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社会新闻 -> 内容
战场上的小宣传员[图]
2015/9/14 22:45:18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12岁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仍每天关心国家大事……近日,记者拜访了居住在三门峡市区的抗战老兵王建民。老人步履矫健、精神矍铄,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

  王建民现年83岁,1932年出生在渑池县仰韶镇。因为当时家里穷,父亲又患有重病,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王建民母亲的身上。“母亲当时在县里的学校给学生做饭,我们一家人解决了吃饭问题。”王建民说,但好景不长,1944年,日军要攻打渑池县的消息在县里传开,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学校被迫从渑池县城迁到卢氏山区。当时学校共有师生100多名,在物资贫乏的山区,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实在是太难了,最后,学校实在办不下去,就地解散了。“当时我是学校的学生,随学校一起去了卢氏山区。学校解散后,我年龄还小,回不去渑池老家,只能沿途要饭维持生活。”王建民说。

  “1945年1月,我遇到了八路军南下支队,部队的战士看我年纪这么小就要饭,便收留了我,并把我分配到部队宣传队工作,我成了部队年龄最小的宣传员。”王建民说,当时部队宣传队的工作很简单,部队到哪里驻扎,他们就在哪里刷标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做亡国奴”“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回忆起自己当年刷过的标语,王建民特别兴奋,字句铿锵有力。

  王建民告诉记者,在他的抗战经历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当时部队生活太艰苦,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而且没有鞋穿,经常光脚走路、打仗,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是真正的“小米加步枪”。“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我们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我认为很关键的一条是人民群众的支持。”王建民说,当时部队纪律严明,不管条件多苦,没人敢拿群众一针一线。行军时即使再饿,看到百姓地里的菜、树上的果子,没有一人去采摘。正因为如此,群众才信任八路军,给部队送情报支援战斗,军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1945年年初,王建民跟随部队来到河南叶县一村庄,遇到了日军汉奸队以及部分日本鬼子的阻击,八路军果断反击,端掉了这个汉奸队,还俘获了部分鬼子和一个日军士官。王建民说,这是他成为八路军后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可由于年纪太小,被安排隐藏起来不参与战斗。“虽然我当时没去战斗,但是战士们战胜鬼子后那种喜悦的心情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南下支队边打边走,多次与日军激战,最终打退了日军阻击,胜利通过平汉铁路,进入中原地区。之后,部队翻过信阳鸡公山东麓,在接近礼山县(今湖北大悟县)三里城时,与前来迎接的新四军第五师部队协同作战,一举歼灭了妄图阻挡两军会师的日伪军中队。后来,王建民被改编加入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由部队宣传员变成了一名新四军文工团的文艺兵。

    解放战争后,王建民被分配至信阳县委工作队工作,后又到三门峡支援建设,1989年离休后定居三门峡。

    采访结束时,王建民拿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激动地说:“没有部队当初对我的收留,就不会有我今天安逸的生活,我要时刻感谢党。”

 

 

    结束语

    “倾听老兵故事 追忆峥嵘岁月”系列报道今天发出最后一篇。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7月2日开始,本报陆续刊发了《岁月抹不去军人风骨》《不驱倭寇誓不还》《战火锻造的钢铁战士》《“南征北战”的技术尖兵》等16篇报道,生动地再现了抗战老兵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民族独立,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那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已经远去,但是老兵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时刻警示我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王建民近照

分享到:
作者:汪潭 陈晓萍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