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六版 -> 内容
走进毛河
2013/11/13 22:48:0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夕阳的余晖映照天际,山间的晚霞羞红了脸庞。我们启程前往卢氏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狮子坪乡毛河村。走上崎岖盘旋的乡村公路,依山傍水而建的乡村公路经历数次修复,仍留下一些洪灾侵袭的影子。汽车在弯弯曲曲的路上爬行,不一会儿,“毛河人民欢迎你”几个鲜红大字赫然出现在路边的石壁上,未来得及细细欣赏,前方层林尽染的美景已映入眼帘。

    锦绣毛河  层林尽染绽芬芳

    凭车窗远眺,夕阳的余晖下,层峦叠嶂、色彩斑斓,道路崎岖蜿蜒处,近山竞相退去、远山扑面而来,如画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最妙的是山间树木呈红、黄、绿三色,然而,红不露妖娆、黄不现苍凉、绿不显单调,亮丽而富有生机。道路的弯度越来越大,车子则越走越慢,潺潺流水缓缓流淌,循声望去,山脚下一条弯曲的小河绕山而去,这真是“林中三色绕,山下碧水清”。待一条略显小镇风范的滨河街道跃入眼帘时,我们知道毛河之行就此拉开了序幕。

    支书老夏  无私奉献竞风流

    一下车,就看到毛河村党支部书记夏明云站在村委会门口迎接我们。对老夏,我们并不陌生,这些年随着毛河村的发展变化,老夏也声名鹊起,报纸、电视上经常看到他的事迹,这么偏远的山村能有如此变化,不得不说老夏的确是个有本事的人。老夏本是教师,但他爱自己的村子,总想让老乡们早点富起来,乡里也一再要求他到村任职,于是就干了村党支部书记。谈到村里的发展,老夏有些激动地说:“我很想给老乡们办点实事,可是现在干点啥都不容易啊!”老夏带着我们参观了村部办公室和荣誉室,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这是省级生态村、文明村的奖牌,那是参加人代会和市县领导的合影,还有村委班子成员外出学习考察的留影……谈到这些,老夏眼睛分外明亮。是啊,这一桩桩、一件件,是毛河村的骄傲,更是老夏的骄傲,这些荣誉正是老夏和村两委班子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的凝聚,也不禁让我们对毛河村这位50多岁的“领头雁”刮目相看。

    毛河烧酒  香气扑鼻“鼓腰包”

    回到老乡家里稍作歇息,老乡的商南媳妇就拿出自家酿制的毛河烧酒要我们品尝,在老夏和商南媳妇的极力相劝下,我们品尝了名冠豫西的毛河烧酒。老夏笑着介绍说:“酿酒已成了村里老乡的重要收入来源,毛河烧酒名气很大,每到酿酒季节都会有很多外乡人慕名前来买酒。”“那别的地方就酿不出这样的酒吗?”我插话说。“其实酿酒最重要的是水,如果水质不好就酿不出好酒,毛河的酒是取山间极洁净的水,用纯粮酿制而成的,口味醇正、色泽清亮。”老夏说。我们很感兴趣地向老夏打听酿酒的工艺流程,老夏说,村里不远一家老乡正在酿酒,可以实地进行参观。我们欣然前往,还未走多远,玉米香夹杂着酒香顺着微风徐徐飘来,走近一些,老乡就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酿酒的工艺。不一会,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酒顺着酒槽滴入酒壶中。老乡们劝我们尝一尝,我们新奇又惊喜,不由得拿起酒盅尝了一口,始料不及的是竟是一股令人窒息的刺激,让我们大惊失色。经老乡介绍才知道,原来刚刚酿出的酒度数极高不宜饮用,只有等整个过程结束按照比例高低度数调配好方可饮用。这家老乡告诉我们,整个村有90多户人家酿酒,仅他家每年就酿1万多斤酒,销路好的话年收入有20余万元,他还计划明年在酒的包装上做做文章,提高酒的市场价值,我们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真是“小小毛河烧、致富大产业”啊!

    袋料香菇  引领群众致富忙

    香菇生产是卢氏县西南山各乡镇的传统产业,近年来椴木香菇已经不再生产,现在的香菇生产全是袋料。老乡欣然同意了我们帮助摘香菇的要求,走进棚内,几排摆放整齐的袋料映入眼帘,菌袋上的香菇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呈一字状、有呈蜂窝状,我们按照老乡的嘱咐,挑一些菇伞完全张开的香菇摘下,不一会就各摘了一篮,还没回到老乡家里就听到了香菇贩子的声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刚摘的鲜香菇就卖了出去。老乡说,以前鲜香菇没有人收,香菇摘下后还要进行烘干,就多了一道累人的工序,晾干的香菇还要剪去菇柄。我们闻言,又帮助老乡剪起了菇柄,老乡家的大嫂见劝阻无效,笑颜如花地递香烟、拿苹果,淳朴热情可见一斑,虽然不一会就累得腰酸背疼,但我们还是坚持完成了两筛子的剪菇柄任务,品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进村入户  深入调研访民情

    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到老乡家进行走访,老乡的商南媳妇提醒我们说,要赶在9点钟以前去,去晚了有些老乡就去摘香菇了。于是,匆匆吃过饭我们就赶紧到自己联系的老乡家里去,正在吃早饭的老乡少不了极力让一让,寒暄过后我们就围坐在院落间拉家常,谈到党的政策、谈到县里的发展、谈到乡村的干部、谈到赚钱的门路、谈到赡养老人、谈到孩子上学、谈到生产生活的困难,老乡一边谈,我们一边记。一位姓夏的老乡介绍自己算是村里收入较高的户,年收入近8万元,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家里还有一位70岁的老母亲,每年花销大约6万元,略有积蓄,问起有啥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地方,他憨厚地笑笑说:“要说困难,主要是现在酒做多了,没有固定的销路,所以影响收入。”一户姓赵的老乡家里只有老两口,俩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孩子已经成家落户商南,收入也很稳定,小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国企工作,我们感觉他们应该生活不错,可老人眉头一皱说:“好啥,现在老了,身体不好重活也干不了了,但孩子们收入低,不但贴补不了家里,还时常回来要钱,我们只好拖着病体做袋料……”从这家出来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子女们虽然都已成家立业,但依然无法自给自足,更谈不上赡养父母。一会儿,同事们也陆续回来了,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谈论着自己的走访成果,显得异常兴奋,我们把调查走访的情况认真填写在提前印制的“进毛河、帮百户、促发展”活动调查表上,详细撰写了“两深入三提升”活动工作日志。

    两天的走访结束了,我们坐在返程的汽车上,看着毛河村的山山水水,不禁感慨万千。虽然走访的时间紧张而短暂,但我们走进了老乡的家里,了解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生产生活难题,并开始为他们的幸福而谋划和思考。10月份以来,办公室的同事们每周都会分批到毛河村调查走访,带回对农村的感受与体验,带回与老乡们的浓浓情意。我想,只要我们都热爱农村、热爱群众,不久的将来,农村就会像毛河的山水一样美不胜收,父老乡亲的生活就会像毛河美酒一样滋味香醇。

    (郭建辉)

分享到:
作者:郭建辉 网络编辑:王一薇

相关新闻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