陕州故城,则都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同历史时期文明的物质载体。它们从人类文明晨曦泛起至今,犹如一个链条,将历史汇接成人们长长的思绪,构成了三门峡永续不断的城市文明记忆。在这些文化遗产中,社会历史最为“权重”的当属庙底沟遗址,因为它是华夏之花(华)、华族之花(华)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我们三门峡城市的根。

  庙底沟遗址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反映着我们三门峡城市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是今天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尚未消逝的历史真实。庙底沟遗址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仅滋养着我们这座城市今天的现代科学、教育和文化,同时也是我们华夏民族自尊和获得世界尊重的力量源泉。由此,更应该把庙底沟遗址看作是三门峡城市生命历程的源头。把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历史、与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我们民族情感、城市情感的物质依托。

  古为今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让庙底沟遗址、庙底沟文化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文物部门坚持“既重视文化遗产,又重视城市建设;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念。保护好庙底沟遗址是文物工作者固有的责任,而利用好庙底沟遗址这一文化遗产,打造“华之根、夏之源”知名城市文化品牌,则是大家古为今用、彰显三门峡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支撑,促进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庙底沟遗址保护工作融入城市发展的途径

  梅良川在今年6月23日的《三门峡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的思考》一文。文章可谓高屋建瓴、运筹建策,以站在全市文化战略的高度、审慎的视角,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对我市文化遗产重要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整合,提出了新颖、独到且极具可操作性的看法和自己的思路。按其思路:一是整合我市独有、全国唯一的文物资源。以仰韶遗址、庙底沟遗址、北阳平遗址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秦函谷关为基点,以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作连接,集小为大或叫强强联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早期中国”文明长廊。二是突出了文化遗产社会功能的再实现。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知名文化品牌,打造三门峡特色文化遗产旅游平台,打造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典范,服务经济建设,推动我市“两个目标”早日实现。三是集中精力办大事。这一机制,集中了市、县两级四个地方的财力,分散了各县(市)及市直本级财政和工作的压力。真是见解独到,独辟蹊径。

  关于庙底沟遗址的保护和城市融入问题,文章中强调:以建设三个“国字号”为目标,打造我们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我们的城市灵魂,将真实的遗址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再利用,诠释文化为民惠民的深刻内涵。三个“国字号”:即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国彩陶博物馆,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基地。

  ——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建立具有科研、教育、参观等多项功能,体现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特定文化公共空间,是目前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经过长时间研究、探索,并在全国推广的大遗址保护新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文物保护与城市融入的最佳途径,是文物所在地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的新办法,自实施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价值高、位于城市范围内或城市边缘,易遭人为破坏的文化遗产。它的优点是要求标准高、监管相对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优先考虑、方案规划全面、文化氛围浓郁。它的缺点是申报难度大、条件要求苛刻。庙底沟遗址完全具备实施遗址公园建设的各种要求。

  按《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遗址公园范围东至甘棠南路,西至迎宾大道,南至召公路,北至陕州大道。整个遗址区由庙底沟、火烧羊沟两条自然沟为界,分成东、中、西三个区。西区规划为中国彩陶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是遗址公园文化展示核心区。中区为遗址公园中心区,公园大门开于召公路上,大门两边规划文化产品经营、文化服务街区;公园中央以绿地、草木花卉种植、小景观为主;在偏北靠近中心地带,规划为遗址本体现场展示区,展示庙底沟人当时的生活场景,增加遗址公园的文化元素。中、西区之间建文化长廊。东区由于面积狭小,规划为中华文明探源基地、考古纪念园、仰韶彩陶研究中心三部分。除以上规划以外,结合城市规划,利用火烧羊沟的自然条件,将火烧羊沟建成集文物保护、市民休闲观览、行洪排淤的天然通道,上连商务中心区,下接涧河公园和文博城相通,使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真正起到连接新老城区的重要节点的作用。

  ——建设中国彩陶博物馆。庙底沟遗址之所以在中国考古学方面地位如此突出,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的强势传播只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在全国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它与仰韶时期其他遗址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遗址中,出土红陶占多数,彩陶只是少量出土;但庙底沟恰恰相反,出土彩陶占绝大多数,红陶较少。这也像个谜一样,困扰着很多专一研究彩陶的专家。

  全国最知名的彩陶研究专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如此评价庙底沟彩陶艺术:在中国发现的史前彩陶中,论技法之精与影响之大,当首推庙底沟文化彩陶。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时代,是东方艺术传统奠基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应当是史前艺术发展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庙底沟人通过彩陶的形式,将象征艺术一步步提升到极致,他们使彩陶不仅成为史前时代伟大的艺术,也成为人类史上的一座早期的艺术丰碑。彩陶的艺术史意义与文化史意义,其实是远远超过了它的考古学意义。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潮的扩散和更深刻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看,6000年前以彩陶传播为象征的艺术浪潮,也许正是标志了华夏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

  5000年前,庙底沟时代的人们在三门峡这片沃土上创造了人类辉煌,作为当今时代的弄潮者,只能是继承和发扬庙底沟人智慧和勇气,让他们创造的文明得到更大的发扬,使其成为激励、鼓舞今天人们追求进步的教材。以此,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挖掘、研究、展示、弘扬庙底沟文化,宣示庙底沟人所创造的艺术和文明成果的场所,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博物馆的名字,无论是中国彩陶博物馆,或者叫庙底沟文化博物馆,还是其他名字倒是其次。

  庙底沟博物馆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博物馆与涧河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商务中心区等自然人文环境的融合,与文博城、传媒大厦等周边建筑风貌的融合。其次是在满足其社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以突出庙底沟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突出庙底沟的文化特征和推动华夏文明进步的作用为设计理念,彰显三门峡厚重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借鉴当代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把它建成挖掘、展示庙底沟时期全国彩陶艺术的集文化、教育、休闲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博物馆,把它建成专家肯定、市民满意、观众叫好的区域性文化突出坐标。

  ——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基地。国家为最大程度上揭示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项目,已开展多年工作。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7个最有可能出现重大科学突破的项目点,我们三门峡灵宝北阳平遗址群位列其中。深化庙底沟文化研究是探源工程重点内容,庙底沟时代社会性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科技、艺术、习俗、教育等等,是主攻方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配合国家科研项目,也为我市的文物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经济发展生产力,在庙底沟遗址区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基地是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积极措施。

  建设彩陶研究中心,是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市利用资源优势,探索文化多元化管理、经营模式的新尝试,也是需要相关部门和决策者重点扶持的地区文化开发项目。

  相信通过三个“国字号”的打造,一定能把庙底沟遗址建设成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一座突出文化坐标,一定能把庙底沟文化打造成为三门峡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一个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城市文化品牌。

分享到:
作者:三门峡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宁会振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