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没好处不让练车 吃拿卡要办法多
2012/7/30 0:17:0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记者近期在重庆调查发现,某些驾校教练对学员吃、拿、卡、要,为了区区几十元乃至数百元,置自己的师威和尊严而不顾。一些学员在学车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驾照,往往选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练“吃、拿、卡、要”办法多

  

  重庆市民王先生近日向记者反映,他在重庆金强驾校学车过程中,有部分教练向学员“吃、拿、卡、要”的情况,给钱的学员能够长时间练车,不给钱的学员则受到教练的故意刁难。

  针对王先生的反映,金强驾校所在的九龙坡区运管所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最终确认两名教练存在“吃、拿、卡、要”的情形。目前,这两名教练已将索要的钱退还给学生,并被开除出教练队伍,而金强驾校也被给予停止半年招生的处罚。

  记者调查发现,汽车驾校教练“吃、拿、卡、要”几乎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而且方式也变化多端:

  一是巧立名目。西南政法大学一大三学生向记者透露,他们在学校附近某驾校报名时,驾校明确表示除了报名费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但实际上却在学车过程中还收取所谓的洗车费。倒杆、场地和路训都由不同的教练来教,学员每学1项均被要求交洗车费,起初每项20元,现在已经涨到每项50元,不交洗车费的学员,则被要求亲自洗车。而被收取的这笔洗车费,实际进了教练的腰包。

  二是吃饭提钱。重庆渝北区一驾校学员告诉记者,每次路训和参加考试时,教练都会带他们去固定的饭店吃饭,每次都需要花费50元左右。而这些饭店价格往往高于一般饭店,而且他们亲眼看到饭店老板塞“回扣”给教练。

  三是行为暗示。在九龙坡区一所驾校学车的学员告诉记者,在学车的过程中,教练往往会有“吃、拿、卡、要”的行为暗示,对那些没有“表示”的学员恶言相向,而一旦学员通过送钱、物或者请吃饭等方式给予相应的“表示”,教练的态度立即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一些学生为了花钱买待遇,往往会选择乖乖就范。

  

  驾校薪水低待遇差工作累是祸源

  

  尊为人师的驾校教练为何“放下身段”“吃、拿、卡、要”,为了区区几十元乃至数百元,就置自己的师威和尊严而不顾?记者调查发现,教练薪水低、待遇差、工作累,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记者通过多名驾校教练了解到,一般的驾校教练一个月的薪水仅2000余元,多则也不会超过3000元。

  有的驾校规定教练的基本工资为1200元,每有1名学员通过考试,则可提取50元-100元不等的奖励费,而所有的钱加在一起,也不到3000元。

  除了薪水低外,教练的日常待遇也普遍不高。这些教练告诉记者,他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活动房,里面只有1张床,日常生活非常单调。

  虽然驾校承诺包吃住,但仅包括午餐和晚餐。另外,五险一金之类的社会福利,也只在工作半年之后才能够享受。

  相比于低薪水、低待遇,驾校教练的工作强度却有些不相匹配。受访的教练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上6时起床,18时至19时下班,有时可能要工作到21时左右,一天工作时间至少10小时以上。由于工作时间大部分在户外,且工作时神经高度紧张,他们工作一天下来往往筋疲力尽。

  由于驾校教练待遇低,驾校普遍面临着教练招聘难现象。据渝北区一驾校教练告诉记者,相关法律规定,一台教练车必须有一名教练,一些驾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没有足够教练的情况下,聘请部分教练挂靠到该驾校,而实际教练并不上课。

  

  行业监管需加强

  

  由于薪水待遇低,教练招聘难,所以一些驾校对教练的“吃、拿、卡、要”听之任之,也是屡禁不止的原因。

  据九龙坡区一驾校负责人透露,驾校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教练进行罚款或者开除。

  “教练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我们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制度,并且开除1名教练,也并不意味着能找到更好的教练,驾校耗不起时间,也耗不起精力,只能平时对他们加强教育。”这位负责人说。

  而主管部门又是如何对教练进行监管呢?九龙坡区运管所所长漆君告诉记者,运管所主要通过加强对驾校的监管来管理教练。我们要求各个驾校建立完善的教练奖惩制度,还要求驾校和教练签订《阳光教学真诚服务承诺书》,同时在驾校场地设置投诉管理公示牌,将驾校负责人及投诉电话公布给广大学员,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驾校教练“吃、拿、卡、要”久治不愈的“顽疾”,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廖承林教授建议从三个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有关部门制定更为明确和细致的处罚制度,引进声像等高科技设备监控,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二是制定更为合理的驾校与教练利润分配机制,提升教练的薪水待遇;三是鼓励学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社会化监督网络。

  (新华社记者 韩振)

 

分享到:
作者:新华社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