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八版 -> 内容
大伯
2015/7/14 0:19:00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大伯过世三年了,我常常想起他。

  大伯人生际遇传奇。他1935年出生在张村塬上的贫苦农家,曾在河南省立中学读书,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中学生。19岁他瞒着父母当了兵,后来在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担任文化教员。1958年,大伯在哈尔滨转业。一年后,在全国支援三门峡建设的热潮中,他回到家乡,在三门峡市区的学校工作。“低标准”期间,他又辞职回到村里。本该就这样一直地里刨食了,1969年,焦枝铁路修建时,大伯任村民兵排长,因此第二次跳出农门,到水泥厂工作,直至退休。我最爱翻看大伯的老照片,有一张是他在部队时照的,一身军装,戴着大檐军帽,年轻的脸上全是潇洒从容。

  大伯一生命运多舛。他30岁时,大娘因病去世,留下三儿一女。他的晚年,堂姐因和母亲一样的病症辞别人世。虽然遭受人生大不幸,但大伯一直都很坚强。他又当爹又当娘,千辛万苦把儿女拉扯大。40多岁,他又组合了家庭,和后来的大娘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30多年。

  大伯一生勤俭节约。他在厂里干采购时,每天出差有五毛钱补助。出门在外,他常常买两个烧饼当饭吃,把补助省下来,换成家里的柴米油盐。大约10年前,我到西站学习,中午到大伯家吃饭。大伯领着我去买菜,张罗着做糊饽。他拿出五毛钱买豆腐和豆芽,菜贩很为难,“没法称呀。”大伯说:“就要这两样,随便给点就行。”我当时心里酸酸的,他日子虽不宽裕,但也不至于如此拮据,他就是想攒些钱留给儿孙。大伯很知足乐观。他和大娘几十年一直住在水泥厂家属院的筒子楼里,家里最值钱的家电就是一台小电视。但他从不认为自己生活苦。在他看来,天天吃白馍就是幸福。他对亲友却很大方。经济困难的年代,农村亲戚朋友来城里,他都热情接待,领着到饭店改善生活,遇上谁家有事,他时常接济。在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时候,他一次曾给过店子的亲戚10块钱。

  大伯崇尚读书学习。我到大伯家,常常看见他趴在桌上看书翻报,还记笔记。退休后时间充足,他有了更多时间学习。见我们来,他起身,倒水拿吃食,寒暄完就讲自己刚学到的知识,还拿笔记本给我们看。大伯鼓励晚辈学习。我的三个堂兄中,大哥是高中生,二哥工作后读了大学,三哥是中专毕业。大伯每次见我们都会询问学习情况,叮嘱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中间有人升高中考大学,开学前他都要给钱:“拿去买书,好好学。”

  大伯热爱运动锻炼。年轻时,他擅长打篮球,还是篮球教练和裁判。他希望家里能有人从事体育工作,未能如愿。我有个堂妹身高一米七多。大伯见她常说:“这么高个子,不打篮球可惜了。”年纪大后,他天天上温塘山转悠。退休后还去华山,把几个主峰走了个遍。他身体一直很好,极少去医院。70多岁时,身体依然硬朗,走起路来,腰板挺直,步伐矫健。四年前,他突然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竟是癌症。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他就要求回老家静养。我去看他,他躺在床上,头剃光了,身上瘦得没有一点肉。我呆立在床头,泪在眼里打转。大伯见了,反过来安慰我:“我没事,我没事。”一年后,大伯离开了我们。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伯家的花生。小时候,大伯每次从西站到市区,都给我和妹妹捎一袋花生,剥了皮炒熟的那种。在他眼中,那可能是小孩最爱吃的零食吧。我吃的花生多是大伯捎来的,拿起来轻轻一抖,花生发干的红外衣就脱落了,焦黄的花生放在嘴里嚼,脆脆的,满口咸香。

  大伯离开我三年了。他英姿飒爽的军装照,他鼓励我们读书的话语,还有他捎给我的花生,都让我念念不忘。

分享到:
作者:○刘晓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