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人文化成 乃孕中和
2009/10/29 23:17:4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提 要 “人文化成,乃孕中和”源于《易经》中“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启阴感阳,乃孕中和”,意为:文化的目的在于教育人,使人成为与自然、社会生活、他人、自身相和谐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文化育人宗旨,提出“四个学会”,构筑文化育人的思想高地;赋予学校自然环境以文化意义,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建构了通识课程,打造文化育人平台;举办“开卷大讲堂”,提升文化育人的层次;把劳动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劳动文化教育,彰显文化育人的价值;以国旗下的讲话方式,将爱国与爱校、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以文化艺术节作为检验和展现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形式,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特色,积极培育文化育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机制,从而产生了卓然不凡的效果。 9月28日下午3时,市委书记李文慧走进丹桂飘香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健步登上学术报告厅讲坛,与1000余名师生一起畅谈新中国60年的翻天覆地变化,以“感知、期待、至善”的精彩演讲,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把舵指航。 他的演讲从感知改革开放阳光下活力迸射、繁荣富强的中国到感知“古”、“新”、“美”、“快”、“优”、“乐”的三门峡,从期待学校办出特色到期待“有大师之谓也”、学业之有成,从爱国、立志、修身到勤学,全面诠释善思、善学、善行、善美的至善境界。句句经典,引人凝眉沉思;字字珠玑,博得掌声阵阵。 近几年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三职院”)通过增加通识课程、开办“开卷大讲堂”学术文化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无论就业市场如何变化,经济危机如何跌宕,“三职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外,关键在于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打造文化育人特色,积极培育文化育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机制。 提出“四个学会”:构筑文化育人的思想高地 以学术史的角度统计,文化虽然有100多个概念,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制度、规定等等,但就“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归一性来说,文化即人化。《易经.贲卦》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即是文化的意义与目的。大学所赋有的保守文化的使命并不仅仅是保存、守护和发展文化自身,而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彰显保守文化的功能。“人文化成”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既是大学文化观的基石,也是本体功能的体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以“大辂椎轮”的胸怀立于地方大学,追求一流大学之愿景,而且深谐“人文化成”之精深,紧紧抓住“四个学会”执辔而行,建构文化育人的思想高地。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深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生活相和谐的辩证统一,是人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时代写照。按照时代的要求,“人文化成”的“人化”和“化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学会创新”为追求,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为过程,有机整合了“四个学会”。“学会做人”既是过程也是目的,文化育人就是要使“四个学会”形成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自组织系统,为“学会创新”提供精神价值支撑。“启阴感阳,乃孕中和,是为人也”,“人化”和“化人”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与生活相和谐,在和谐中创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人文化成,乃孕中和”成为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宗旨,张扬着校训之精神。 “思想是行为的前奏和雏形”。“人文化成,乃孕中和”作为文化育人的思想高地,不是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被动占领,而是主动开创。传统上所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突出的是“教学的教育性”和“服务教学”的意义,而文化育人强调的是文化的统领地位和功能价值,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递归于“文化育人”的引领及和谐统一。教书要有符合高职教育特殊规律的课堂文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观念文化、真实情境的实训文化等,管理要有制度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团队文化等,服务要有价值文化、态度文化、目标文化等,所有文化都只有以“化人”为出发点和目的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修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时把教育表述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可持续的交流”,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个体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但其人才的“技术性”绝不意味着向工具性蜕变,技术作为人的规定性和文化层面上所深含的技术的人文本质,永远是主导技术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三职院”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建构文化育人的精神高地,“四个学会”的思想旗帜在文化育人精神高地上高高飘扬。 装点山水湖色: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 教育是人类在自然化生过程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觉悟过程,人们正是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教育,并不断赋予自然以文化生命与精神,营造出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教育环境,领悟“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文化育人真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深刻把握自然环境与教育环境在育人价值上的统一性,自觉赋予学校自然环境以文化意义,不断扩大文化育人的环境空间。一是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园林学校,与陕州风景区融为一体;二是保护、建设校园内的古陕州城墙,树立标志性碑牌,开发文化育人价值;三是在校园里造山建景,给假山奇石刻勒名言,使建筑群与树木、花草、山水景观相映相衬;四是发动全市民众为人工湖起名,邀请专家学者与媒体反复酝酿,突出古之学校为“泮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取“砚池”以激励学生奋发。经过装点的山水湖色,旧貌换新颜,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赏心悦目。除了营造文化育人的空间环境外,学校还营造了校园音乐环境,通过校广播站,按不同时段播放不同的音乐、歌曲,使健康的音乐占领育人阵地,发挥育人功能。如果说山水湖色是文化育人的刻意打造的话,那么,学生在山水、绿丛、密林、花香间所开展的英语角、武术角、演讲角、读书角等活动,便是用生机对这种美好环境的最好的装点。上课时,微风轻摇,鸟立枝头,山水静谧,琅琅书声悦耳;下课后,柳摆英姿,山水相映,人闹鸟鸣,欢声笑语喜人;夜幕降临,华灯竞放,教室、图书馆、寝室、廊桥、操场等给学生提供着学习或生活、娱乐或锻炼、谈笑或交际等自由选择的环境空间;课余周末,各个活动角人来人往,各择其好,各显其能。今天的“三职院”大学人既是文化环境的共同营造者、见证者,也是文化环境育人的直接参与者、享受者。全体师生在与环境的和谐相融中共同创造着环境育人的文化意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坚信明天的文化环境育人功能一定会更加强大。 建设通识课程:打造文化育人的课程平台 “人是文化的动物”是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哲学上对人进行的抽象与概括,“处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们通过他们的认识模式来生产文化,文化又生产他们的认识模式”,每一个个体所接受的知识或价值观教育,都是个体与文化之间互动的产物。从更高层面上讲,大学不是机械地学科知识传授,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高职不是蜕变为工具理性支配的技能和能力培养,高职的学生也不是技能或能力表征的现代工具;文化互动的“势能”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否给学生成才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互动的领域和更为充分的文化互动的机会,决定着一所大学“生产文化”和被“文化生产”的认识模式,而认识模式又决定了一所大学的信仰、价值观及其共同信念——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对育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懈追求,为了把文化育人作为“大学人”的共同信念,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又建构了100门学校直接管理的通识课程,与系部管理的专业课程共同形成文化育人的系统平台。100门学校级的通识课程包括了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科学文化、教育文化、文学与艺术、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全方位文化辐射的通识课程体系,这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绝无仅有,独领风骚,特色鲜明。 在文化互动中“生产文化”,同时也培养“大师”。通识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都是老师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及其成果,需要老师把关注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育材料,形成符合认知逻辑的课程,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即便是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也需要在与学生的文化互动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打造“名师”,形成“名师”、“大师”优秀群体的应然要求。在被“文化生产”中“生产文化”,同时也培养优秀人才。通过文化育人的机制,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保守文化,同时也在创造文化,所创造的文化不仅仅是学科自身,更重要的在于对学院文化的创造和育人功能的彰显。教育学上所关注的“后学习现象”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要和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在几乎不曾被人的意识注意到过、更少受到教育者有意识监控的,而能使教育行为的对象不经意中获得了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无与伦比的重要技巧,这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往往比知识更终生受用。”教育过程中对专业知识有意识控制的强化,影响着“后学习现象”的生成,而100门通识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打破专业课程有意识控制的垄断,为学生提供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自由的文化互动的机会和由此获得影响终生的未来生活技巧。 这种收效十分明显:2005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杨涛在全国普通话形象大使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2006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邵新利在上海实习时,面对用人单位不要专科生的苛刻要求,据理力争,不仅说服了经理,成为唯一一个通过面试的专科生,而且仅用半年时间便成为上海平安新渠道业务部经理,领导手下一群本科毕业生取得骄人业绩。机电、电气、信息、建筑系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都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而是成为了管理人才,在管理岗位上展现出了很高的才干。这种事例枚不胜举,不仅实证性诠释了许多世界大师为什么总是在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之外成为大师的大学文化影响,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文化育人比专业育人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举办“开卷大讲堂”:提升文化育人的层次 文化具有规范性、艺术性、认知性和器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虽然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对于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有其应当或不应当、善或恶等预规或应迫,但不同的文化系统在特征上总是“各持其是”,真正区别文化的“进步”与否,科学发展是最为客观的标准。以科学发展为表征的学术文化总是代表着文化的“进步”性,学术文化的传播在提高文化育人的层次上具有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的机制中,把学术文化讲座作为提升文化育人层次的重要载体,特别开辟面向全体学生的“开卷大讲堂”阵地,每学期选拔10位教授或优秀的博士、硕士,每周四下午固定时间在学术报告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以提升文化育人的总体层次。在进行学术文化讲座之前,讲授者必须在学期初申报选题,提交提纲,在政治性、学术性、导向性、教育价值的针对性等方面接受审核,合格者方能走上“讲堂”。开讲前,报告人要提交讲稿;报告后,讲稿加载校园网“开卷大讲堂”专栏,作为文化育人资源供师生共享。 “开卷大讲堂”学术文化讲座,是老师的一份学术荣誉,也是检验老师学术水平的平台,极大地策进了老师从事学术研究和展现学术水平的积极性。“开卷大讲堂”还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文化大餐,一年十个专题,一周一次新奇,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同时,“开卷大讲堂”也是师生学术文化互动的最高平台,学生为了与老师更好、更有效地互动,在讲座之前必须提前搜集资料,思考相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社团的学术文化活动开展。利用河南省“中原大讲堂—三门峡讲堂”挂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卷大讲堂”与其合为一体,通过市社科联面向全市公众开放,也昭示了“三职院”大学人服务三门峡市文化繁荣与发展的责任意识和时代精神。2009年下半年,“开卷大讲堂”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先后举办了《世界近代地理学先躯:徐霞客》、《从“工具理性”到“以人为本”—中国女性文学60年》、《生活的现实性与哲理性与诗意性》、《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改革开放与中原崛起》、《五行与生命》、《CAD应用中的技术文化》、《数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新中国电影60年:崛起的中国神话》、《中学西传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等学术文化讲座,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而且也吸进了不少市民旁听,很多教授由讲堂走向社会,成为了市社科理论界的影响人物,不仅市社科理论座谈会、社科大篷车下基层、市软科学专家座谈会等有学院的声音,而且部队、学校、机关、企业也纷纷请老师讲学。 劳动文化教育:彰显文化育人的价值。 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文化,劳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文化本身,同时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在自由市场经济和“经济理性越界”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片面性导向下,淡化劳动的不良思潮给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淡薄,厌恶劳动和脱离劳动,不尊重劳动者和不珍惜劳动成果,极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健全人格的塑造。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把劳动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加强劳动文化教育。一方面开展劳动意识教育,用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是劳动”,“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劳动使人“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使人的活动从而成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等“人是文化的动物”的哲学思想教育学生,进而让学生理解“劳动作为驱使自然力为人类服务的转化过程,首先不表现为一般劳动,而是表现为科学过程的转化,表现为创造性劳动”思想中热爱一般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品尚。另一方面,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除了技能实训外,把劳动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各个班级轮流参加劳动周,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绿化、卫生保洁、办公楼教学楼劳动服务等活动,学校同时还把平时参加劳动作为操行考核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参加劳动的态度、完成劳动任务的质量等进行考核。学校不仅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餐厅服务、教学楼保洁等劳动扶贫岗位,而且还把学校的绿化承包给生化工程系城市园林专业,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绿化的设计、施工、保养等,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创造性劳动的精神愉悦,体验劳动的科学过程转化。 通过劳动文化教育,劳动文化不仅成为了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普遍教育规律与高职教育规律的有机融合,彰显出学校独有的育人特色,学生在就业中热爱劳动意识和态度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良好表现,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一些学生在“扫一屋”到“扫天下”的发展过程中大步迈进,担负起了更重的责任,毕业生热爱劳动的良好社会形象极大促进了学校后续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和持续稳定,捍卫了“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的愿景不动摇。 国旗下的讲话: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 仪式是秩序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的再现。文化学认为,文化包含着包括仪式在内的一个社会群体里社会习惯的一切表现形式,个人对他所在的群体习惯之影响产生的种种反应,以及受这些习惯所决定的活动产品,决定于文化本身有意义,有价值并对人的实现有积极功能的特殊形式的质料,而不是形式或符号。国旗和国歌是最具爱国主义质料的教育文化,升国旗、奏国歌是所有仪式中最具爱国主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质料,对于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升国旗的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作为提升文化育人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抓手,从国旗班人员选拔到训练,从升旗过程设计到国旗下讲话的选题,从纪律要求到考核通报,坚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国旗班担负着护卫国旗和升国旗的任务,同时也是学校迎宾的亮丽风景,是所有学生社团中最具吸引力的组织,从自愿报名到选拔、训练都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初选上的同学要通过国旗知识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最后加入。除了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国旗班还担负着假日的升降旗,无论有无集体仪式,国旗班都始终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国旗的崇高敬意,以热爱国旗的实际行动成为学习、传播国旗文化、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 升国旗仪式的庄严性是仪式文化的突出特征,失却庄严性的仪式便剥蚀了本身的文化意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升国旗仪式中,从列队、静候、致注目礼、国旗下的讲话到检查出勤,以一套完整的制度,保证仪式的庄严性,并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突出其文化质料的育人意义。国旗下的讲话密切联系学校育人实际,每周一个主题,由院团委负责拟稿,将爱国与爱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远大理想与近期目标、信仰与事业等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大问题,有机统一在学习及生活的具体升华中,体现了仪式的庄严性功能对“灌输”的生动性和“说教”集体感染性的促进,师生的个人人格在集体人格的塑造中得到塑造,学校文化在庄严的仪式中得到升华。 举办文化艺术节:检验文化育人的成果 文化的创造性特征总是体现为外化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产品物质和人类精神的主体设计、承担和自我意识的最高凝聚,以科学发展衡量其进步。虽然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但最终表现为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虽然文化无所不包,广大深远,但又不是玄而又玄的,总是具体体现在人的创造过程中的;虽然文化育人强调文化的全方位辐射,但文化育人并不因为体系庞大而不可测定。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过程中以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作为检验文化育人效果和展现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形式。科技文化艺术节由学校作出整体设计方案,从盛大的开幕式到科技制作、文艺表演、体育活动、演讲及主持人大赛、服装模特大赛、动漫设计大赛等,全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设计、组织、展现、评比,学生既是文化育人的主体参与者,又是主体展现者和评价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文化的基因功能与教育的中介作用使个体在进入文化或文化进入个体的互动中,既保持“家族相似”的文化印记,又保持适应与变化的文化创造。正是由于“三职院”大学人在文化育人过程中,不断营造新环境,不断选择、创造育人文化,不断完善文化育人机制,独特的文化印记和创造性的发展烙印,使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发展上表现出生机与活力。建筑工程系的楼盘制作和陶艺制作,花样翻新中反映出艺术与审美、形式与内容、器用与文化的更好统一;动漫专业的文化衫不再是一种展示,而是现场制作与交易,把器用文化与经济文化融合在了一起;文艺表演、体育表演、模特表演的主题更加具体化、个性化,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中,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张扬;数控加工表演不仅体现机械加工的进步,而且越来越反映器用艺术的文化内涵;还有物流的人本精神、导游的形象与文化魅力、生化技术的人文本质等等的展现,共同昭示了科技、文化、艺术相融合的主题倾向和文化育人的精神追求。 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与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融为一体,全面对外开发,成为三门峡市民及来宾、游客的文化大餐。连年来,市四大班子领导都亲自出席开幕式,并体验、感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新变化;匈牙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来宾不仅对此赞不绝口,而且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怀信心志签署合作协议;市民们更是在目不暇接的参观中流连忘返。科技文化艺术节人如潮、歌如潮,花竞放、水竞流,垂柳舞、廊桥静,科技、文化、艺术成果在如花似锦的写照中,使文化育人的效果昭然若揭。 “职业是文化之根,文化乃是职业之果”;“如果一个人明智的话,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如果教育之道存在精髓的话,一个由天地系统演化所构成的时空关系和文化系统演进所构成价值关系中发展具有适应生存能力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享受生活是属于生活态度层面即文化层面上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文化精神,在教育人以什么态度享受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过程中,使“未成的人”、“待定的人”、“发展的人”成为“真正的人”,即“在社会实践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与自然、物质生活、他人和自身相和谐的人。虽然,文化的器用特征规定了文化分子因生存或求职需要而采用的工具性特征,职业技术教育也离不开围绕器用文化的工具性而进行的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是,器用及工具的人文本质是技术的灵魂,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机械性教育,更不是培养工具的教育。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是忽略或轻视技术知识或技术能力,而是器用的工具性与技术的人文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融合在一起,以“人文化成”整合培养方案,凝聚精神力量,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得到“以人为本”精神的涵养,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更好地突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技术型实用人才的目标追求。“人文化成,乃孕中和”的文化育人观和卓然不凡的文化育人成效,不仅标志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成熟的办学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更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美好发展前景的预示,“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出不妨有卧龙”。
分享到:
作者:□谢广山 上官怀乾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