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我拍黄河旅游节
2014/5/16 0:17:0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1992年举办的首届黄河旅游节距今已过去了22年。从第一届到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二十届,黄河旅游节也完成了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妙龄女郎”的华丽转身。从规模到影响力,现在的黄河旅游节都比第一届时大了很多。回顾黄河旅游节的历史,也是一部三门峡城市发展的历史,一定也会唤起许多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的人们或甜或苦的各种回忆。

  第一届黄河旅游节诞生于1992年4月20日,主会场在当时的街心花园东侧。在人行道上用脚手架搭起一个约两米高的观礼台,舞台就是百货大楼前面的那段黄河路。表演队伍仿佛社火游街一样,浩浩荡荡从东向西走去。年代太久,表演了什么节目实在记不住,只有日本北上市民间艺人表演的《鬼剑舞》至今记忆犹新。北上市是三门峡的友好城市,几位日本舞者身披黑红两色和服,戴着狰狞的五色面具,踩着一摇一晃的舞步,仗剑执扇,极像跳大神。

  为了拍摄首届黄河旅游节,报社还专门给每个摄影记者配发了一个柯达彩色胶卷。那时《三门峡日报》还是黑白印刷,平时采访拍摄用的都是四块钱一个的乐凯黑白胶卷。柯达彩色胶卷每个市价18元,加上冲印费用,拍一个胶卷下来要花费三十多元。作为参照系,我当年的工资每月大约180多元。现在想来,照相在那个年代是挺奢侈的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需要向读者们交代。根据当时报社规定,一个胶卷在报纸上要发表2张照片。一个胶卷36张,一次活动不能拍完,要剪开来用。剪片要浪费掉四格胶卷,就是说拍摄第一届黄河旅游节,我大约总共按动了十来次快门。在数码相机横行的今天,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当时照相机在民间的保有量非常少,大家都是遇到重大节日了才把珍藏的相机拿出来,一个胶卷断断续续拍一年,甚至几年,都很正常。

  第二届黄河旅游节,主会场设在开发区新落成的庆典广场。那个广场现在还在,就是家具城前面的那个圆形的水泥建筑,从里面看有几分像小号的罗马斗兽场。

  本人既不追星,又是“脸盲”,历届旅游节开幕式上的歌星、影星,看过了也都忘个干净,但对旅游节上的黄河游印象颇深。在每年的蓄水期,三门峡大坝的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大片生长在黄河滩涂的柳树在河道里只露出枝丫,煞是好看。于是就有文人骚客形容该景为“船行柳梢”,倒也贴切。黄河旅游节一个重要旅游项目就是游览黄河库区。行程从陕州风景区一号码头直到大坝,全程一个多小时。时间虽长,倒也不闷,听着船上乐师们咿咿呀呀的“响器”表演,欣赏着两岸秀美的景色,在紧张的采访工作中能有这样的闲暇时刻,真是一种难得的放松。

  2010年旅游节的主会场在高铁南站。随着时代的进步,三门峡渐渐也有了一些现代化城市的模样,高铁站、文博城都是这个时候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一个“资深”三门峡人,我很为我们的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2010年旅游节规模很大,年近60岁的著名演员刘晓庆也赶来为开幕式助兴。我之所以记住她,是因为在她那个年纪上,还打扮得像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满场地唱呀跳呀,委实不容易。

  2011年,“横渡母亲河”开始作为旅游节的正式项目,登上了黄河旅游节的舞台。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对世界各地华人的吸引力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消息一经发布,当年的1000个横渡名额几乎在瞬间就被全国各地的泳友们抢光。参加横渡活动的各地泳友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孩童。见到黄河,他们高呼着“黄河母亲,我来了!”然后纵身跳进“母亲”的怀里,激动之情令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黄河母亲”身边的“黄河儿女”动容。

  历年的黄河旅游节是三门峡人的盛会,黄河旅游节的报道自然也是新闻报道的重点。白天,前方记者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不停地奔波;晚上,后方的编辑们为装扮第二天的报纸版面而彻夜难眠。可以说,每次黄河旅游节的报道工作对报社各位同仁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尤其是近几年,旅游节开幕式改到晚上举行,我们采访结束回到报社已近午夜,采编大厅灯火通明,记者编辑们往往要通宵忙碌。

  每次黄河旅游节开幕式结束后,几万名观众的退场对道路交通形成的压力非常大。那种场合下,打车是不用想了,好几次我都是走着回到报社。

  数码技术的发展为摄影记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至少现在回去不用再钻暗房洗印照片了,摄影记者也不用再为了节约胶卷在一场大型活动中精挑细选地只按十来次快门。

 

分享到:
作者:李海峰 网络编辑:徐伟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