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社会新闻 -> 内容
青砖土坯凝固的历史[图]
“探访中国传统村落”系列报道之六
2014/4/10 23:55:00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石狮

  “夫妻柏”

  “秀才府”

  依山而建的村落

  这是一个小山村,站在村头的山坡上,40多座院落一览无余。村子虽小,却被黄顶山、香炉山、马鞍山、王山四座大山环绕,山泉、小溪从村南流经。在春日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储存着种种历史细节的赵坡头村显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赵坡头村只有200多户人家,村民大部分姓赵,是渑池县段村乡中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距渑池县城40公里的连绵群山之中。早年由于交通闭塞,不为外界所熟知,村落保存较为完好。去年8月,该村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走在铺满羊屎蛋的村中小路上,不时有牛叫和鸟鸣声传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山涧之中。整个村落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错落有致。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居多,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6套。院落因地形、地势原因,大多占地100至200平方米不等,呈长方形,四周由上房、厢房、门房等围成,青砖铺地。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石条为基,以木立架,以土坯、青砖砌墙,灰瓦盖顶,屋脊雕刻有鸟、鱼、龙等兽。这些出于民间工匠之手的装饰,具有特别浓厚的艺术气息。不少院子门外还有上马石、拴马桩、养蜂箱。从门楼建筑可清楚地看到当年这些院主的身份、地位及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门楼上的木刻、门枕石狮、石鼓等,无不显示出当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纳福的朴实追求。
  
  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座四合院,人称“秀才府”,据说是清代秀才赵廷秀的府邸,如今无人居住。府邸门楼高大,大门上雕刻的精美花纹虽斑驳破损,仍清晰可辨,说明了当时院主的富贵和尊荣。院内青砖铺地,青砖砌墙,石条光亮,石槽完整。只是东面的厢房已经坍塌,只留下一堆瓦砾。整座院落如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向喧嚣的尘世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赵坡头村古代建筑的另一特点,即房子虽为两层,但外观看不出。二层多不住人,放置杂物或储存珍贵物品。村民赵关军的房子建于清代,顺着卧房里一座特制木梯上到二层,虽黑暗却宽敞,有近三米高,墙上挂着几盏破损的马灯,四下里摆放着一些老物件,让人恍若穿越时空。
  
  赵坡头村监委会委员赵双林介绍,赵坡头村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约1523年,由赵氏三兄弟之一赵志君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由于村落建于山坡头上,又是赵氏族人建村,因而得名赵坡头村。村落建于明代中叶,至清初形成基本格局。赵双林就是赵氏家族的第十六世。
  
  赵双林称,老祖先留下来的除了民居,还有两头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狮、一棵皂角树和两棵“夫妻柏”。让人费解的是,两头石狮虽一公一母,却不在一起,相距甚远。两年前,有盗贼想盗走其中一头,可能因太重不好运走,石狮只是被放倒在地,免遭一劫。之后为防意外,村民用水泥将两头石狮进行了固定。
  
  记者一行来到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夫妻柏”前,巧遇村里68岁的袁小精大妈。袁大妈朴实热情,邀请大家到家中做客,并向大家展示了珍贵的“赵氏家谱”。“家谱”破损的蓝皮、发黄的纸张,以及密密麻麻的竖行繁体字,“诉说”着这本“家谱”的年代已经久远。据了解,这份“家谱”是赵双林的爷爷赵廷臣所抄,毛笔手写,字迹工整。“家谱”有序,显示序系“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所作,赵廷臣重抄。赵廷臣生于光绪7年,亡于1965年,享年86岁。这本“赵氏家谱”重抄于哪一年,不得而知,但从赵廷臣的生平可推断出,起码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赵双林和袁大妈的丈夫是同一个爷爷,说起爷爷赵廷臣,他们非常尊敬,称其当年和赵廷秀一起考秀才,落榜后立志从医,悬壶济世,名传十里八乡,流传下来很多珍贵的药方。
  
  也许正是由于处于大山深处,赵坡头村的整体格局和环境都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村头古老的皂角树附近,石碾、石磨随处可见,这些农耕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单元和文化元素散发着文化的魅力。赵双林说,年轻一代外出打工挣到了钱,翻修房屋和准备翻修房屋的人家也不少。去年,得知赵坡头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村里立即对翻修房屋提出了要求:必须服从统一规划,必须使用清代样式的小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段村乡和赵坡头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房屋建筑上,而是对村落整体进行保护,包括重点院落、古树名木、重点文物以及传统的生产工具等。这些,都是一个传统村落的灵魂和魅力所在。
  
  

分享到:
作者:刘建设 吴胜男 孙猛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