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一版 -> 内容
穿越历史沧桑的深情凝望
2014/11/17 23:19:1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风撕扯着树最后一抹绿,阳光为山勾勒出一道银色的轮廓。站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上,梁衡顿觉眼前一亮,似乎听到阵阵车马声。

  “这是我见过的最生动的古道遗址,太震撼了!”崤函古道深有尺余的车壕让梁衡心醉。他如获至宝,款款伏身,轻轻抚摸那些好像会说话的石头,细细探究古道上沧桑巨变的历史印记。初冬的遗址周围,大片大片雪白的芦苇,粉的、紫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传递着厚重的泥土芬芳。梁衡在1300余米长的古道上寻寻觅觅,仿佛闻到了先秦最初的味道、看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兴奋与不舍难掩。

  11月11日至12日,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当代作家梁衡应邀参加第三届特博会2014年中国特色品牌发布会暨中国特色品牌论坛,参观了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七里古槐、石壕村杜甫故居和陕县地坑院,感受了三门峡厚重的文化积淀。

  10多年前曾从这里路过,这是第一次在三门峡停下脚步,68岁的梁衡谈起三门峡却并不陌生。“三门峡大坝闻名天下,一首《三门峡——梳妆台》传诵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三门峡文化积淀厚重,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这几年发展变化很大,确实不简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获批,使出生于黄河对岸山西省临汾市的梁衡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亲切。

  七里古槐沐浴日月精华,道道年轮见证人间沧桑……在陕县观音堂镇七里村,滚滚红尘中挺立了1500年的七里古槐,树枝苍劲奇特形如凤头龙首,树冠粗壮需8人合抱,树身纹路起伏奔腾之势传递撼人心魄的力量,顿时令梁衡为之倾倒。痴痴凝视,沉静无语,仿佛穿越时空与这棵神往已久的古树深情对话。许久后,他赞叹道:“这哪里是树,分明就是一棵活玉石。”

  古树下,曾有古驿站人来人往的喧嚣、冯玉祥将军发布廉明勤政五项纲领的声音传遍四野……探寻与古槐有关的真实故事,也谈古槐未来的保护,在作家梁衡眼里,树分明就是一种艺术。一棵树可以轻易活到上千、上万年,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如果再赋予了人文价值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作为树的发烧友,梁衡认为,人与树的关系经过了被利用、改善生态的两个境界,在第三个境界就要探究人与树的文化关系,他要在全国寻找一百棵有故事的人文古树,作为历史坐标,希望在不久,“树梢上的中国”将会更加熠熠生辉。

  暮色渐浓,梁衡在传说中唐朝尉迟敬德勒马观古槐的古桥礅前,长时间不愿离去。他喃喃自语,还会再来看古槐,佐证它的历史价值,希望七里古槐能成为他的第九棵人文古树。

  阳光洒满小院,农妇正在清扫,仿若回到了唐朝,大诗人杜甫暮投石壕村这院、这窑洞,写下千古绝唱《石壕吏》。梁衡走进已成储藏间的破旧窑洞里,用手机微弱的光照亮每个角落,细细捕捉杜甫那年那时的缕缕感伤。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陕县地坑院文化旅游区豫西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令梁衡为之一振。拱形的门洞、精美的剪纸、大漆座的梳妆境……勾起了童年的回忆,令其雀跃不已。他说这里浓缩了至纯至美的民间智慧,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景区。听说景区大门设计者来自民间,他反复叮咛历史文化需要传承,要多为赢者传名,为无名者立传,要把为景区作出贡献的民间工匠的名字刻在醒目处。

  一条古道、一棵古树、一首唐诗……三门峡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梁衡动情地说,崤函古道申遗成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七里古槐,是三门峡绝对的宝贝;一首唐诗颂千古……此地文化的种种遗存,都值得好好的保护和挖掘,我们有责任让世界上所有的中国人来了解它、记住它,并为之自豪、骄傲。

  睿智独特的思想见解,优美厚重的文字表达,梁衡戏称自己是“双栖”作家,生命里一半是文学、一半是新闻。他寄语新闻记者,且把新闻当文学,做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一定要有独特的“新闻眼”,要有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要用文字去传达一份社会责任心。而作家在具有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记者的思维,才能写出有深度、有社会担当的文学作品。

 

分享到:
作者: 纪雨童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